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象专家建言黄河流域保护发展:充分释放天气气候“趋利”效益

关心国家战略的 中国气象 2021-05-30


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并提出五方面具体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水势变化、沿岸植被生长和水旱灾害防御,无不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如何考量气象因素?气象专家提出了哪些意见建议?

【本期专家】
河南省气象局局长、黄河流域气象中心主任  王鹏祥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高顺年
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  王钊
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冯晓晶
甘肃玛曲国家基本气象站高级工程师  李维红

气象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三江源、甘南

水,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三江源这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青海省气象局近年来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减轻气象灾害损失、缓解水资源短缺等作出积极贡献。

水草丰美的三江源

近年来在人影工作助力下,青海湖泊湿地面积扩大,水源涵养功能逐步恢复,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水源涵养量明显增加,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同时,黄河上游水库库容有效增加,水电经济效益明显

据统计,2006年至2018年,人影作业共增加黄河径流量49.626亿立方米,增加发电量142.176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效益达31.279亿元。人工增雨,离不开气象科技的支撑。九曲黄河,首曲在玛曲。位于玛曲县海拔3471米处的玛曲国家基本气象站,清晰地记录着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水汽以及液态水含量等具有重要气象和生态价值的数据。

云和降水的形成、发展,其内部的微物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这里观测的水汽和其中液态含水量对降水过程和可降水潜力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对人工增雨非常关键。

在海拔4000米的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也是世界难题。甘肃气象有关部门系统研究揭示了玛曲降水气候背景、水汽来源及通道,给出了适宜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系统、云系特征及作业催化的部位、时机选择的依据,并首次建成了玛曲降水资源调控集成业务应用系统和可供长久使用的“玛曲空中云水资源调控、指挥、人工增雨作业”观测与试验示范基地。

在一系列技术突破下,经观测分析,人影作业能使玛曲地区的年降水量增加10%以上。


 河套平原、黄土高原

气象的价值还体现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上。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全球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河套灌区土地肥沃,气候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组合优势在全国乃至世界首屈一指。

河套平原

但好气候如何吸引好产业呢?

10月29日,“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气候认证发布会在巴彦淖尔市召开。会上发布的《“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气候资源评估报告》,成为各界关注焦点。该市副市长郭占江表示,

“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国字号气候认证发布,为全市在更高层面宣传“天赋河套”、在更高层面背书“天赋河套”、在更大舞台展示“天赋河套”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气象助力下,将推进“天赋河套·黄金农业种植带”成为黄金生态带、黄金乳肉带、黄金现代农业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带

长序列的生态气象观测数据,也是政府精准治理和重要依据。陕北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源地之一。这里干旱少雨,但夏季却暴雨多发,加之植被覆盖率低、坡度大等,造成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以来,陕西在该区域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取得良好效果。但治理水平同资源开发、经济发展要求还不适应,治理水平低、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严重。陕西省气象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利用多源卫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围绕黄河河道西摆、水土流失监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估,形成大量详实客观的监测评估材料,如首次使用长时间序列(1981年至2018年)卫星遥感数据对三北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进行监测,完成风沙区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监测报告和退耕还林区生态服务功能监测评估报告,有力支持了政府决策。

在政府治理下,黄土高原已现绿意,渭河两岸花果飘香,泥沙下泄量从以往的16亿吨减至2亿吨左右。


 黄河防总黄河水患问题,一直是悬在沿岸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趋利又避害,即防洪减沙,又筹水源,是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2018年汛期,黄河上中游多次出现强降水,该中心“汛期有一条主雨带在北方,影响黄河流域”的准确预测,为全流域汛前动员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小浪底排沙

当年7月,黄河上游出现两次编号洪水,流域气象中心精准预报。根据气象预报,黄河小浪底水库从7月3日8时起加大下泄流量,降低库水位,排沙减淤,腾出库容,库水位一度降低至211.77米(汛限水位235米)。汛期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分别排沙1.56亿吨和3.64亿吨,入海泥沙1.34亿吨,减轻了水库淤积和下游冲淤;下游河道河势归顺,洪水演进正常,卡口河段过流能力变化不大,实现了防御洪水、筹措水源、减淤排沙的多赢局面。

这些问题需持续关注

王鹏祥:水旱灾害防御依旧关键,气候变化是否影响水势、洪水可否资源化利用,云水资源开发潜力如何等,需持续研究。


一是黄河防洪气象服务仍是第一要务。黄河水患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上著名的大洪水与形成暴雨的典型影响系统密切相关,多是由西风带东亚大槽、副热带高压和北上台风影响相互作用叠加形成,需加强相关研究和预测预报。


二是水资源利用气象服务需求迫切。黄河的水量利用率远超国际公认水资源开发生态警戒线,水环境自净能力锐减。近两年,黄河上游出现丰水趋势,是否是气候变化引起的一个趋势;流域降水趋势时空分布如何;重大暴雨过程导致的大量洪水可否通过科学调蓄使其资源化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如何?这些皆需加强分析评估研究,为流域水资源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流域生态保护气象应有更大作为。应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湿地保护和恢复、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发挥服务支撑作用;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农业,发展宜居城镇,提供一批优质气候生态产品等方面发挥气候监测分析评价、气候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气候服务的保障作用;在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治理等行动中发挥监测预报预警的先导和应急联动作用。


四是弘扬黄河文化需要讲好黄河故事精彩气象篇章。黄河演变与气候和气候变化紧密相关,二十四节气正是起源于黄河流域,讲好“黄河故事”中的精彩气象篇章更能彰显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创建黄河国家公园中融入气象元素将极大提升创建的质量和品质。


建议将气象相关内容纳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气象服务中心,职责覆盖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生态环境保护、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乡村振兴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设立重大专项支持开展黄河流域气候变化评估和精细化气候区划工作。


高顺年:需强化观测基础 注重科技支撑


面对更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目前,生态气象观测基础数据支撑、生态环境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等还存在差距。

需强化观测基础,发挥气象部门气象监测与遥感技术优势,加密黄河源区降水、气温、冻土等气象监测,进行黄河源区植被、冰川、积雪、土壤水分卫星遥感反演,提供实时监测及评估,为掌握源区生态变化状况提供第一手资料。

需注重科技先行,发展高寒地区生态、水文模型,进行生态演变成因分析、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继而开展生态演变预警业务,为政府部门提供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演变应对决策咨询。

需强化科学研究,开展高寒草地、土壤、积雪、水体等典型生态动态变化过程试验,揭示高寒生态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循环交互规律,探究高寒草地、湿地退化过程恢复机理,开展黄河源区高寒草地和湿地类型的植被修复技术试验,为源区植被恢复、生态治理提供样板。

需继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黄河源区水源涵养、生态保护提供直接气象保障。

需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参与黄河源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严守工作,为环保部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提供气象保障。 


王钊:

鉴于暴雨泥石流增加降雨侵蚀力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以及干旱导致植被生态参数下降,是影响黄河生态的关键因素。在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当下,除重点发挥气象部门技术特长做好监测评估以外,还要持续关注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影响及防御。

 冯晓晶:

黄河凌汛是我国冬春季节最突出、最主要的汛情。若气温骤升,主槽冰层和滩冰集中释放,易产生卡冰结坝,将造成致灾性高“武”开河。

需进一步加密沿河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提高预报的超前性和监测的准确性,并强化基于实时监测信息、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的汛险临近预警服务能力,加强气温变化及冰凌冻融规律研究,努力提高监测预报水平。


期待您的观点……


推 荐 阅 读

中国气象报10月31日第2版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策划监制段昊书

原创内容: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李一鹏 倪永强 金泉才 余亚庆 王建忠 通讯员 杨国锋 唐宇琨 白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新华网、网络、金泉才 

微信编辑:李一鹏 

投稿咨询:010-58993075(段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