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盼雪到祈晴——宋人的欢喜与忧愁
导读:夜来一雪苦匆匆,未须过计虑蝗虫/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我明年麦/雪虽嘉瑞,过则为灾……天是否降雪、降多大雪,古人与今人有着相似的心境。
雪景资料图。图片来源:网络
占验,盼雪盈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十一月的一场雪,牵动着大宋最高统治者——宋真宗的心绪。在与大臣王旦的交谈中,宋真宗说:“昨暮降雪遽止,朕忧其未足。”
期盼已久的一场雪,在昨天傍晚时分戛然而止。雪显然下得还不够,既不能确保来年的丰收,也未能及时将田地里的蝗卵冻灭,这让皇帝不免忧虑起来。
当夜,真宗要求值宿皇城的翰林天文局的技术官员,“占验”后续的天气,汇报雪情发展。到了半夜时分,终于传来回报:“复降,其势甚密。”雪还会继续下,而且还不小,心情放松的皇帝终于可以安然入睡了。第二天一早,看到大雪“盈尺”的真宗皇帝心情大好,笑着对大臣王旦说:“来岁麦苗应有望也。”
区区一场雪,何以如此牵动皇帝的心呢?
自古有“瑞雪兆丰年”之说,古人早已认识到冬季降雪与来年农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朝廷的诏令都要求各州县及时“上雨雪”,并要“具时辰、尺寸”等详细信息,由此可见宋人对降雪的重视。
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的“峻积验雪”算题中指出,宋人之所以要测量积雪深度,是为了“验雪占年”,既通过观测当年冬季的降雪情况,来“占验”来年农业收成的丰歉。
每当大雪降临,皇帝们就会对来年的收成更有信心,正如宋真宗所说:“来岁麦苗应有望也。”因此,每年“立冬”节气过后,“如遇瑞雪应时序”,大宋王朝的统治者们都会将之视为祥瑞,以至于宰相要率领百官向皇帝“拜表称贺”。皇帝在接受称贺之后,也会赐予尚书省等重要部门的官员“喜雪宴”。不仅如此,宋廷还会赏赐京师军民百姓“雪寒钱”,以示优待与体恤。
雪来,麦可期也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大雪下不下、何时何地下、雪下的多寡,各有不同,难以尽如人意。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入冬以来,降雪稀少,刚刚赴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的知州陆游,只能带领官员百姓虔诚祈祷,期望上苍早日降下瑞雪。天从人愿,陆游的祈求很快得到了回应,大雪纷纷降落。欣喜之余,陆游在《屡雪二麦可望喜而作歌》中高兴地说:“苦寒勿怨天雨雪,雪来遗我明年麦。”
雪景资料图。图片来源:网络
祈求得到回应,自然要感谢上苍的恩赐。于是陆游再次祭拜,以答谢神明。他在《严州谢雪疏》中说:“平地尺为大雪,麦禾预卜于丰稔”。雪下得很大,已经可以期望来年的丰收,对此,怎能“敢忘薄荐之陈,少答明神之赐”。
祈晴,忧我民伤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预想,雪一直在下,没有停止的意思,这可急坏了陆游。
不得已的情况下,陆游只好再次祈求上苍。在《严州久雪祈晴祝文》中,陆游说:“雪虽嘉瑞,过则为灾;春气未和,民屡告病。”凡事过犹不及,雪下得太多,百姓们已经屡屡“告病”。奔赴庙宇、叩拜神明的陆游,诚心祈求:“翼日丽于层霄,俾民安于比屋。”总之一句话,赶紧出太阳吧。
由“祈雪”到“谢雪”,再到“久雪祈晴”,陆游在严州的祈祷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在不到三年的任期内,虽然屡遇灾害,但陆游为政勤勉,广行赈济。三年间,陆游共写作祈雪、谢雪、祈晴祝文4篇。
图/雪渔图。
雪下得过大,百姓受灾,大宋政府责无旁贷,准备开始赈灾。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正月,是一个雪特别大、天特别冷的时节。雪灾之严重,以至于“禁旅垒舍有压者”,大雪还导致粮食短缺,“民多艰食”,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有将近四万“贫民之不能自存者”。
灾情严峻,宋高宗赵构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赈济受灾军民。
先是皇帝自掏腰包,由内府出钱九万五千贯,“赐三衙卫士”,以稳定军心;
然后,“内藏库”拨出钱帛,紧急购买薪炭,分赐灾民取暖之用;
而后,又命令临安官府“以常平米减时之半,赈粜十日”,即“常平仓”平日五折的米价发卖米粮,限期十天。
每到冬季,临安城中往往乞丐众多,天寒地冻无处容身,常有冻饿死者。因此,南宋政府支付街市“煖堂”费用,使无家可归者有个临时避寒场所。
每当冬雪降临,贫民为冰雪所困,生产经营艰难,生活更加困顿,缴纳房租无异于雪上加霜。为此,每当冬雪降临,南宋政府多下诏减免公、私“房舍钱”,帮助贫民渡过难关。
此外,宋代政府和私人多会在雪寒季节救济穷人纸被、纸衣等物品。这些纸衣由多层旧纸制成,虽然不十分保暖,也勉强可以御寒。纸被也很不结实,宋代诗人李新说:“小儿恶寐惊踏裂,村妻手线自缝密。”
尽管冬雪降临,百姓过活艰难,但是被生存所迫,有一线可能,决不敢中断一日生计。两宋时期的都市笔记《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中都反复记载:“早市供膳诸色物件甚多……无论晴雨霜雪,皆然也”“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图/雪涧盘车图。
在南宋画家马远的《晓雪山行图》中,一位山民赶着两匹身驮背筐的小毛驴,正行走在白雪皑皑的山间。山民衣着单薄,雪后寒气逼人,他弓腰驼背,缩着脖子,不断地呵着气温暖双手。两只毛驴满载着木炭和薪柴,正准备去集市出售这些货物。“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活脱脱一幅“宋代版”的卖炭翁形象。
天变,亦为百姓苦
南宋绍熙四年(1193)十一月的下旬,气候反常的温暖,仿佛春天一般,到了该月最后一天的“晦日”,天气突变,寒潮爆发,风雪大作。寓居绍兴山阴县的诗人陆游,在《癸丑十一月下旬温燠如春,晦日忽大风作雪》诗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次前暖后冷、风雪来袭的天气过程。
“今年一冬晴日多,草木萌甲风气和。百钱布被未议赎,老翁曝背儿行歌。”“萌甲”意指气温反常偏高,草木提前萌芽。气候异常温暖,百姓质押在典当铺的布被还没有赎回。忽然之间乌云蔽日,剧烈的降温伴随着大风雪一同来袭,导致百姓们饥寒交迫。
“九重巍巍哪得知,閤门催班百官贺。”在巍巍的“九重”深宫之内,哪里能得知小民百姓的疾苦呢?寒潮风雪过境,影响的绝不止一城一地,临安与绍兴毗邻,两者应该大同小异。
“九重”禁宫之内不是真的不知道,怕是当作天降瑞雪,皇帝正忙着接受百官的“拜表称贺”,无暇顾及百姓疾苦罢了。如此看来,陆游诗作中的这次颇具现场感的天气过程“回放”,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雪,你不来时,盼着你来;
你来了,又怕你乱来,
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宋人如此,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张立峰 古代图片由作者提供
微信编辑:张娟、简菊芳
投稿咨询:010-68409419(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