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贡献有多大?WMO前秘书长撰文评价 | 气象40年

米歇尔·雅罗 中国气象 2021-01-18

导读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前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应中国气象报社邀请撰文,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象合作,为推动全球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图为米歇尔·雅罗。


国际合作一直是气象事业的重中之重。1853年,第一届国际气象学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1873年,国际气象组织(IMO)应运而生。IMO旨在确保气象科学持续发展,使各国从中收获切实利益。中国早期就成为IMO及附属机构的积极参与者。当时,IMO非政府间组织的性质限制了其自身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IMO于1947年9月在华盛顿召开大会,决定成立政府间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也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中国参与了此次会议,成为了WMO的创始成员之一。之后,WMO成为了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中国国土面积不到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球的20%,受到各类极端气象、水文事件的影响。作为WMO重要成员之一,中国对践行WMO的使命和理念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1971年10月是个重要时刻,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随即,WMO成员在1972年2月通过了类似决议,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同年3月,时任WMO秘书长大卫·阿瑟·戴维斯访华,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中第一个访华的高级官员。之后,中国在参与的大多数WMO计划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特别是在世界气象事业和相关学科发展方面,中国作出重大贡献。


其中,中国在WMO空间计划中所做的工作是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气象卫星大多由美国和苏联运营,到1977年欧洲(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也参与进来。1988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1997年,中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星)。目前这些卫星数据已经对所有WMO成员免费开放,为全球数值预报、防灾减灾、气候研究等众多领域提供了宝贵资料。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的卫星一起成为WMO空间计划的组成部分,为该计划发展运行作出主要贡献。


中国对关键大气观测的突出贡献也不容忽视。1994年,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基准观测站瓦里关大气基准站建立。该站地处独特的高山地区,是GAW台站之一。1978至1979年,中国两艘热带风观测船参与了WMO和多个合作组织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大气实验。该实验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的组成部分。


曾庆存院士(左三)获颁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中国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科学家多次获得WMO青年科学家研究奖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993年,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奖项,之后分别在1994年、1998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15年获奖这非常了不起,彰显了中国气象科研的水平。另外,中国科学家还分别在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6年四次获得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在气候领域,中国国家气候中心从2009年起成为WMO亚洲区域气候中心,为该区域其他国家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和建议,同时为东亚地区区域气候展望论坛提供重要支持。值得注意的是,继2009年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以及决定建立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协议起,中国是最早设计和开发国家气候框架的几个国家之一,为易受气候变率及气候变化影响的所有社会经济部门提供基本信息与服务。


WMO成立以来,教育与培训一直是重要支柱之一。从1994年开始,中国通过设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WMO区域培训中心为本国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气象学家提供了高质量气象培训,在培养一代代气象学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也有幸被南信大授予荣誉教授一职。


除了教育与培训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过去40年里中国对其他WMO技术合作项目的贡献。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太平洋和非洲的最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提供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帮助。从1976年开始,中国为WMO自愿合作计划提供重要支持,还为发展中国家气象和水文部门组织了多国别考察活动,为他们了解借鉴中国经验、彼此之间分享经验提供了平台和契机。迄今,已经有数百名官员参与其中,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得的经历,进一步强化了WMO独特的“家庭精神”。


1991年5月,中国气象局原局长邹竞蒙再次当选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图为新当选的主席团成员。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中国在1972年成为WMO组成机构的活跃成员。从那以后,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一直担任WMO执行理事会成员。中国气象局原局长邹竞蒙从1983年至1987年担任WMO副主席,并于1987年和1991年当选为主席。中国科学家颜宏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担任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此外,很多中国科学家担任WMO技术委员会官员,还有更多科学家在WMO不同工作组和专家团队中发挥着专长。


图为世界气象馆。


中国对WMO还作出了一项独特的贡献——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首次在中国举办,吸引了来自192个国家的游客参观。早期准备时,WMO中国常任代表向WMO提议应该在世博会上设置专门的气象馆——世界气象馆。该馆成为世博会167年历史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气象馆。该展馆使众多游客知晓过去几十年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天气预报取得的显著进步,让他们意识到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对人民安全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都对气象馆印象深刻。


图为潘基文参观世界气象馆。


上述例子仅仅是为了说明过去几十年中国对世界气象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没有中国的对外开放,这些就不可能实现。的确,国际合作对气象和气候学如此重要,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明确承诺这样的开放,便也无法分享这些学科发展取得的成果。


让我们衷心期盼各国共同努力,为了人类福祉,守护合作与友谊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推 荐 阅 读


为人民守好“第一道防线”


听说这里很“标志”!要约吗?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世界气象组织前秘书长 米歇尔·雅罗

编译: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淑乔 张永

微信编辑:卞赟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5297(叶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