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赞扬的这个人,建成了国人自办的首座气象台
11月12日,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习近平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这位受到习总书记称赞的人是谁呢?
说来他与我国近现代气象事业颇有渊源
张謇开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之先河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同治十二年(1873年)归籍通州。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翻阅史料: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十年(1904年),张謇经营的“通海垦牧公司”围垦之时,两次遭强台风、暴雨和大潮袭击。事先毫无防备,堤岸被冲坏50多处,公司在经济上受到很大损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通海之滨江临海一带,棉苗极盛,为数十年未有。八月初三飓潮为灾,江海之滨荡然无存;即内地亦为飓潮所伤,损折过半。
通海垦牧公司第一届股东会的合影
张謇嫡孙张绪武先生对这段历史很熟悉。根据他的记述,为应对那场气象灾害,公司招工两三千人,夜以继日地赶建大堤。但是连遭几次大风潮,大堤遭到较大的损坏。紧急关头,张謇带领江导珉等人冒着风雨,督促农工加固加高海堤。他激励大家:“我们要拿所有的血汗和大风潮奋抗。”而当时大家身上已分不出哪是汗哪是血了。此后,张謇和同仁们谈道:“现在无论在哪里,只要一听到大风雨声,就会不由地想到海堤是否太平,连睡也睡不实。 ”
事实上,早在1872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建立观象台。1879年,这座“远东第一气象台”就已经发布台风预报,可惜不让中国人知晓。张謇认为,徐家汇观象台之所为,是法国人在我国越俎代庖,那时他就已经意识到,气象是关乎国家机密的事业,不应落入外国人之手。
徐家汇观象台旧址(现蒲西路221号),于1873年2月动工,同年7月建成平房。
作为一名旧学之士,张謇身上所具备的真知灼见和科技兴国的气魄在当时极为罕见。张謇深切地感受到,“气象不明,不足以完全自治”。因此,他一方面择军山建台,另一方面遴选农校数理素娴并通英、法、日语的优等生刘渭清,赴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学气象,研习气象学、观测、绘制天气图、天文、统计、观星测时等业务。
当时的中国国土上,纵已有不少气象观测站,但为国人自己创办的,军山气象台是第一家。毋庸置疑,张謇先生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开启了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先河。
军山气象台入列《国际气象台名册》
军山气象台选址于军山之巅普陀院后,由我国第一位近代建筑设计师孙支厦设计,保留至今。据了解,该台从开建到竣工,历时23个月,1917年正式启用观测。著名气象专家、中央观象台气象科首任科长蒋丙然曾称军山气象台为“中国私家气象台之鼻祖”。
据军山气象台看护者顾正如介绍,军山台早期的科技活动非常活跃。在这里观测到的资料和收集到的灾害数据,不仅被编成了内容丰富的气象月报、季报、年报,还出过中英文对照版,布面精装出版发行,与国际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单位交流。在20世纪初叶,巴黎天文台、徐家汇天文台、香港天文台、澳门测候所、纽约气象台、东京中央气象台等30个重要的气象组织都曾与军山台有过往来。因国际知名度日增,军山气象台被国际气象会议定为电报资料交流单位,列入了英国出版的《国际气象台名册》。
# 延伸笔记
张謇先生不仅经营军山气象台,而且推进全国气象工作的开展。事实上,早在军山台之先,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测候机构同样出自张謇先生之手——南通博物苑测候室。
据史料记载,南通博物苑测候室屋顶有“观象台”,楼侧建有寒暑亭,张謇自认总理。仪器均从日本购进,于1906年开始观测;观测项目有天象、天气、空气温度和地中温度、湿度、风、降水量、云、日照等,注意收集国内外天文、气象、地震等资料,并注重为社会进步和工农业生产服务。
气象台当初为何选址军山之巅?
顾正如说,军山台的建台宗旨由张謇先生亲定,包括气象、天文、水文、地震等学科,计有11项之多。对于台址为何选在军山,从历史的沿袭上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謇创办气象台的意愿。此外,在由市气象局组织编撰的《南通气象志》一书中,可以找到一段张謇先生的自述,从中我们兴许可以找到答案。他说,“气象台宜设军山上,不仅有关风景,且于天气预报有益。因军山南邻长江,与江南的福山对峙,形势绝佳。江中来往船舶,遥望军山有标号。在通城及东乡民众,远望军山有台,亦可提高重视天气预报的观念。所以台设军山上,可以瞭远听远,对天气预报是有裨益的。能加强天气预报,也与农业有裨。”此中所云福山乃张謇恩师翁同龢故里,军山台在张謇心中犹比马鞍山之“望虞台”,另有怀念老师之意。
传承精神
致敬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