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短暂存在的机构竟孕育了我国气象预报业务

致敬70年的 中国气象 2021-01-18

“联心”

在新中国第一批预报员心中,

是一个神圣的开端。

“联心”正在举行天气会商。


 什么是“联心” 


“联心”是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的简称,在气象行业这一称号依然广为人知。


1950年11月27日,中央军委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前身)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组建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完成抗美援朝战争的军事气象保障二是向国内发布天气预报



“联心”承担了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业务,并对全国天气预报进行指导,建立了新中国气象预报业务的总体架构,还开创了集体预报会商制度,沿用至今。


1955年春,“联心”撤销,中央气象台成立了预报科,接替“联心”的全部工作。


时任中央军委气象局局长涂长望曾这样评价“联心”:它每天所绘出来的图,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可与任何国家的中央预报机构相比。“联心”的成果是奠基性的,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史上的作用是重大的,不论今后中国的气象事业达到如何现代化的水平,“联心”的贡献都不可磨灭。


 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


当时很多气象工作人员撤往台湾,很多气象仪器也被撤走,而国内军事、航空等领域对气象需求极为迫切。


1949年11月,涂长望将一份“中央气象机构亟应早日成立”的报告呈送给周恩来总理。12月,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涂长望成为新中国气象局的首位局长。


新中国的气象局成立了,但那时的预报组,一穷二白。


1949年,全国气象台站只有101个,天气信息情报及有关资讯图表极少,每天只有两张亚欧部分地区的地面天气图及一张间接推算的3000米高空图,图上测站稀疏,还有不少是成片空白。



预报员及整个预报组只有四五个人,因没有专门的填图员,进行分析预报的时间非常少。


当时气象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服务军事和航空业,预报要素简单。如在军委气象局成立的两个月前,为开国大典进行天气预报时,预报员写道:“1949年10月1日,北京,微风,多云转晴。”



1950年,涂长望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协商决定,将中国科学院的部分精锐人才借调到气象局,成立两个重点科技单位——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简称“联心”),以及联合气候资料中心(简称“联资”)。著名气象学家顾震潮和陶诗言,分别任“联心”主任和副主任。


1950年12月,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三主任在办公室前合影。左起:曹恩爵(副),顾震潮(正),陶诗言(副)。


 亲历者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生前忆述:

当时最缺乏的是气象人才,“联心”所举办的全国天气预报员训练班,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培养了大批天气预报骨干。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生前忆述:

顾震潮1950年春季回到祖国,到南京气象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报到,安顿好家眷后,立即去北京,到军委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从事天气预报工作,为后来“联心”打前站。1950年,“联心”成立,大批人员从南京到北京参加“联心”工作。


当时“联心”是个营团级单位,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我们近20个预报员过集体生活,睡上下铺,挤在小屋里,每星期只能在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日傍晚必须回到单位。






1950年12月,中央军委气象局中央气象台负责人和“联心”骨干人员合影。前排左起:杨鉴初、贾升堂、黄士松、顾震潮、叶笃正;后排左起:章淹、冯秀藻、朱和周、李明熙、陈玉樵、陶诗言。




著名气象学家章淹:

顾先生到“联心”预报室工作后,很是成竹在胸。他非常麻利地查看着预报工作的各个方面,很快便敏锐地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他雷厉风行,随时进行改革。比如,发现预报组用以填绘各地气象信息的天气图底图不合标准,他就请来这方面的高手,重新绘制了符合国际标准,并带有主要地形标识的一整套天气图底图,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填绘、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基本工具。


再如,顾先生在国外研究了青藏高原对我国和亚洲大气环流的影响,深知高山对气象变化的重要作用。但当时,除泰山站外,高山资讯非常缺乏。为此,他提出要在新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中,增设高山气象站。按当时条件,高山气象站的建设并不容易,他考虑实际情况和预报经验,与预报员们商讨,认真地确定在哪些地方增设高山站更有效且节约。


再次,“联心”的同志们都深感气象信息资料和图表太少,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周边及全球、从地面到高空的大气变化,很难做好天气预报。并且预报员人手少,就连原有那寥寥几张天气图,填绘之后,都没有时间充分分析,更别说增加信息了。对此,顾先生提出了“数管”齐下的办法,一是预报员不再填图,腾出时间多做分析预报工作,同时迅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填图员,与清华大学合作,举办了一期气象短训班,数月后便上岗开展工作。二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增派科技人员来“联心”工作。三是建议大学增加气象专业学生的培养。四是寻找改行在其他单位的气象专业毕业生,使之归队,加入“联心”。就这样,预报分析用的图表资料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迅速达到了国际水准。


会商制度也是从“联心”开始建立的。顾先生是一位很有主见的人,自信心甚强,但他很注意听取不同的预报意见。因而他到“联心”后不久,建立了每日天气会商制度。初期,每周还有一次扩大的“大会商”,除“联心”预报员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北大、南大及气象局机关的专家学者,如叶笃正、谢义炳、黄士松、朱和周、谢光道、冯秀藻等,涂长望局长有空的时候也经常参加。这使得中央气象台的实际分析预报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四五年时间,中央气象台旧貌换新颜,预报组改变了落后于国际水平几十年的工作,从“联心”始建时的仅有四五个预报员和只做24小时短期预报,变为1955年已经拥有60多个工作人员,且担负全国短、中、长期及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大单位。





1950年1月12日,涂长望给顾震潮的亲笔信。信中提到,“国内一切事业都在新基础上重新开始。”“最迟希望你五月底回到北京。”


整理自《开拓奉献 科技楷模——纪念著名大气科学家顾震潮》


 “联心”的一次成功预报服务案例 


“联心”期间,预报员不受国外天气学理论束缚,总结研究出合乎我国所处特殊地理环境的天气系统。如“穿心”冷锋、西北小槽、印缅槽、西南低涡、江淮切变线、南岭准静止锋等,丰富了我国天气学理论。


1954年夏季,长江中下游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武汉告急,水位已超过历史纪录。中央负责同志亲自过问,当时的关键问题是要回答雨还下不下,水位还涨不涨?如果雨继续下,武汉等地就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就要下决心用荆江分洪来保护华中重镇。反之就不必分洪,避免千万顷良田和众多村庄被淹的重大损失。


这对“联心”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预报稍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在此关键时刻,预报员夜以继日地应用刚建立起来的预报方法反复分析研究,最后判断,暴雨不会再下,江水不会再涨。


预报成功了!


武汉保住了!


万顷良田和无数村庄,都保住了!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本文作者:孙楠

图片来源:资料图 新华网 网络

微信编辑:壮实 韩璐

投稿咨询:010-68409426(段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