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天鹅、灰犀牛等“热词”中的防灾减灾知识你get到了吗?

中国气象 2021-05-29

当“灰犀牛”一词在金融界大热时,人们猛然发觉,这个“高大上”的概念原来与气候变化如此吻合;用金融界的“黑天鹅”来描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再恰当不过;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引发的“羊群效应”担忧,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气候谈判;由气象学家提出的“蝴蝶效应”,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气象预报……


图片来源:新华网

“热词”透露哪些气象玄机?又蕴含怎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在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去挖掘、分析这些“热词”背后的故事,并理解气象科学,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以“黑天鹅”为例:

17世纪前,在还没有发现澳大利亚黑天鹅的时候,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曾经不可动摇的信念崩塌了。


图片来源:新华网 

 

黑天鹅寓意不可预测的重大事件,无论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亦或是普通人日常简单的抉择中,“黑天鹅”事件都广泛存在。


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有三个特点,具有意外性、极大冲击性、解释为事后可预测。前两个比较好理解,而“解释为事后可预测”意思是虽然具有意外性,但本性让人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使它变得可解释和可预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刚好符合这三个特点。


最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是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上海、江苏、浙江等20个省(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受灾人口超过1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


许多我们预期不太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都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并造成重大损失。

那么,面对天气气候领域的“黑天鹅”,我们能采取哪些策略?


尽量尝试去收集“黑天鹅”事件气象、气候科学家可以利用卫星、探空气球、雷达、地面观测站等尽可能详尽地掌握大气真实情况,推演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找到大气运动规律,从而捕捉“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预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何时发生有时非常困难,但换个角度,判断“黑天鹅”出现后,特定主体在面对该事件冲击时是否具有脆弱性则比较容易,增强灾害应对能力也更为有效。

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制造一定的波动来减少“黑天鹅”影响。

作家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指出,生活过于规律未必是好事,这将会增加特定主体的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几乎没有出现过大暴雨,那里的排水设施未必能承受应对暴雨所需的排水量;如果没有相应的应急演练,政府、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也就比较欠缺。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规划初期就应当把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考虑在内,并提高建设标准;在日常管理中开展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也能让公众学到应对“黑天鹅”的防灾减灾知识。

 

蝴蝶效应”的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的,指的是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拿走,后面的羊也会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在非洲大草原上,两位游客远离了队伍和向导,他们在太阳下晒了几天,终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灰犀牛。满心激动的他们,忘了向导的建议,渐渐靠近小犀牛,而这时附近的母犀牛被激怒了,两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这是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一书的开头描写的故事,她也是首次提出“灰犀牛”概念的人。与“黑天鹅”用来比喻影响巨大、难以预知且罕见的事件不同,“灰犀牛”则是用来比喻概率极大、冲击力极强却被人忽视、最终可能酿成大祸的风险。一个我们应该意识到的风险,就像是一头两吨重的犀牛,把牛角对准我们全速奔来。

想要了解更多,请点击阅读原文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报 


作者王敬涛

责任编辑:李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