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2017】气象科技创新篇:破解核心难题,驱动事业发展

2018-01-12 中国气象报 中国气象报

2017年,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科技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智能网格预报投入业务化运行;“风云四号”A星正式交付使用,“风云三号”D星成功发射……

2017年9月25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正式交付用户使用。 “风云四号”A星综合技术性能国际领先,其交付标志着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更新换代,对于保证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可靠和稳定运行,提高我国航天事业和气象事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个创新的时代。这一年,党的十九大为国家和民族未来擘画了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创新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成为驱动气象事业向前发展的“新引擎”。


  2017年,一连串重要核心科技成果的出炉不断刷新中国气象科技创新的高度和维度,在新时代气象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云三号”D星发射现场。 张宏伟摄影


  看,这份科技创新成绩单!它不仅关注当前,更关注长远,立足在形成体系的持续创新能力——以突破重大气象业务核心技术为主线,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和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关键技术等核心科技攻关之路虽然艰难却不曾止步,而多尺度模式顶层设计工作的开展,已按下冲击“下一道关卡”的按钮;


第三次青藏高原、干旱气象、华南季风强降水、超大城市综合观测等气象科学试 48 31541 48 15233 0 0 3003 0 0:00:10 0:00:05 0:00:05 3121验在综合观测、数据共享、原创成果等方面取得令人欣喜的进展。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协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开展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该试验的科学目标为探索高原及周边能量、水分循环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机理,发展高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影响的理论,探明高原边界层-对流层-平流层物质交换及其影响机理。图为工作人员正在采集资料。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网



  看,这份科技创新成绩单!它不仅关乎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本身,更关乎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着科技前沿和战略需求——在综合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生态文明及乡村振兴等领域,气象部门联合其他部委绘制的“十三五”科技创新路线图可谓高屋建瓴。

这一年,气象部门立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达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2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显著支撑作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冬奥气象核心保障技术研发、“风云”气象卫星应用研究及“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总理基金攻关项目等,都是气象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所落子的“先手棋”。


天气预报到底能有多精细?!一个小网格里的天气变化


  看,这份科技创新成绩单!它不仅来自一线人员的埋头钻研,更来自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的源头活水——创新活力,来自制度支撑。

2017年,中国气象局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业务单位技术创新与应用的主体地位,增强科研院所支撑引领现代化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健全科研业务深度融合机制,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和共性技术协同发展机制,真正使创新在科研、业务、服务、管理、文化等方面成为破解难题、驱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的印发,进一步落实国家科技与人才政策,“人”这一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得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更佳。

【科技·人物】章炎麟:“研”无止境,“走心”育人


  看,这份科技创新成绩单!它不仅需要自力更生,更需要兼容并蓄的心胸及开放合作态度——气象部门深化与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支持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一流学科建设等;汇集气象相关企业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气象部门与相关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聚焦】让气象事业与教育教学向更深处融合——高校教师进驻业务科研一线成效凸显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气象部门以实施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为抓手,强化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励措施,科研成果与业务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气象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结合产生的创新成果引人瞩目,广西减灾研究所研发了甘蔗生长全过程智能服务模式,实现精准、分众化服务;安徽借助惠农气象APP平台,提供分时、分区、针对性的气象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贵州省气象局依托农经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服务大扶贫……

2017年11月30日,在首届全国气象服务创新大赛成果展上,参赛代表向同行介绍上海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远洋气象导航决策支持系统。李一鹏 摄影

  

  科技创新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它需要冲刺,更依赖坚持。在新的一年,气象工作者将胸怀“科技自信”,勇于突破重大科研难题,挖掘气象科技创新的潜力,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领域迈进。

本文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月10日一版

作者:本报记者 赵晓妮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责任编辑:张小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