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能“改变”气象服务?| 微聊天
寒来暑往,话阴晴冷暖;
街头巷陌,论气象万千。
一个气象类媒体公众号、
一所学校的气象社团,
听上去似乎不太起眼,
却是参与气象服务的重要社会力量。
比如,微信公众号“中国气象爱好者”
文章动辄数万的阅读量,
一群中学生组成的“深圳校园气象团队”
自主研发的“笑颜气象”App,
服务着这个城市广大师生群体。
“笑颜气象”App界面
气象服务需要更多气象爱好者参与。
如果说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官方气象部门像是一个人身上的动静脉血管,那气象爱好者等社会力量则可被视为毛细血管。
后者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分支通连成网,在每一次重要天气过程来临时牵线搭桥,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日常气象知识科普中解疑释惑,触角遍布社会各个细枝末节,与官方气象部门互相支持、互相补位。
毛细血管与动静脉血管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才能深入内部肌理,实现良性运转。而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社会力量还需要官方气象部门厚植培育土壤。
比如,充分鼓励热爱气象的群体或个人,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地提供气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渠道,主动策划项目、活动吸引气象爱好者参与,并构建沟通机制,畅通交流渠道。
当然,也应向其明确非法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等的严重后果。
如此一来,或将使双方收益、社会受益——
官方气象部门多了自发组成的
防灾减灾信息员、志愿者、辅助观测员,
甚至未来潜在的人才力量;
气象爱好者则可通过官方渠道获得
数据和信息甚至专业指导,
科学体验更加深入;
社会公众有机会体验到双方联合提供的
无微不至、无孔不入的气象服务套餐,
岂不美哉?
推荐阅读
广告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评论作者:张格苗
编辑:乔略
审核:段昊书
转载授权请联系:010-58993075(段老师)
送给我们一颗小星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