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火热草原游的背后,有他们的努力

中国气象 2021-01-18


今夏,呼伦贝尔大草原游人如织,这里的蓝天白云似乎让远方的游客暂时忘却了城市的喧嚣。当地旅游市场火爆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带大家一起走近呼伦贝尔大草原,探访火热草原游背后的生态推手......

套马的汉子。图/历明


草原生态好了,游客多了


8 月初,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诚洁洗涤的刘经理正在工厂里忙着整理近两日的出入账单据,她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沓单据,看着不远处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认真操作——从整理酒店送来的需要洗涤的床上用品,到操作机器洗涤,再到洗涤后的分类码放、送货等,一套流水线式酒店床上用品洗涤模式呈现在记者眼前。


“6 月开始,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满洲里市各酒店爆满,我们的酒店床上用品洗涤生意也越来越好,由1 天1 班制改成24 小时3 班倒,工人数量比原来翻了两番。”刘经理说,今年雨水多,牧草长势好,来草原旅游的游客较多,她年初刚刚投资60 余万元做酒店洗涤生意,对今年在6 月到8 月的旅游旺季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拥有天下最美温带草原之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首,而草原游当属呼伦贝尔夏季旅游的主打。

希望的原野。图/草原


据呼伦贝尔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促进科的包艳梅介绍,仅到7 月底,该市今年共接待游客1013.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75.62亿元。


位于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交界的满洲里是游客到访的主要目的地,承载了呼伦贝尔旅游的重头戏。市民王先生说,几年前,来满洲里旅游的外地人并不多,近几年,大街上随处可见俄罗斯人,还能看到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上海、重庆、青海等地的自驾游车辆。


那么,今年呼伦贝尔市旅游市场火爆的原因是什么?雨水多、牧草长势好,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则是草原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4 月以来,呼伦贝尔市草原区气温大部偏高1℃到1.7℃,降水量为194.3 毫米到271.5 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多54.8 毫米到159.4 毫米,与历年(1981 年至2010 年)同期持平,地下水位总体呈逐月上升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偏高,湿润度与历年同期相比,前期(4 月到6 月)基本持平,后期(7 月以来,即牧草生长关键期)呈明显变湿态势。


“适宜的气象条件有利于牧草生长,截至8月底,呼伦贝尔牧草草层平均高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偏高3 厘米到25 厘米;生物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偏高200 千克/公顷到2443 千克/公顷。总体来说,今年呼伦贝尔市气象条件较适宜牧草生长,植被长势优于去年,草原生态环境有一定改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生态气象科工程师李丹说。


改良天然草地见成效


9 月1 日10 时许,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浩特陶海农牧场海东生产队职工孙良正忙着在自己承包的1500 亩草场里打草,望着这片经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专家改良过的草场,孙良颇为感慨。


2004 年,农垦集团把海东生产队的部分草场承包给职工。“那时候,这片草场因过度利用和干旱等因素,植被破坏严重,几乎看不到恢复的希望。”孙良说,从2004 年起,他开始了历时14 年的草场保护之路。


采取了禁牧、休牧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后,孙良的草场逐渐有了起色,但是恢复进程非常缓慢。今年4 月初,他的草场被植物所的专家确定为改良示范区,短短一个生长季,草场变化非常明显。


今年8 月,呼伦贝尔三河马场改良草场(上)和未经改良草场(下)对比图。图/潘庆民


“最大的变化是羊草迅速增多。”孙良笑着说,“羊草是质量最好的草,改良后,羊草增加了10 倍;产草量变化也非常明显,经过改良的草场和未经改良的草场相比,一亩能多产3 到4 倍的草。”


孙良坦言,他的手机时常收到天气预报。“近几个月,每当要下雨前,我总能及时收到气象部门的预报短信。今年草长得好和雨水多也有一定的关系。”


孙良家草场的变化是植物所在呼伦贝尔进行草场改良示范工作的一个缩影。


8 月30日至31 日,中科院STS 项目“ 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科技示范工程”现场验收会在海拉尔区举行。作为植物所在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试验区建设的一部分,自治区农牧业厅、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肯定。


2015年,植物所和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开始合作,农垦集团和中科院院士方精云的团队共同开展草牧业示范区建设。经过几年的建设,方精云院士提出的草牧业理论在农垦集团乃至呼伦贝尔地区得以大面积实践,农垦集团的草牧业示范区成为我国草牧业科学发展的第一块“试验田”。


其中,负责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区天然草地恢复试验示范项目的植物所研究员潘庆民正是参与孙良牧场改良的专家。


“根据中科院地理所遥感数据显示,截至2016 年,66%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中。植物所天然草地项目组遵循生态与生产功能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草地利用方式和恢复改良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建立‘一休、二轮、三调、四补’为主的退化草地恢复技术体系,并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试验示范。”潘庆民介绍说。


2016 年至今,天然草地项目组研究人员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特泥河、谢尔塔拉、浩特陶海、苏沁、拉布大林、上库力等农牧场,以及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对40 多万亩草场进行了改良。


“经过近两年的改良,牧草产量提高了1 到3 倍,原来3 亩地打一捆草,现在一亩地打一捆草,一捆草300 斤左右,而且优质牧草比例提高到60%到80%,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至今已在内蒙古草原上开展研究工作近20 年的潘庆民道出了自己朴素的想法——希望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到退化草地的恢复中,尽快恢复草原的生态功能,恢复美丽的草原景观,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同时,恢复草地生产力,加强草原的生产功能,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牧草,增加牧民收入。


“优质牧草比例大幅增加是这项技术最显著的效果,根据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计划,今年,天然草地改良达到20 万亩,2019 年改良30 万亩,2020 年改良50 万亩。”呼伦贝尔农垦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郝建玺说。而对于这个改良计划,潘庆民信心满满。


保护生态,多部门携手一起干


这个夏天,对于专门负责接待来呼伦贝尔大草原旅游的外地游客的李先生来说,无疑是充实而忙碌的。


“每接待一组游客大概需要一周时间,我按照游客需求事先制定旅游攻略,每天像赶场一样接送机、开车搭载游客驰骋在草原上……”李先生说,近两个月,呼伦贝尔地区经常下雨,尽管雨水多对牧草生长有利,但下雨也不可避免影响游客的行程。为此,他特别关注了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如预报有雨,他会临时帮助游客改变攻略。“看天出行,既保障了游客游玩的兴致不受影响,我的旅游接待生意也源源不断。”

湿地秋色。图/草原


据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李毅介绍,在今年主汛期,该中心与呼伦贝尔市气象部门加强联系,及时组织会商,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开展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95501 平方公里,增雨9746 万吨。


同时,围绕草原的生态保护,呼伦贝尔市气象部门开展了植被卫星遥感监测和呼伦湖水域监测评估、牧草营养成分监测评估、生态气象环境监测评估等;制作牧用天气预报、天然草原牧草产量预报等预报产品;在旅游气象服务方面,气象部门积极开展天然牧草返青期预报、3A 级以上旅游景区天气预报服务。

“目前,气象部门与农牧业部门的合作方式已从重合作形式转变为重合作效益,资源共享方式从单一农情信息交换转变为软硬件资源全面共享共用,产品制作方式从‘ 我作预报产品、你提生产建议’转变为各环节全程参与合作,双方以联合制订周年方案、建立指标体系、收集措施建议、开展调查会商、制作服务产品、信息资源共享等六个联合为抓手,创新部门合作机制。”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副局长刘正会说。


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的信息显示,目前,草原生态保护各项工作持续推进,其中,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得到落实,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等防灾减灾措施得力,草牧业试验试点工作有效开展,退牧还草项目和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等草原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人工种草任务全面完成,草原大数据平台初步搭建,草原监测评估工作有序开展。

恬静的草原。图/草原


尽管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态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自然、地理、历史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保护仍任重而道远。有鉴于此,进一步提升草牧业试点质量,推进草原大数据平台建设,编制草原保护建设中长期规划和草原提升计划等被列入呼伦贝尔市农牧业部门的未来发展规划。而与此同时,多部门加强合作、科研人员努力攻坚正当其时。

编后




曾几何时,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大草原的标配,但因过度利用、干旱等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原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出现植被盖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优质牧草比例低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平衡草原生态和生产的双重功能,拿什么去拯救退化的草原,使草原生态得以改善,再现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草原植被修复和草场治理是根本。植被的修复和草场治理事关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下,引入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草原生态保护是新时期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明智之举。通过在部分退化草场的成功试验示范,建立可复制、广覆盖、全面推广的草原治理机制,或可成为退化草原治理的新模式。


正如草原的生态环境破坏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那样,草原生态保护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草原退化治理需要具体举措,要有解决之道,但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眼前问题,做好未来的深层次保护、做到彻底改变当前的现状才是王道。同时,还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上下功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并使人人做到入耳、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理由相信草原的明天会更美。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 宛霞

微信编辑:张娟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68409419(张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