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地球计划”已out! “日轮计划”来看一下~

写科幻小说的 中国气象 2021-01-18



《日轮计划》



公元2500年,

地球上人口膨胀、

大气日益变暖、

环境污染加剧。

但科技高度发达


  科学家们正在想一个法子,

 将太阳“据为己有”,

 日轮计划应运而生。






1.远行  


“大气是混沌系统,别以为什么都能如你所愿!”

“你就烂在地球上吧!老顽固!”

李可摔门而出,楼道里一阵震动,一张皱巴巴的电子纸从他眼前飘落,发出不甚清晰的声响:“当他们炸开水星的时候,我不说话,因为我在水星上没有产业。当他们开采金星的时候,我不说话,因为……”

“当他们开采地球的时候,应该连你们一起挖走!”抗议“地球开采计划”的宣传语,这些天来李可早已听得耳朵生茧,他诅咒着抗议者,一脚将落在地上的电子纸碾碎,然后大步跨出楼门。

街上混乱不堪,连日来,抗议者的游行和罢工让城市失去了原有的秩序。李可好不容易才找到一辆正常工作的悬浮车,车身也明显多日未曾清洗,沾满泥点和灰尘。

“西太空港,最快速度。”李可钻进车内,设定了目的地。虽然和父亲的争吵耽误了不少时间,但这空荡荡的街道,应该不至于让他赶不上开往日轮的飞船。

日轮,或者用更通俗的说法,太阳环。顾名思义,它是围绕太阳建成的巨型圆环,也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彼岸与乐园。它的表面积超过地球的5000倍,足以容纳所有生物,以及它们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日轮内壁安装的太阳能转换器,能在最近的距离吸收太阳至少10%的能量,与仅能接收22 亿分之一太阳能量的地球不可同日而语,将会永久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

建造日轮的构想,至少在500年前的20世纪就有人提出。但多年以来,这一直都只是一个空想,如何实施从来都是一个极为诱人但无法破解的难题。人类在膨胀的人口、变暖的大气以及污染的环境中挣扎。

直到30年前的某一天,人类将水星炸开——这颗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瞬间化作无数碎块,环绕在太阳周围,形成日轮的最初“地基”。紧接着,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的工程“日轮计划”开始了——人们首先将水星碎块装设好太阳能转换器,将其与太阳调整到合适的距离,布设必要的防护装置,修筑为能源基地。

水星碎块能源基地所产出的大量能源,成为“日轮计划”的动力之源,人类从金星、火星乃至小行星带开采矿石,将这些碎块连成一个整体。最后再进行整体扩建,将日轮修筑为一个规整的圆环。

如今,“日轮计划”已经进行到了收尾阶段。作为享有盛名的气象学家,又是“ 日轮计划”的积极推动者,李可被聘请加入日轮大气环流系统的设计师团队,几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他也因此获得了日轮的首批迁居权。

但人总不能万事如意。由于在建设中太阳系矿藏几乎被采掘一空,小行星带之外是气态的木星和土星,更远处的天王星和海王星运输成本又过高,采掘地球提上了日程。但这个计划,遭到了李可父亲李行的极力反对。

李行同样是气象学家,在台风研究领域有着世界范围的声誉。虽然对气象的热爱在这对父子间传承,对宇宙的热情却显然没有。李行虽然没有和其他反对派一样上街抗议,却对儿子带他一起迁居日轮的提议一顿痛斥。特别是,他对儿子日轮大气环流系统的设计不以为然,总搬出诸如混沌理论、微小误差、蝴蝶效应之类的说法来批评李可。就在刚才,李可出门之前,父子二人还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最终不欢而散。

悬浮车疾驰如电,西太空港那如亭一样的轮廓已经映入李可眼帘。坐上这班前往日轮的飞船,他将投入可以预料的繁忙工作中,也不知道能否与老父再见一面。想到这里,他的心中不免有些怅惘。


2.天穹

“只有两种人无法体验日轮的宏伟壮丽,看不见它的人,或是身处其中的人。”

50年前,一位命途多舛的诗人做出了他一生中最成功的预言,日后成为“日轮计划”最流行的宣传语。不过相比这句话,李可更喜欢那首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日轮上的基础工程已经有模有样,由中国负责建造的金乌大区,欧洲负责建造的阿波罗大区以及印度负责建造的阿耆尼大区已经具备了生物正常生存的环境,植物的初步移植也已完成。从金乌大区太空港极目远眺,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如果不是刚经过宇宙旅行,李可无法相信自己置身于太空中的巨大人造建筑——这里的环境几乎就是旧日地球的翻版。

走出太空港大楼,轻风扑面而来,让李可心旷神怡。某种程度上,微风证明了他所参与设计的大气环流系统基本成功,如今他所要做的,是要验证这个系统可以数万年如一日,稳定地运行下去,以及进行必要的修补。

日轮的重力,来源自不停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日轮内壁的万事万物,都由这种力量牢牢固定在于其上,自然,大气也在其中。在日轮的两侧,人们建造了两万米高的高墙,以防止大气散逸。这两面高墙,也是日轮中唯一凸显出人造物痕迹的地方,充斥着诸如姿态调整发动机、废热处理系统、陨石防御系统、大气调控系统等规模宏伟的机械。

通过参与对日轮地形的精心设计,海洋、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恰如其分的布局,以及少量的人为干预,李可和他的团队,确保了日轮上绝大部分地区将处于温暖宜人的气候之中。当然,这里仍然保留了极寒的高原,以及充满热带风情的海岛,因为即使某种气候再好,人们也始终喜爱、依赖着多样性。

同样,日轮上也有昼夜之分。在日轮和太阳之间,人们用最轻薄坚固的材料打造了一“片”同样围绕太阳运转的不透光的圆弧,它被形象地称之为“夜幕”。夜幕笼罩的区域,成为日轮的夜晚。

唯一令李可遗憾的是,在日轮上难以重现最为壮观天气系统之一——台风。因为日轮是一个规整的圆环,没有地球的纬度差异,也自然没有地转偏向力。虽然冷空气会下沉,热空气会上升,但却不会产生漩涡,无论气旋还是反气旋,在这里都将不复存在。

不过,这小小的遗憾,和李可正在进行中的宏图大业相比,都不足挂齿。他迅速开始推进日轮上气象观测仪器的部署。观测网络的主力由一体化自动站组成,它的外形神似以往的月球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行移动到指定地点,然后展开成为一座兼具从地面到高空全要素的观测站。除此之外,安装在夜幕背面左右两端的“天眼”,就如同过往的极轨卫星般,可以纵览整个日轮的天气状况。

这天,夜幕即将笼罩金乌大区,天眼安装完毕,李可亲自调试着它接收云图。眼前展现的景象,令他倒吸一口凉气:在对应南海还原的那片海洋——官方名称叫做崖海——上空,赫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逆时针旋转的白色漩涡,在它的中心部位,有一个无比清晰的空洞。

毫无疑问,那是一个巨大的台风。


3.过往

日轮上的居民尚少,且集中在太空港周围,台风理应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如今,唯一能证明台风存在的影像就握在李可的手中。在此前上交的报告中,他曾信誓旦旦地保证日轮上没有台风。现在,选择摆在他面前:毁掉这份资料,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或者如实报告,然后接受处罚。

犹豫再三,李可还是拨通了金乌大区政务局值班室的全息通信,上报这个消息。

“你说什么!”对方在全息影像中的反应,远远强过李可的预料,甚至可以说是火冒三丈。“执政官今天去了崖海考察!现在估计已经快到了!现在、立刻、马上把图发给我,把他劝回来!”

当云图传送到执政官的飞船上时,他们已经能够看到风暴的边缘。飞船立即返航,有惊无险。而那个令人震惊的台风,也在数天后悄悄登陆,默默消失在广袤的无人地带中。

令李可意外的是,他并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惩罚,日轮上的执政官们开了一个短小的会议,决定让他暂停大气环流系统的规划建设工作,转而研究台风诞生的原因。

对于李可而言,这算得上是他的本行。但在这样一次“事故”之后回到研究中来,终归说不上荣耀。自那以后,天眼也再没有观测到台风出现,他的研究也每每陷于停滞。

“崖海周边的地形,确实相当复杂,可是也推演不出台风究竟是怎样生成的。”这一天,李可数不清第几次在日轮的中心计算机上尝试新的可能性,也如同往日一般,还是没能还原台风出现的情况。他的心中仿佛压着一块巨石,在日轮清新的空气中仍觉得胸闷气短。再这样下去也无济于事,他决定出门走走。

相比巨大的表面积,此时此刻,日轮上的居民实在过于稀少。李可的悬浮车无处可去,最后停在了人群最密集的太空港。工人们在这里调配来自整个太阳系的物资。李可倚在回廊的白色圆柱下,看着许久未见的热闹景象,心中稍感欣慰。

突然间,李可面前的圆柱亮起了光芒,一张无表情的脸浮现在圆柱上——那是太空港还没来得及人格化设定的AI管家——“李可先生,太空港有您的未知格式信息,请到B栋3 层疑难物品储藏室领取。”

未知格式,这意味着那是无法自动数字化传递到个人通信装置的信息,通常而言,它来自旧时代被淘汰的信息载体。比如,一块硬盘,一盘磁带,甚至是一张纸。就李可的记忆而言,如今还喜欢使用这些东西的,只有一个人。

李可飞奔起来。

5分钟后,储藏室的AI管家递给他一台外壳五彩斑斓的笔记本电脑——那是李可8岁时,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即便在当年,也是相当复古的设备。他颤抖着掀开电脑,系统用了10秒之久才完全启动。一篇长长的论文映入眼帘,只读完了开头,泪水便浸湿了李可的双眼。

《日轮海洋台风出现的可能性及可能地点论证》,署名:李行。



- END -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西园

微信编辑:申敏夏

投稿咨询:010-68409426(段老师)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