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梵高爱画太阳,李白爱写太阳?l 气象日遐想

给你讲故事的 中国气象 2021-01-18



在中国学生长达六七年的中学生涯中,有两个分属于不同课本上的著名人物,都十分钟情于太阳。

他们就是语文课本上的常驻人物——李白,和美术课本上的常驻人物——梵高。

前者作为公元700多年中国唐朝的一位诗仙,后者作为公元1800多年的欧洲的一位印象派画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喜欢在绘画和诗歌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引入太阳的元素,诸如梵高的《向日葵》《夕阳下的播种者》,和李白的《惜余春赋》《古风五十九首》等。

其实,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孕育了地球上的天气、气候以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丰富的气候特征也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文学作品。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艺术家们如此偏爱太阳。



(一)7幅《向日葵》


在梵高书信体自传《亲爱的提奥》中,一封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在梵高的诸多画作中,日出、日落、闪电、惊雷、星夜、乡村、土地等都是其重要的描绘对象,其中,太阳是出现次数最多的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在梵高的一幅名画《夕阳下的播种者》中,太阳被画成柠檬色的大圆盘,仿佛已经在空气中燃烧了起来,从天际一直扑向收割中的田野。

《夕阳下的播种者》


而在著名的《向日葵》中,灿烂的黄色带给人强大的生命力。绘画史上从没有一幅静物如此强烈地表达出这种激动人心的效果。如果用梵高所创作的“以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为主题的油彩画”来定义的话,广泛认为一共有7幅作品。

左图:《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两幅十二朵作品之一 ,1888年8)

右图:《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两幅十二朵作品之一 ,1889年1月,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左图:《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1888年8月,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右图:《花瓶里的三朵向日葵》(1888年8月,私人收藏)

左图:《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889年1月,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中图:《花瓶里的十四朵向葵889年1月,藏于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

右图:《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8月,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而向日葵,在英国被称为太阳之花。

梵高为何如此钟情于太阳?

实际上,在梵高太阳系列绘画中,往往喜欢用红色、黄色及柠檬黄和橘黄,而这种红、黄原色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梵高自画像

《梵高传》的作者欧文·斯通在《渴望生活》里这样描述梵高对太阳的感觉:“那是一个螺旋形的柠檬黄液体的火球,飞过碧蓝的天空,在空中塞满了炫目的光亮。”


(二)180次太阳意象


太阳和月亮是李白诗中常见的两个天体意象。其中,太阳意象的出现超过了180次

李白爱写太阳,与梵高相同的一点是,他对明亮光辉事物有着强烈憧憬和追求。

比如,在《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中,李白向读者展现了太阳带来的温暖与愉悦。

太阳意象与李白的生命精神息息相关,他用自己的生命写就了一位封建士人的逐日神话。他的“宇宙境界”使他对政治理想的现实追求升华为对人生理想的终极追求。

不过,因为“太阳”在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意象,所以李白较之梵高,又多了许多与太阳有关的创作题材。

比如,有与时间意识有关的太阳意象。

李白一生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然而壮志难酬,时光奔迫。面对这一切,他发出这样的浩叹: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有以日像君有关的太阳意象。

以日像君的用法在李白诗中屡见不鲜,如:

“白日曜紫微, 三公运权衡。”


围绕着以日像君,李白诗中又衍生出了其他一些用法,用得最多的是以浮云蔽日喻小人当道,君臣阻隔: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与别离之情有关的太阳意象。

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是: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实际上,不只李白,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太阳以及春夏秋冬、阴晴冷暖是老天的“魔术”,更是烘托气氛和情绪的最佳“助手”。

“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温寒。”苏轼的《次韵子由柳湖感物》展现了文人因四季物候变化而激发创作灵感,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

(三)地球家园的未来


其实,除了绘画和诗歌作品,太阳、地球气候、空间天气等也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科幻题材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源泉。

在今年春节档大热的《流浪地球》中,“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成为了整个故事铺开的关键起点。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气候变化加剧,人们逐渐意识到地球的“暴怒”已对人类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人类又将怎样应对与生存? 

2008年,一部被称为“目前为止电视上最好看的宇宙科普纪录片”的《旅行到宇宙边缘》播出,带观众开启了一段探索太阳系到银河系以至人类所认知的宇宙的“边缘”的旅行。

影片细致地呈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神奇地貌,奇幻的气象变化,让观众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神奇与伟大。

《旅行到宇宙边缘》剧照

漂浮在地球上空的空间站里,数名宇航员正对所属卫星做着例行检查……2013年,科幻电影《地心引力》讲述了一个在探索者号航天飞机上宇航员出舱进行哈勃望远镜维修时,遭遇太空碎片撞击导致飞船发生严重事故后,宇航员在太空中自救的故事。

《地心引力》剧照

影片所折射出的关于孤独、恐惧及对生命孜孜不倦地坚持以及对活着的热切追求,仿佛在警示人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爱地球,便是爱自己。

工业革命开始,人类为了发展经济,掠夺性破坏自然环境和资源,全球变暖,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影片《后天》描述的正是当一系列的地球环境巨变引发出一场不可挽救的灾难时,大家该怎样才能逃过这场灭顶的灾祸。

《后天》剧照

这是一部有关灾难的影片,但更多的,是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当人类更专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未来却无人问津。即便有个别人想到了,却也无法改变全人类前进的惯性。于是,“后天”,北极冰原崩塌了;像足球那么大的冰雹从天而降;超巨型的龙卷风横扫大陆;高涨的海水涌进了城市……

好在影片的最后,恶劣天气终于转好,阳光重新洒向大地,人类生的希望重新萌芽。

灾难片也好,科幻片也罢,视觉效果的震撼都是服务于最后它所传达的思考与警示。就像流浪地球预告片中所说的那样,“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 张宏伟 王天雨 叶珊杉

微信编辑:卢健

投稿咨询:010-68409426(段老师)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