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晚7点半的《天气预报》这样诞生!90%的人不知道

中国气象报社 中国气象 2021-01-18

 导 读 



一首《渔舟唱晚》,藏着多少人的回忆;一档《天气预报》,寄托着多少人的牵挂。转眼间,距离第一期《天气预报》节目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已经过去了38年。


那么,《天气预报》节目是如何诞生的呢?首播之初又有多少气象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穿越时光!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聊聊《天气预报》首播背后的故事


“小时候,爷爷奶奶总是要我准时看《天气预报》,然后告诉他们明天的天气,因为要晾晒粮食。如今,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现在一听到这个曲子就把我拉进童年的回忆里,我真的很想他们。”


这是来自某音乐播放平台上《渔舟唱晚》下面的网友留言,而这只是几万条留言之一。


1

节目缘于一次偶然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如今,谁能想到一档创造了十亿收视奇迹的电视节目竟然萌生于一次偶然


1979年,国家气象中心(时为北京气象中心)的领导王世平在随团考察日本气象事业发展时,偶然看到了当地电视上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


原国家气象中心领导王世平(右一)


又能看又能听的天气预报,让王世平一行感到又新奇又兴奋。当时,天气预报在国内电视节目中还是一片空白。


国外能搞,我们也能搞,而且要做得更好!”


从日本回来后,在电视上播天气预报的想法便在他们心中扎下根。


气象部门既然要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就离不开电视台。于是,王世平等人就找到中央电视台。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央电视台也正在琢磨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两家的想法一拍即合。


资料图:邹竞蒙副局长“关于开展电视气象广播的报告”批示


然而,合作制作天气预报节目并不容易。


节目将采取哪种形式?由哪方负责制作?由谁来主持?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但这些都难不倒“专治疑难杂症”的气象工作者。


1979年至1980年,经过中央气象台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长达一年多的商议、准备,《天气预报》节目终于定样。

节目由主持人出镜播报,播出时间确定为每天《新闻联播》节目后,时长约为2分钟,若有重大灾害性天气可适当延长;节目中的图表和文字由中央气象台提供,中央电视台负责进一步加工。


气象工作者在机房手工制作台风动画云图

 

2

气象主持人初上荧屏


离开播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节目主持人迟迟没有着落。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对气象知识不甚了解,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又没有主持经验。这可给大伙儿出了难题。


经过商议,双方决定参考国外的电视气象节目,由气象专家来担当主持人。


此消息一出,气象部门各单位热闹非凡,纷纷介绍、推荐合适的人选,很快就有了二三十人的大名单。


经过重重考核,韩建钢和李援脱颖而出。


韩建钢当年的中央电视台出入证


韩建钢是中央气象台业务骨干,气象知识扎实,人也长得精神。


李援是中央气象台绘图室工作人员,主要负责预报图形的绘制,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为了让韩、李二人撑起《天气预报》的门面,中国气象局领导特批一笔经费用于购置出镜的工作服。


千呼万唤始出来。我国历史上第一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1980年7月7日与观众见面了。



那天出镜的是韩建钢,他穿着整齐,端坐在演播室里,面对着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有条不紊地播报着全国的天气预报。


就像一位资深主持人一样,韩建钢出色地完成了首播任务。

 

3

一波三折抓住人心


节目刚开播的那段日子里,团队成员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紧张


由于气象数据的实时性特征,每天17时,编导根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最新预报数据,开始马不停蹄地写稿,并将专业语言转换成电视语言。


而这个过程仅有半个小时。


当韩建钢、李援拿着编导写好的文字稿上车赶往中央电视台时,纸面的墨水经常没有干透。


在路上,他们也一刻不放松,争分夺秒熟悉稿子,到了电视台就直奔演播室化妆。待《新闻联播》一结束,他们便马上接棒播报《天气预报》。


当时的演播背景是一块灰色褶幕,摄像设备是电视台老式一英寸机,播报的内容主要是全国天气形势、少数大城市天气预报以及特殊天气警报等。


80年代初的电视《天气预报》


这一节目虽然收到众多好评,但也面临不少反对之声。


反对者认为《新闻联播》要传递的信息量大、时间紧,再从其中抽出宝贵的几分钟用来播出天气预报不合适。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支持《天气预报》继续播出的群众占调查人数的80%以上。这给了气象部门和电视台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天气预报》节目不仅要保留,而且要办得更好。

 

如今,《天气预报》节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从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到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播出;

  • 从最初的手工制作、骑车送带,到现在的数字化制作、光缆传输;

  • 从最初的一间只有1平方米的播音间,到现在近4万平方米的演播大楼;

  • 从中央一频道每天2分钟的时长,发展到建立覆盖全国的多频道、多频次、多类型、多媒体的气象影视服务格局……


华风影视大楼


岁月流转,《天气预报》变了,变得更贴心也更与时俱进;《天气预报》也没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依然热忱。


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记得《天气预报》节目最开始的模样了,然而对于经历了那段岁月的气象人来说,一块灰色褶幕、一台老式一英寸摄像机、一张天气形势图却永远是他们脑海里深刻的印记。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刘若馨、张宏伟

图片来源:图书《镜头背后的记忆——电视天气预报30年》、中国气象局官网、网络等

微信编辑:王亮

投稿咨询:010-68409419(张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