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满新疆!在老乡眼里,他们为何配得上“亚克西”?


点击上方中国气象报,关注我们


2014年至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部门参加驻村职工人数达1325人。驻村工作人员在村里蹲点,协助村两委班子开展经济建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为“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志军

让深度贫困村半年大变样



村委会没有一分钱,但他有信心


盛夏时节,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伽师县艾格铁热克村,

忙着脱贫的村民在安居富民建设工地上

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昔日坑坑洼洼的道路变宽了、也变直了,村委会旁边的土坯房变成了整齐漂亮的红砖房,村民投资的商店、餐馆、修理部等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商业中心。


同村民一起建安居房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气象局计财处副处长、艾格铁热克村

第一书记刘志军边忙边说,

“刚到村里,村委会宿舍里

没暖气没上下水,村子里的电

一用电暖气就跳闸,经常半夜被冻醒。”


刘志军吃住在工地,督导工程进展。


艾格铁热克村

原有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

村里的党建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在刘志军今年刚入村时,

这是一个空壳村,

村委会一分钱都没有。


为了让村容村貌彻底改观,他召集党员和村干部,一次次征求意见,逐步明确了抓党建促脱贫的路子;召开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统一村干部思想,凝聚发展共识、提振脱贫信心;完善了村干部管理制度,落实了村级便民服务,并到处找资金,整治村容村貌。


肩扛重任,村子半年就有了起色


到电力部门协调生活用电、

积极争取扶贫项目、

带领村民自主创业……

全村 167 户672人脱贫的重任

压在刘志军的肩上。


每天平均步行10多公里,睡眠不足 5 个小时,在艾格铁热克村扶贫的半年时间里,刘志军不是在农户的田里劳作就是在争取扶贫项目的路上。


驻村以来,刘志军(左一)吃住在村里。为了节约开支,他同村干部、村民一起开水就馕当工作餐。


艾格铁热克村人均耕地才1.1 亩,

如何长期有效脱贫?


通过走访贫困户,

刘志军紧密结合村情,

明确了每户一人稳定就业

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脱贫方案。


“有什么优势产业,就发展什么专业合作社。”针对村里技术能手多,特别是木匠、砖瓦工等在周边乡镇小有名气这一优势,刘志军把村干部、技术能手请到一起,因势利导,并筹集了 120 余万元相继成立了鑫源木材加工、永盛种植(养殖)服务、捷迅家政服务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致富。


刘志军每天都要家具合作社去查看订单落实情况。


仅五个多月,在刘志军的劝说下,37 户贫困户 148 人易地搬迁住进了干净安全的砖混结构房。他还到企业和县城为村民找工作,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或者到合作社就业,确保每户有一人稳定就业。


        刘志军说,今年的目标是37 户贫困户全面脱贫。刘志军多方协调,争取到3000 多万元投资。目前,可容纳 200 多户的“前院、中园、后圈”新农村小区已开工建设,国庆节前村民就能全部入住;村里鑫源木材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收到了 60 多万元的家具订单;投资 50 万元的村级信息化“村务通”应用软件投入运行……说起这些,刘志军难掩喜色。(文/李志宏)


刘红霞

从业务尖子到优秀驻村干部




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等称号,2017年,她主动要求驻村扶贫,并在当年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村先进工作者”称号——她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减灾处干部刘红霞。


为了扶贫,她的婚事拖了又拖


“精准脱贫是全国上下的重要工作,

我不能错过这个机遇。”

2017 年,

当刘红霞把自己驻村的想法

告诉谈了半年多的男朋友后,

对方提出了分手。

虽然30多岁的她

也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发愁过,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扶贫的决定。


刘红霞帮助村民收割小麦。


要扶贫,先让精神脱贫。刚到农村,刘红霞与村主任依拉木麦麦提商量,决定村委会每个月组织一次村民活动,从村民最擅长的球类运动项目到歌咏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从活动规则、活动场地设置到活动组织,每个环节她都自己做。起初,因村委会资金有限,她自掏腰包,给前来参加活动的村民买奖品。


一年多来,

她先后在村委会组织大大小小的

集体活动达 70 多场次

这些娱乐活动把村民的心

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一年多来,

刘红霞拿出6000多元

为贫困户家庭大人和小孩

购买衣服、学习用品等。


每次休假十多天的时间里,她四处为乡亲们采购生活用品,忙得不可开交,而面对同事和朋友介绍的对象,她却推了再推。她说,当务之急就是专心致志把扶贫工作做好。


扶贫是个苦差事,而她选择连续两年驻村


刚到伽师县克孜勒苏乡

兰杆买里斯村开展扶贫工作时,

由于农村气温很低,

加上新建成的村委会宿舍潮湿,

刘红霞的腰病复发了,

起床都非常困难。

为了不耽误工作,

她选择了县医院。

十多天来,

她白天治疗,

晚上摸黑走访贫困户。

她每天咬牙忍痛

整理贫困户档案到次日凌晨两三点。


刘红霞(右一)和同事到贫困户家中走访。


        “村里没有汉语老师,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心里特别难受。”刘红霞说。就是在这种责任驱使下,刘红霞坚定了再驻村一年的信心。就这样,带着伤病,谁家有农活,她就在谁家的田间地头,白天她同村民一起在田间劳作,晚上她拖着疲惫的身子,给前来学习汉语的村民上课后,还要给村里的孩子辅导功课。刘红霞说,为了贫困户,个人奉献点休息时间和精力,那是十分值得的,这给他们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文/李志宏)


向帆

用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



“我们不让向书记走,他就是我们483户1813人的亲人。”这是新疆阿克陶县玉麦乡兰干村几百名村民写给乡里的联名信。信中,村民请求向书记继续驻村,带领大家脱贫致富。这位村民口中的“向书记”,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气象局副局长向帆,也是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向帆辅导村里的孩子们学习汉语。


自驻村以来,向帆积极争取扶贫项目,全程参与村级道路硬化亮化、建设防渗渠、开设惠民超市、创办民族特色手工艺产品加工车间等。在他的努力下,群众实现了住富民安居房、饮安全水等多年期盼的梦想。


向帆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种植的蒜苗枯黄病进行了指导。


“向书记,

我想加入青年志愿服务队。”

村民阿不力肯木有些羞涩地说。

这令村干部颇感意外。

原来,29 岁的阿不力肯木

是村里有名的“问题”青年,

天天好吃懒做,

种地嫌脏、务工嫌累。


对他的种种“事迹”,

向帆刚驻村时就有所耳闻。

为此,他有空就找阿不力肯木谈心,

教育引导他遵纪守法,

通过辛勤劳动增收脱贫。


渐渐地,

阿不力肯木的思想有了变化,

主动提出要去村里的工厂上班,

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向帆带队成立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为村民解决了不少燃眉之急。


驻村时,向帆说得最多的是“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这句话。不管多晚,只要村民找他办事,他总是第一时间处理。


1月19日,

18岁的阿依加玛丽·托合提突然昏倒,

医院诊断为呼吸衰竭、

缺血缺氧性脑病、原发性

脑干损伤、化脓性脑膜炎,

全部医疗费用高达 80 万元。

为了治病,家里变卖了牛、

羊、粮食、木材等家产,

但是这些钱对于高昂的

医疗费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接到求助信的当天,

向帆一方面向阿克陶县

民政局申请大额医疗救助金,

帮助办理相关手续,

获得了救助资金;


另一方面号召全体村民捐款献爱心,

使阿依加玛丽

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治疗。

目前,她暂时脱离危险回家休养,

一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为帮助农村青年找到致富门路,向帆办起了就业技能培训班,并多方联系将结业的学员输送到企业务工。


右手残疾的阿孜古丽

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要强的她和丈夫商量:

“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好,

我们不能坐等救助。”


2017年9月,

作为第一批劳务输出的村民,

阿孜古丽夫妇坐上了

开往广东的火车,在一家

运动器材厂打工,一个月

收入7000元至7500元。


半年后,

他们带着4万余元返乡。

阿孜古丽在村民大会上说:

“一次劳务输出,改变了我的一生,

希望大家走出去通过奋斗

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向帆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赞赏,他把群众当成亲人,用真情换来真心,用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念。(文/李冬梅)


阿布力克木·艾合买提

在驻村中成长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驻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勒格勒德玛村工作队,有个面带微笑,温和谦逊的维吾尔族小伙子,他叫阿布力克木·艾合买提,大家都叫他阿布。驻村工作他一干就是两年,并将之视为一种成长。


阿布是村里老人们的儿子。

“儿子,抓饭好了,快来吃吧!”

只要做点好吃的饭菜,

65岁的图尔荪罕·麦麦提

就会到村委会喊阿布品尝。


她是一位孤寡老人,

身体不好,行动不便,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装修安居房

而迟迟不能入住,

常年居住在年久失修,

经常漏雨的老房内。


阿布得知情况后,

自己出钱购买了装修材料,

带着村里的志愿者服务队

利用空闲时间,帮老人刷墙、

打地坪、铺地砖、装玻璃、

布设电线、装电灯、打扫房屋、搬家具……

足足忙活了快一个月,

老人终于住进了新房。


村民家自建安居房,阿布力克木一有空就前去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从此,阿布成了老人的亲人,

家里家外经常可以看到

他忙碌的身影。

图尔荪罕·麦麦提逢人就说:

“感谢党和政府,

给我送来这么好的小伙子。”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小麦成熟期短,如果不及时收割,就无法做到“颗粒归仓”。

收割期快过了,而阿娜尔古丽·阿卜杜热依木家的 3 亩小麦因缺劳动力还在地里,阿布立刻组织人员冒着酷暑去她家收割小麦并脱粒。

争分夺秒地抢收,完成收麦任务后,阿布和队员们连馕都没吃一口就匆匆走了。


阿布冒着酷暑帮助村民开展夏收。

阿布把勒格勒德玛村当成第二故乡,对待乡亲们就像自家的亲人,用一言一行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阿布不仅是村里的名人,也是工作队里的顶梁柱。填报各类报表是工作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阿布加班加点编了若干小程序,将手工需要 8 小时才能完成的任务缩短到半小时内完成,这些程序很快在全乡得到了推广。阿布也因此成长为驻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常有人问他:

“小伙子,你连续驻村后悔吗?”

阿布总是笑着回答:

“驻村是年轻干部

提高能力的平台,

我很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

(文/李冬梅)



推 荐 阅 读


宝成铁路克服连续降雨影响16天后终通车!哪些恶劣天气会影响铁路出行?

暴雨天气,成都的街头还能走一走吗?来,跟我听一曲不一样的《成都》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编辑:姜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