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各级气象部门做了哪些努力?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气象 2021-01-18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赋予气象事业发展新的使命,必须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做好新时代气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趋利与避害并重,全力服务和保障国家跨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面向需求、主动融入、开拓创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在服务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及依法履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国家气象中心

让天更蓝地更绿乡村更美


国家气象中心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紧跟政府工作痛点、紧抓气象品牌建设、紧攻业务科技难点,通过科技创新,统筹发展陆地植被生态、环境气象业务、气象灾害生态影响评估等生态环境气象业务,以智能网格预报为基础,打通预报服务业务链条,提升生态环境气象预报评估技术,改进生态环境气象服务方法,并着力发挥国家级牵头引领作用,通过技术辐射带动全国相关生态环境气象业务建设,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业务支撑,助力国家天更蓝地更绿乡村更美。


国家气象中心借助科技技术手段,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品质、空气质量、植被状况、技术体系等主要工作中发挥效益,保障服务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美丽乡村”,构建生态气象技术体系


具体来说,赋予传统农业气象以“现代”内涵,针对特色农业(水果、茶叶、棉花等)、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开展精细服务;助力“蓝天保卫战”,直接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的评估工作、提供决策服务、保障和服务于重大活动;助力政府生态修复与绩效考核,评估植被生态质量发展变化、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发展生态与农业气象技术体系,面向新需求发展专业化服务技术方法、形成技术体系,对接无缝隙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形成网格化服务产品。


下一步,国家气象中心将大力发挥智能网格预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解决痛点技术,补足短板,发挥长处,逐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业务体系。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创新生态遥感气象保障服务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意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千年大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依托《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方案和山洪项目等政策和资金支持,联合内蒙古、山东、辽宁、广西、重庆等18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初步建立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气土城”等特色应用的全国生态遥感业务体系布局。作为国家级业务单位,卫星中心负责核心技术攻关、业务规范制定、系统平台研发等,统筹指导全国生态遥感年报制作;各省级业务单位结合地方需求,开展特色技术研究和应用保障服务工作。


卫星中心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围绕生态遥感气象保障服务难点,开展技术攻关,加快业务转化和系统集成,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目前,已拥有包含全国主要化学反应气体、大气气溶胶和雾、霾等的大气环境状况遥感监测评估能力,包含全国陆表植被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等的陆地环境状况遥感监测评估能力,包含全国重点水体区域水体面积、蓝藻水华、海冰、黄海浒苔等的水(海洋)环境状况监测评估能力,基于风云气象卫星和高分卫星的重大灾害生态环境影响监测评估能力;建设了植被指数、地表温度、积雪、火点、海冰、大气环境要素等遥感产品历史数据集,并依托风云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实现了生态气象遥感数据产品实时共享


下一步,卫星中心还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全国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业务流程和标准规范;建设卫星生态遥感应用综合业务平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统一设计开发、统一部署建立各级互联互通、众创型、集约化的遥感综合应用业务平台;组建全国生态遥感技术创新团队,培养、选拔和凝聚一定数量的卫星遥感业务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北京市气象局

助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为重大政治任务。北京市气象局发挥行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了“小实体、大网络”的京津冀区域环境气象业务体系。2013年10月,全国第一个区域环境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成立。通过实施京津冀环境气象业务发展规划,新建和共享一批环境气象观测设施,统一大气成分数据采集、传输与质量控制标准,形成了“长序列、标准化、多要素、立体化”的京津冀环境气象观测体系。通过协同创新,研发“睿图-化学”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式、有毒有害气体应急扩散响应模式和中期环境气象预报系统,建立了集监测、模式产品释用、预报、预警于一体的华北区域环境气象业务平台。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阶段性特点,开展光化学污染相关研究,率先启动臭氧浓度预报服务业务;联合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第三方评估主体,常态化开展大气污染及治理效果评估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压力,气象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北京市气象局在多年城市气象研究和服务基础上,形成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气象服务技术体系。历时三年完成的北京中心城区通风廊道规划成果纳入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卫星遥感和精细数值模拟开展热岛效应研究,为生态修复、减缓城市热岛、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决策参考;完善暴雨强度公式等,服务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参与国家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评估,助力生态城市建设;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城市通风廊道规划技术指南》和《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绩效评估导则(试行)》等标准性文件,为全国城市规划气象服务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突出需求引领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坚持需求牵引、多措并举,全面融入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建成了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覆盖不同生态系统,“点、线、面”为一体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三级气象部门均设立了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服务机构,建立了以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为龙头、涵盖生态、环境、气象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依托干旱监测服务业务系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开展干旱监测,多部门联合会商,发布干旱监测预警,组织开展野外调查与旱情评估,为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抗旱救灾和资金分配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了气象、林业、森警三位一体的森林草原防扑火工作机制和高效的应急联动工作模式,遥感监测、精细化预报、人工增雨作业,为毕拉河、那吉、汗马等历次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做出积极贡献。围绕生态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常态化、精细化动态监测评估服务,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监测评估报告形成品牌。开展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预报及服务,清洁能源气象服务取得长足发展。挖掘气候资源在生态旅游中的潜力,生态旅游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建成了生态修复型人影作业体系


未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将构建内蒙古生态保护绩效考核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价系统,为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估提供科技支撑;构建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满足全区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气象保障业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技术水平,推动内蒙古气象事业迈上新台阶。



浙江省气象局

践行“两山”理念 建设“两富两美”浙江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将气象局纳入“平安浙江”“美丽浙江”“乡村振兴”“五水共治”等省委、省政府四大重点专项工作成员单位,将有关气象工作纳省委、省政府对市、县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气象局制定“四大考核”实施细则,每年提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暴雨公式编制等量化目标任务,切实提高了气象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贡献度和融入度。


坚持融入发展,围绕“两富两美”浙江不断拓展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大服务,推动部门共建完善气象立体监测体系,推进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监测体系建设,业务化开展太湖蓝藻、植被环境等卫星遥感工作;服务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决策,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创建“气候宜居”“气候养生”“天然氧吧”等品牌,发现美丽气象风景、助力生态旅游发展;形成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规范体系,创新农业保险气象技术为农民撑起“保护伞”;发挥气候可行性论证在资源开发、灾害风险规避中的作用,开展城市气候规划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和适应应对技术研究。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浙江省气象部门将优化完善生态气象业务布局,强化生态气象服务科技支撑,推进部门合作,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策研究。



江西省气象局

发挥气象优势 打造“江西样板”


江西省气象部门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气象保障服务试点为抓手,大胆探索实践,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服务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取得积极成效。根据今年国家组织的三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中期评估专家组反馈,江西试验区许多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特别是气候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作为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江西省气象局主动参与生态文明重大政策措施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方案设计,做到需求对接、责任对接和任务对接;结合江西气象事业发展需要和部门实际,统筹谋划,设计了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程,连续三年印发年度工作要点,为气象助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建立了省级生态环境气象创新团队,组建院士工作站,成立由院士挂帅、国内权威专家担纲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技术支持团队,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江西)生态气象创新研究中心;从重大制度建设、考核评价、生态红线划定、生态领域功能价值评估、气候变化治理等精准发力;联合环保部门建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区域联合预报预警机制,开展全域旅游气象行动取得实效,绿色生态农业调优升级气象服务彰显特色,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效益显著,初步构建新型生态气象业务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气象文化品牌


未来,江西省气象部门将实施“亮眼行动”,提升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能力;实施“慧眼行动”,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施“法眼行动”,强化生态环境气象监管水平;实施科技强基行动,推进生态环境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发展。



甘肃省气象局

打造“四位一体”新模式


甘肃生态建设是涵养补给黄河水源、根治长江水患、实现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阻止沙尘暴等恶劣气候环境、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全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气象局努力打造综合监测、人工增雨、决策建言、科技创新“四位一体”新模式,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了显著的保障作用


围绕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问题、加大保护力度、改革监管体制等四大核心任务,甘肃省气象局提出重点保障“三屏四区”5大重点工程的服务方向,将生态气象监测纳入《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将人工增雨、生态气象观测网络、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三大工程纳入祁连山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开发建设项目准入清单,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未来,甘肃省气象局将全面落实《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实施方案》,加快健全业务体系,增强保障能力;开展卫星遥感综合应用业务市县级试点,重点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服务;加强与省直相关部门沟通,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扩大合作面,突破切入点;认真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及时向省局党组汇报,向全省气象部门传达,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综合来源: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市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江西省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局

文字策划:王敬涛

微信编辑:王敬涛

投稿咨询:010-68409419(张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