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丰收算一笔“气象账”|农民丰收节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转眼间
我们迎来了中国农民丰收节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天气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粮食生产全链条上
气象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上
提供了哪些支撑?
本期推送我们来着重探讨~
今年粮食安全形势如何?
9 月11 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新闻通气会,明确今年夏粮收购已近尾声,秋粮即将上市,我国谷物供需总体宽松,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产量增加24.2 亿斤,早稻增加20.6 亿斤,为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
今年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目前长势总体正常。在市场拉动和播种期间墒情好的情况下,秋粮面积达到12.84亿亩,增加了500多万亩。
贵州凯里稻田迎丰收。资料图
农谚讲:“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目前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灾害多发期。夺取秋粮丰收还要过秋旱、台风、病虫害、北方早霜和南方寒露风的关口。
那么气象部门怎么做的呢?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于9 月初印发《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方案》,要求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强化全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
该方案指出,秋收作物重点服务对象为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同时兼顾大豆、棉花等作物。
秋收秋种服务产品分为格点客观指导产品和专报服务产品,包括未来3 天逐日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秋收农用天气预报图,未来3 天逐日冬小麦秋种农用天气预报图等,面向政府、相关部门等开展决策支持服务,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等开展生产一线指导服务。
精准预判农时助耕作“事半功倍”
眼下, 经受“ 巴威”“ 美莎克”“ 海神” 三次台风影响的东北地区,正抓紧开展玉米灾后恢复生产, 采取叶面喷肥和后期站秆扒皮等措施, 促进灌浆和安全成熟, 确保在早霜来临前尽快形成产量。
防早霜, 成为今年秋收的“ 关键词”。
农业农村部9月10日发布的《东北地区台风灾后玉米恢复生产技术意见》指出,目前东北大部地区玉米已进入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产量基本定形,但灾害发生后,玉米植株受损,生育期往往延迟,增加了遭受低温冷害和早霜的风险。
同时, 持续阴雨、田间积水、倒伏茎折等灾情容易导致病害加重发生、籽粒脱水变慢、果穗霉变发芽、收获难度加大。早霜会造成玉米灌浆停止, 籽粒不饱满, 影响最终产量。促早熟,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9 月10 日,西藏昌都市八宿县然乌镇康沙村的村民在收青稞。来源:新华社
“ 今年整体霜冻的日期会比往年要偏晚一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偏北区域, 主要涉及到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和西部局部地区, 初霜的时间可能会偏早1天到3天。”在9月2日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 气象部门对早霜来临时间进行初步判断, 为“ 促早熟” 提供时间依据。
“ 粮食安全在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 与天打交道, 最需要气象服务。”黑龙江省省长王文涛说。从春种到秋收, 把准粮食生产天时,就能事半功倍。2018 年, 黑龙江富锦市借助精准的天气预报, 在5月28日降雨前完成了抢播抢种, 全市一次性节省“坐水种”费用6.5亿元以上。
夏初, 5月20 日,许昌市气象局发布三夏期间天气预报,预计5月22日至23日和5月下旬后期将有中到重度干热风天气过程。彼时正值冬小麦灌浆的产量形成关键期,遇上干热风,麦穗可能会提前“ 枯熟”、麦粒干瘪,粒重下降,导致减产。
“ 麦田里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施,气象数据能实时传输到智能化系统,如果持续高温,自动喷灌设备就能喷出水珠形成局地小气候,起到补墒作用。”河南省长葛市豫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张晓辉介绍,2018 年以来,他们引进了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借助气象信息,用先进的喷灌机器和物联网技术代替人工,把水和肥料同时精准输送到作物周围,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支撑科学种植促生产减损增效
“ 今年的水太大了,洪水淹没了我家的蔬菜大棚,很多水肥一体化设施也毁于一旦。专家提出补改种建议,让我们恢复生产、挽回损失更有信心”。8 月4 日,安徽省颍上县家勇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家勇对农气专家组的指导道谢。
这支由气象、农业、保险等3家单位组织的特殊专家组后到阜南王家坝镇和谐村、颍上王岗镇姚庄村实地察看蓄洪区受灾情况, 在田间地头和种养大户的家里,面对面交流补改种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作为产粮大省,安徽今年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从8 月初开始,安徽省气象局派出专家组奔赴沿江、沿淮、环巢湖等地开展灾情调查和直通式服务,同时抓住作物补改种所需热量资源这一关键指标,精准分析,分区、分时段提出补改种建议,为科学开展灾后补种改种作支撑。
白露前后,各地中稻普遍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关键期,也是各类病虫害的高发期。安徽省气象部门强化与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沟通会商,进一步加强与省植保部门的联系,加密制作全省水稻病虫害防控气象条件分析等服务产品。
“ 300 多亩水稻,有小半绝收了。不过200 多亩抢救及时,灾后管理也科学到位,目前看长势恢复得不错。” 8月26日,在合肥市庐江县白湖镇梅山村外,种粮大户朱中文说,之前他家稻田里涌入浑浊的洪水,现在已是浓绿一片。“目前看如果后期没有大的灾害,产量最起码能恢复八成。”
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保护性耕作已开展三年。然而,由于农户对此项技术认识有限, 推广进度缓慢。昌图县气象局于2019 年春播期开始在亮中桥镇选择了两个地块进行对比观测。
在2019年及2020年的3月23日至5月28日, 定期进行土壤温度及墒情观测,得出5 厘米至20 厘米的墒情保护性耕作明显好于传统旋耕的结论,特别是今年7月降水持续偏少, 出现阶段性干旱,保护性耕作土地受影响较小。
今年三次遭遇台风, 保护性耕作受到的影响也明显小于传统型耕作。经过农业专家初步评估, 每公顷玉米要比传统型耕作高产300 斤至500 斤。
推进“气象数据+”让种植储藏更“智慧”
气象支撑服务不仅着眼防灾减灾,也延伸至粮食生产到收获的全链条。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北大仓” 升温幅度高于北半球和全国平均水平,六条积温带全部北移东扩,积温增加、霜期缩短,作物种植条件发生变化。
黑龙江省气象局因势利导,及时开展“ 热量资源气候变化分析与最新积温带划分”,并针对岗平洼等不同下垫面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进行实地勘察, 调查统计13个市(地) 近五年农作物产品适度越区种植情况, 与气温改变进行对比分析,对全省积温带进行重新划分。
另一边, 6月2日,在河南许昌新兴国家粮食储备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将小麦卸下。随着传送带运转,金灿灿的粮食源源不断进入粮库。
“ 粮食储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对温度、湿度、水分等因素进行科学控制才能保证粮食的高品质。”河南许昌新兴国家粮食储备库负责人郭凌浩介绍,以前遇到恶劣天气,两名保管员要用摇把手动关窗,一个多小时才能将仓房窗户全部关闭;现在粮库里的智能通风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如果外界湿度过大,会自动关闭窗户。
2016 年许昌市气象局在全市重点粮库及防汛重点区域建成6 套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和9 套自动雨量站,依托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和多要素实时监测发布平台与智能化粮库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气象助力科学储粮大大减轻了对人工的依赖。
“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储粮信息的传输更实时、更准确。据统计, 智能化存储的粮食损耗率特别低,4 年只有0.5%左右。”郭凌浩说,“ 减少损耗就是增产,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气象数据配置,提升粮食质量。”
广告
推荐阅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
作者 :李一鹏 袁长焕 王兵 张晓霞 张运国 兰博文 曾韦娜
编辑:森蝶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3075(段老师)
送给我们一颗小星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