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这些代表委员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打call!
向天要水,解大地之渴!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已成为多地政府关心、百姓关注、媒体聚焦的“关键词”。
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委员、代表谈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他们中,有多次参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调研的学者,有奔走于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也有常年扎根基层一线的村支书。
他们共同提出了自己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的建议与期待。
今年年初,人工影响天气领域增添新“利器”——全球首款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I”在甘肃省首飞成功。这件事吸引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的关注。
张树华
“现在人工影响天气效益显著,可以预见,这项工作将在‘十四五’期间大有可为。”张树华呼吁,气象部门应就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国家也应增加投入,大力推广该项技术在多领域应用。
早在2008年以前,张树华就关注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并开展了多次调研。“一是因为当时北方地区缺水少雨,二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人工影响天气有需求。”张树华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精彩表演背后,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团队的全程护航。
通过调研,张树华发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社会综合效益可以达到1:45,即投入1元可收获45元的综合效益,甚至更多。但目前对这项工作的投入还不够,红利未能得到完全释放。
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主要应用于增雨、防雹等领域,但还有许多领域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综合效益能够辐射到的,比如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张树华表示,要这些领域广泛应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一样可以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增雨飞机正在作业。图/中国气象新闻网
张树华建议,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究与应用不应局限在气象部门内,应加强联合攻关,增强部门间协调能力,同时推进市场化进程,融合应用无人机等高新技术。“就像5G技术,只有广泛融合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增量价值。”张树华说。
同时,气象部门应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效益定量化评估工作,让公众切实了解这项工作对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单靠气象部门还不够,需要国家协调各部门形成合力。”张树华说。
“正当我看着饱满的麦穗,展望丰收的喜悦时,一场暴风雨瞬间把它们打倒在地,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那可是我们用心去呵护出来的生命啊。”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 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描述的燕麦试验经历,令人动容。
郭艳玲
“ 特别想把试验做好, 得出有价值的数据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结果辛苦了一年白干了。对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 真的是很大的打击。” 郭艳玲认为, 农业生产受影响的因素特别多、特别复杂, 气象灾害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因此,她非常关注气象工作。
近年来, 乌兰察布草原生态转好,但春季风较大,进一步加重了春旱。对此,郭艳玲建议要重视人工增雨技术,并增加投入。
乌兰察布草原
“ 人工增雨本身是一个有科技含量的技术,值得推广。”郭艳玲说,“目前人工增雨作业站点虽然还不是很密,但作业效果不错,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农业生产, 农业领域的人是认可的。” 她认为应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理解这项技术。
去年,在秋收关键期,从8月27日起,台风“巴威”“美莎克”“海神”于半个月内接连影响东北地区,而以大豆和玉米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的三道河子村也遭受了台风“三连击”,历史罕见。
谷凤杰
彼时,吉林正值秋收关键期,接踵而至的台风,落区叠加的强降雨,致灾风险极高,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命安全和粮食安全。
受台风影响,玉米倒伏严重。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大石头镇三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谷凤杰深刻体会到:“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信息洪流中为农民竖起一面旗帜,全面拉紧防灾减灾救灾链。”
“庄稼怕雹,人也怕雹!近年来,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越来越准,人工影响天气也在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等领域发挥了大效用!”说起抗旱增雨和防雹减灾,谷凤杰满是认可。
其实,早在1958年,吉林省气象部门在丰满水库上游蛟河县首次开展飞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为农业大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早已服务于全省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
如今,无论暴雨倾盆、雹灾肆虐,还是烈日当空、干旱无雨,在人工影响天气的干预下,当地气候资源得到了更合理利用。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审核:段昊书文章作者:崔国辉、王亮编辑:亭喃 刷克广告投放及商业合作请关注公众号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