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__ __ 效应?测测,你的气象知识是青铜or白银段位!

爱学习的 中国气象 2021-09-07

最近,南方暴雨北方高温

新闻中时不时都会

蹦出一些气象专业术语

不过,关注了“中国气象”的

小盆友们

应该不会是一脸问号吧?


不过,段位有高有低

除了温室效应和蝴蝶效应

这些大众化术语

气象学中还有一些术语

你知道吗



今天

小编这就带您一起做几道“填空题”

测一测,这些“效应”

你能答对几个?





01


天气事件:5月30日,特大暴雨突袭珠海、香港、澳门等地。


猜效应:暴雨云团一个接一个地经过珠海,__ __效应发威。


提示:名中带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列车效应


事件回顾

当日凌晨,珠江口出现暴雨云团,覆盖珠海、澳门、中山、香港多地,并延伸到惠州、汕尾、汕头沿海海面。


珠海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香港发布红色暴雨警告……实况显示,在这次暴雨过程中,珠海市区局部一小时降水量接近100毫米,一些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25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量级。


而和5月22日东莞、广州的特大暴雨不同的是,此次珠江口暴雨的雨势猛烈程度稍逊一筹,但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事后证实,这次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列车效应发威所致。





从云图和雷达图上看,暴雨云团像列车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经过珠海,形成了列车效应,而这也是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典型象征。



那么

何为列车效应?

它的威力又如何呢?






不同的雷雨云团先后经过同一个地方,像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经过同一铁轨一样,这种情况,叫做列车效应。



试想,当一个人站在铁轨旁边,一列列火车经过时,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站在铁轨边的人会接连不断地感受到一节节车厢经过时带来的巨大声音和冲力。


将列车效应与降水相联系,就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朵对流云(被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而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一地区的上空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计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这就是降水列车效应的通俗解释。









02


天气事件:

5月27日,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


猜效应:

5月25日,在海拔7500米的大风口,由于__ __效应,风力加大,登山队只能在路线上匍匐爬行。


提示:名中带谷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峡谷效应


风力为什么在“大风口”会突然加大?

原因正是受到了“狭管效应”,也称“峡谷效应”的影响。除了珠峰,狭管效应在我国广袤的山河大川中其实并不少见。其中一个比较经常产生狭管效应的地区就是河西走廊


峡谷效应示意图


狭管效应,又称峡谷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但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说回到珠峰上的狭管效应,在北坳营地往上的7500米左右,受到地势狭窄的影响,通过这里的风会明显加大,风速最大可达12级。





那么

在生活中

有哪些案例呢?






当把镜头再拉回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夏天穿裙子的女生同样会遇到狭管效应带来的烦恼:当走在两栋建筑物之间、路过地铁出入口,总要提前提防迎面扑来的“贼风”。这“小贼”十分狡猾,喜欢躲在建筑物之间或通道里搞突袭,甭管别处空旷之地如何风和日暖,只要一个转角进入它的地盘,就能被它召唤出的阵阵“贼风”吹起裙角、打翻遮阳伞。不过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效应,才有了玛丽莲梦露裙角飞扬的经典镜头。细看之下,她正是站在地铁通风口处,而通风设施本就需要狭长的通道输送空气。石家庄铁道大学团队曾经在风洞试验室里做过一个城市街道宽度对街区通风影响的试验,在进入街道前风速比基本上在1左右 , 进入街道后风速急剧增大,在距离街道入口100米左右风速最大,宽度40米、80米、120米、200米的街道在此处的风速比分别是1.4、1.23、1.22、1.17。可见狭管效应还真是不得不防。







03

天气事件:

5月1日至10日,海南全省共12个市县出现1-9天的高温天气过程,多地最高气温均突破当地5月历史极值。


猜效应:

每年4月下旬到5月,海南本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再加上__ __效应影响下西南季风翻过中南半岛下沉形成的干热风推波助澜,“蒸笼”的“火”简直越烧越旺。


提示:名中带风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焚风效应

详细阐释


在海南,4月至5月的高温预报中总有这么一句“受西南气流影响”,但“西南气流”不是在季风低压与太平洋高压牵引下裹挟着来自印度洋、南海水汽的暖湿气流吗?怎么到了海南倒像是火场里吹出的热风


这就不得不提到“焚风效应”。



普遍认为,焚风是一种由地形动力强迫引起的过山气流下沉造成的干热风,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可能出现。


事实上,气流在升降过程中是否发生水蒸气相变仅仅关乎焚风温度估算是否引入不同公式,并不动摇其暖性机制的核心要素:当空气块从地面上升时,理想状态下虽然没有得到或失去热量,但上升后气块因压力降低而膨胀,消耗内能导致温度下降;当气块下沉,外界气压逐渐增大,气块体积被压缩,内能增加,温度也随之升高。






要是实在难以理解
还可以这样换位思考






一座高山,在不补充水分的情况下,谁翻过去时还不是两颊通红、全身脱水只剩伸着舌头喘气的份呢?


当然,体温再怎么飙升也比不上这种地形影响所带来的温度增量。1956年11月13日、14日,太行山东麓石家庄气象站曾观测到在短时间内气温升高10.9℃;1966年,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平切尔克里克曾记录到4分钟21℃的升温,强焚风时升温之猛烈程度可见一斑。


再回看海南,每年4月下旬到5月,当地本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再加上西南季风翻过中南半岛下沉形成的干热风推波助澜,“蒸笼”的“火”简直越烧越旺。且由于中部山区阻隔,往往西北部市县的气温要明显高于东南部市县,也更易造成极端天气。










04


气候景观:

从美国蒙大拿州翻越落基山脉,在西侧,你会看到绿色的山麓,巨大的黄松和落叶松,还有翱翔的白头鹰、鱼鹰;到了东侧,你看到的景象变成了草原、鼠尾草、鹿和叉角羚。

  

猜效应:

当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且沿海地区高大山脉的走向和盛行风风向角度较大,甚至呈垂直状态时,受__ __效应影响,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丰富,而距离很近的山地背风坡一侧却降水稀少,因此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景观。


提示:名中带雨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雨影效应


详细阐述

温暖潮湿的空气从海洋登上陆地,却被迎面而来的高大山脉挡住去路。它随着山的高度不断攀爬,途中遇冷凝结,降下雨雪。当终于越过山巅俯身向下时,它却发现自己变成了被拧干的毛巾,不能再给山的这一侧带来丰富的降水。

  

科学家将这样的现象形象地称为“雨影效应”。当盛行风多从海洋吹向陆地,且沿海地区高大山脉的走向和盛行风风向角度较大,甚至呈垂直状态时,山地迎风坡一侧降水丰富,而距离很近的山地背风坡一侧却降水稀少。这种降水的显著差异,让背风坡看上去就像是降雨区的“影子”,也被称为“雨影区”。


  

雨影效应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气候生态景观。

  

在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士州以北山脉和高原直接被称为“大分水岭”。它的走向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从东部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在东侧降下丰富地形雨,在西侧则气流下沉、降雨稀少,干旱的墨累-达令盆地正处在这一区域。

  

当然,除了干旱,不少雨影区还是世界上优质的葡萄产区,比如智利和阿根廷安第斯山脉东部、我国天山山脉南麓等雨影区。有些酒评家甚至把雨影区称为“酿酒师的天堂”。





没有偷偷看答案

全部答对的有多少?

留言区举手报数哦~


更多推荐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

原文作者:宛霞 王若嘉 叶奕宏 张格苗

微信编辑:米夏 

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3075(段老师)

送给我们一颗小星星,好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