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基层科普防灾减灾,或许可以“土”一点?丨微聊天

陪你聊天的 中国气象 2021-09-07


寒来暑往,话阴晴冷暖;

街头巷陌,论气象万千。


微聊天019期



2020年5月12日

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主题是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为此,国家减灾委员会发出通知强调


基层基础是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如何

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武装好防灾减灾“神经末梢”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






中国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

灾害覆盖整个国土

贯穿一年四季

灾种互相衍生,情况复杂


去年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创痛仍然记忆犹新


2019年,洪涝、台风、干旱、地震、地质灾害为主

森林草原火灾和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不同程度发生

共造成1.3亿人次受灾

农作物受灾面积19256.9千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3270.9亿元。





2019年,最强台风“利奇马”致浙江、山东、辽宁等多地受灾严重


四川凉山山火熊熊



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筑牢人民防线迫在眉睫

中小城镇和农村作为防范气象灾害的薄弱之地

往往成为气象灾害的“重灾区”







如果能让广大基层干部

和城镇社区、农村群众

认识自然灾害的种类、影响和风险程度

掌握规避风险和自救互救的技能

有望极大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气象科普工作主要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扩大气象科普社会影响力


如何让防灾减灾救灾气象科普

深入人心?

疫情期间的一些

直白有效的土味防疫

似乎给人一些不一样的思路



当前,进入汛期

全国73万余气象信息员

正奔波在城乡社区、风雨一线

履行着“吹哨人”的职责





“阴雨天,生雷电,避雨不要树下站。”“暴雨预警高到低,红橙黄蓝分四级。”“家住低洼要注意,接到预警莫心急。防水物资提前备,挡板沙袋抽水机。”“如遇冰雹莫着急,迅速就近找掩体;千万莫要藏树底,冰雹常常伴雷击。”......


这些科普谚语、顺口溜、打油诗

接地气、易入心

成效显著

无不说明:





基层防灾减灾呼唤更多“土味”科普


“一人传染全家倒,财产跟着亲戚跑”……新冠肺炎疫情起势之时,通俗质朴的防疫宣传语和走街串巷接地气的宣讲方式,让公众十分买账,为农村疫情防控争得了先机。笔者认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同样需要这样的“土味”科普。


提升基层应急能力,补齐乡村防灾减灾短板是重中之重。除了“硬件”能力以外,基层应对自然灾害的“软实力”——科学素养与能力,正是短板中的短板。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面向基层推出了许多科普作品,不少因渠道不畅通、内容太晦涩、画风不亲民而效果不佳。要想科普入脑入心,也在倒逼科普创作者“换脑”,主动奔着需求去,大胆跟着潮流走。


细品疫情防控期间“大火”的那些硬核宣传,或定位于通俗易懂的内容、搭载喜闻乐见的平台,或具备朗朗上口的旋律、民间曲艺式的诙谐,在短时间里传递了疫情防控的核心要点。普通百姓看后不但不觉“烧脑”,反而瞬间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意犹未尽,这其实也是“土味”科普的魅力所在。因此,在策划面向乡村的科普作品时,可以考虑将科学内容改编到快板、民歌、顺口溜中,从百姓生活中吸收养分,创造出更有“家乡味”更能“接地气”的作品。另外,这种家乡味除体现在内容上外,还体现在方式方法上。比如在农村,农民往往更加信任身边有威望的“意见领袖”,“土专家”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几句子女般的关怀言语可抵得过反复的官方宣教,所以“土味”中还少不了人情味



往期回顾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

评论作者:李一鹏

微信编辑:狸如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网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3075(段老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