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最强寒潮来了!这些健康风险千万要留心
从12月27日白天起,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开始影响我国。中央气象台27日6时发布今年入冬以来首个寒潮黄色预警,中国气象局于27日9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寒潮)三级应急响应。
2020年12月27日至31日过程最低气温预报
冬季、健康、流行病
这些词想必大家已经不再陌生
但哪些健康风险能从
你每天关注的
天气预报中获悉?
本期小编专访了
健康气象领域的
多位专家
为大家分析
冬季健康的“头号杀手”
究竟是谁?
冬季天气会影响哪些疾病和人群?
冬季气温骤降对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患者以及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群影响最大、最明显。下面我们针对三类常见的冬季疾病分析影响它们的气象因素:
1.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栓等,在冬季,不仅患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老年人健康风险增加,近年来青壮年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也受到威胁。
●
冬季最高发
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都是此类疾病的高发期,意味着心脏将进入更“脆弱”的时节。
图为河北保定一所三甲医院2014 年至2017 年心血管疾病门诊人数月百分比分布 图:付桂琴
●
降温需关注
冬季最受关注的是一股股从北而来的冷空气,而冷空气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则“凶如猛虎”。
冷空气首先带来的是降温,天气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缺血、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栓形成,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甚至会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冬季气温日较差大,早晚天气寒冷。实际上,早上也常被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这时候气温低,而晚上睡着后一夜没有进水,血液变得黏稠,低温就容易触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此外,冬季相对湿度小,空气干燥,许多呼吸系统感染、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脏病更是由慢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导致。
小贴士
适量运动
冬季晨练时间不宜过早,可在太阳初升后外出锻炼,运动项目不宜激烈,要注意保暖。
注意饮食
不要吃得太油,饭菜宜清淡,多吃些蔬菜和瓜果,豆制品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磷脂,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定期检查
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浓度。一旦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头痛、头晕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2.呼吸系统疾病
肺是一个开放的、与外界环境交换频率非常高的内脏器官,到了冬天,温度和湿度等气象条件以及长时间待在室内封闭空间,都会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
冬季发病趋势高
在冬季,面对突如其来的寒冷刺激,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可能难以适应,如果不及时添衣保暖,容易受凉,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便会趁机繁殖,侵犯身体,从而诱发或加剧呼吸道疾病。
冬季需要关注的呼吸系统疾病除了普通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外,肺炎、哮喘、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也进入高发期。特别是儿童哮喘,从11月到2月呈非常高的发病趋势。
●
需关注“气温+湿度”
不断来袭的冷空气依然是呼吸系统的“大敌”。研究表明,冷空气活动引起的气温明显下降是导致冬季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病、病情加重或死亡的主要原因。
与气温有关的寒潮、强降温、昼夜温差大、24小时变温大都是影响呼吸疾病的气象条件。低温环境,肺功能降低,炎性细胞数量增加容易诱发哮喘等疾病发生;呼吸道受强冷空气刺激,可引起局部血管收缩,使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相应减少,为细菌、病毒等入侵和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气温的影响,湿度也是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当人体吸入干燥的空气时,会引起呼吸道黏膜变得干燥,呼吸道纤毛的运动受到抑制,从而增加人体的易感性。
气温与湿度协同作用,增加了对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据研究表明,在干冷环境下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最大。在体感寒冷不舒适的情况下,呼吸道疾病发病风险较舒适情况下增加30%。
●
考虑地域差异、空气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在冬季,我国北方由于天气寒冷,冬季供暖,室内干燥,室内外温差增大,进出屋子一冷一热容易诱发疾病;南方冬季室内冷,尤其是阴雨天气,湿冷也是诱发感冒等疾病的重要条件。
除了受气温、湿度气象条件的影响,空气污染也是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冬季吸入的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有时还会携带灰尘、病菌污染物等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尤其是北方冬季供暖地区,室内干燥,尘土、PM2.5等细颗粒物增加,便容易发病。
小贴士
防寒保暖
尽量避免与冷空气直接接触,寒冷有风的天气,出门戴口罩,及时增添衣物,特别要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的保暖,防止感冒着凉。
保持乐观
中医认为,肺主悲,悲伤肺。冬季要重视调整情志,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患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身体康复。
改善环境
冬季要保持居室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上午、下午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烟尘污染和刺激。
3.皮肤疾病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的表面,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第一道防线。通常情况下,气温高、湿度大、紫外线强的夏季,是许多皮肤疾病的高发期。但在冬季,银屑病、疱疹、湿疹等皮肤病也不容忽视。
●
银屑病不容忽视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病, 致病因素复杂且目前还没有可以治愈的方法, 让很多患者闹心的是, 它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即“冬重夏轻”。
根据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的研究,每年10 月至12 月、3 月至5 月分别是银屑病的高发期。其与气温、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气温低、较干燥的冬季病情往往容易加重。
从不同温度区间的诊断量来看,日平均气温在21℃以下银屑病就诊人数维持高位,在22℃ 到33℃ 的温度区间就诊人数与气温呈下降趋势,而在33℃以上温度区间就诊人数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图为不同温度区间银屑病诊断人数趋势变化 图:杨丹丹 彭丽
●
湿疹最害怕的不是湿
从华山医院皮肤科2013 年至2019 年湿疹诊断量来看,每年诊断量都超过80 万,且出现了不显著的增长趋势,到2019年湿疹诊断量超过了100 万。
作为最常见皮肤疾病之一,人们常常对湿疹产生误解,认为空气潮湿会引发湿疹。但从研究结果上看,环境干燥更会引起湿疹。
湿疹与气温、总日照时数有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日最高气温相关性最高。日平均气温在28℃ 至31℃ 时湿疹就诊人数呈现峰值。
此外,湿疹的发病还与环境污染物相关,随着污染物PM2.5 和PM10 浓度升高,就诊人数随之增加。PM2.5 和PM10 每升高10 微克/立方米,湿疹的就诊人次分别增加0.21%和0.25%。
同时,每年10 月至12 月,疱疹特别是带状疱疹也常常进入发病高峰,研究发现,这与冬季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另一次发病高峰在3 月至6 月,这可能与秋冬季的病毒传播高发有关。
小贴士
保暖保湿
冬季洗澡时水温不要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洗澡后及时涂抹润肤乳。注意面部、双耳、手脚进行保暖,运动促进血液流通。
营养均衡
饮食清淡且营养均衡,多吃含有丰富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类的食物,限制脂肪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生活规律
避免熬夜、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习惯,同时要保持乐观放松的心态,勤锻炼,提高免疫力。
寒潮来了,最需警惕失温!
问
什么是失温,发生失温有什么症状?“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战、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
症状
成人:寒战,虚脱;混乱,摸索手;记忆丧失,言语不清;睡意。
婴幼儿:皮肤鲜红色、发冷。
处理
如果发现存在这些信号中的任何一个,请及时测体温,若体温低于35℃,立即就医。当不能马上获得医疗救治时,请按以下方法升高体温:
1.使其进入温暖的房间或住所
2.及时脱掉潮湿的衣服
3.服用温开水帮助提高体温
4.情况缓解后,需尽快就医
1
END
1
寒潮来临
尤其对于取暖设备
和保暖经验所有欠缺的
南方群众而言
必须打起十二分关注
留心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