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单身不是孤独,而是一种选择,想单身就大胆单身吧!

2017-11-05 博昂思提分工厂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博昂思提分工厂

掌上学院,提分工厂!




博昂思教育

全国第一家微信雅思网校


“双十一”的大幕已经拉开,正要撸起袖子买买买,突然想起这场年度狂欢的本来面目——“光棍节”。


于是,应景地翻了书架上一本很早以前买了却没有看的书——《单身社会》(Going Solo),想着来聊聊单身和独居。



不知不觉中,“单身”成了热词,被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话语讨论了很多年:


自嘲、戏谑;

孤单、寂寞、冷;

催婚、厌烦、逃避、关你何事;

……



有一阵子我曾想,单身被拎出来讨论得太多了,而被讨论本身也有一种“污名化”的味道。如果单身与谈恋爱一样,都被当作一项再自然不过的个人选择,那根本就不会被如此谈论啊!



后来我似乎有点明白了,也许不仅是那些催着我们找对象的父辈、祖辈,就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单身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生活方式、个人选择,还是人生之中的过渡期?在传统观念面前,保持单身究竟是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或许就是因为迫切想要一个答案,关于单身的讨论才会越来越多。于是,我期待以这本基于观察、数据和深度访谈的《单身社会》,来讨论这些令广大单身男女不时困惑并怀疑自身的话题。


2012年,美国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出版了这本《单身社会》(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严格意义上说,这本书讨论的是独自生活、独居(living alone)而非单身(being single)。作者将论述背景置于美国的现代都市之中,而在大都市里,独居不等于单身,单身也不一定意味着独居。尽管作者也承认,很多时候,两者很难区别对待。

虽然书里写的是美国社会的时代状况、虽然没有好到要打五星好评,但是读来依然不由在心里感慨一句:


“老铁,扎心了。”


本文就暂时抛开成书逻辑和结构,把那些扎心的片段摘出,熬成一大锅毒鸡汤,小心翼翼捧给正要“剁手”的同党们。



■ 大规模独居是现代社会独有的特征,中国是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克里南伯格将独居生活的崛起视为现代社会的一项巨变:


成书之时,超过半数的美国成年人正处于单身,差不多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选择了独居。女性构成了当代独居人口的主体。未来几年内,18-34岁之间的独居年轻人将成为独居人口中增长最快的一个群体。



如今,独居人士聚集在现代化城市中。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和纽约市曼哈顿区,近一半居住人口选择了独自生活。



据克里南伯格的研究:


Three of the nations with the fastest-growing populations of single people — China, India and Brazil — are also among those with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单身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巴西。这与它们快速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们同时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常识里,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喜群居。事实上,如此大规模人口独自居住的现象也真的只属于现代。



作者说:


I came to see it as a social experiment, because what I learned, surprisingly, is that until about the 1950s, there was no society in the history of our species that supported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living alone. Since then, living alone has become incredibly common, throughout the developed world. Wherever there is affluence, and a welfare state, people use their resources to get places of their own.

我开始将之视作一场社会实验,因为据我所知,1950年代以前,在我们这个物种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社会支持着大量独自居住的人,这真令人意外。从那以后,独居在发达国家变得非常普遍。在那些富裕、福利良好的国度,人们就会用他们的资源去获得属于自己的地盘。


因此,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独居现象将长时间地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的特征。


 独自生活的好处:自由、掌控与自我实现


Living alone comports with modern values. It promotes freedom, personal control and self-realization — all prized aspects of contemporary life.

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自由、对自身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


这些恐怕是独居生活最显而易见的好处了。



一位近期刚恢复单身、开始独自生活的小伙伴说:“我越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妥协与迁就他人是一件太过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北京。回到租住的家中时,我希望自己可以毫不设防、彻底卸下伪装;希望可以是放松甚至极其松散的;希望在这个小小的、属于自己的空间里,用不着高度紧张,想晚睡就晚睡,想外放歌就大声外放,想瘫着就甭坐着,遇到难过的事自己也可以哭得很丑。这些,怕是只有独居才能给我的自由。”



而对那些习惯于操心琐事、承担责任、照顾他人的人而言,《单身社会》里两位受访者的自白,恐怕更能令他们感同身受:


“有时觉得别人和我的关系太亲密了,比如与某个人生活在一起,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对我而言并不是轻松惬意的事情。自己待着、不用去为其他人的事情操心,对我而言,更接近我想要的舒适。”


“我还是宁可独处,独自生活我就再没有机会把责任推卸给任何人了,如果我做错了什么,那就全都是我自己的错。这并不意味着我反社会,但我自己的问题已经够多了,我不想再掺和到别人的问题里去。”



独自生活不仅如上所说,令人们找到自由、找到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使人们免于不必要的、对他人的责任,还给了个人以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回归自我、发展自我,很多人因而将独居当作一种在个人发展、尤其是职业发展上的投资以及自我提升:学习家务能力,学会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生活,建立信心以投身人生新的挑战。



在瑞典以及许多其他国家里,独自居住不仅是人们认可的现象,很多时候甚至是人们欣赏、重视甚至追求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认为,搬进自己独立的住所是成人必不可少的步骤,因为 42 35188 42 14747 0 0 4988 0 0:00:07 0:00:02 0:00:05 4987居的经验将令他们变得更为成熟和独立自主。


中年人则认为,离婚或分居后的独自生活非常有必要,因为这将帮助他们重获自主权和对自我的掌控。


而老年人认为,独自生活令他们维持自己的尊严、个体完整性以及自主性,并定义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独居生活吸引了许多人的原因之一,是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约束。我们难以否认,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一种“舒适、自由、不为关爱所牵绊的生活,以及越来越多的享受其他有趣、新鲜事物的机会。” 



Instead of stumbling on a subculture of anxious, angry or just plain weird single householders, he encountered a serene if slightly smug set of men and women who were quite convinced that they had got the best deal. Far from seeing singleness as a transitory blip on the path to the sunny uplands of couplehood, Klinenberg's guinea pigs felt that they had arrived exactly where they wanted to be.

他(克里南伯格)并不是在充满焦虑、愤怒或是怪异的单身住户的亚文化中踉跄而行,而是遇到了一群淡定却有些自命不凡的男男女女,他们深信自己已经得到了最好的待遇。克里南伯格的这些“小白鼠”们才不是将单身视为通向婚姻的阳光大道,而是认为他们已经到达了想去的地方。



换句话说,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了保持单身,而不仅是将其当作人生的一个过渡阶段。而研究表明,独居生活也是最为稳定的居住及生活方式,独居五年以上的人们更可能维持同样的状态不变——惯性的力量就是这么可怕。


■ 单身/独居≠孤独


单身、独居所面临的问题,也在克里南伯格的书中有着许多呈现。


比如,性别上的歧视。女生到了一定年纪没有恋爱、结婚、生子,就有可能遭遇指指点点。



比如,职场上的歧视。克里南伯格的一位受访者甚至表示,“单身狗”们也更倾向于被分配更重的工作任务和更少的升迁机会,因为上司们可能认为“单身狗”们下班后没有约会,并且不用负担家庭额外开支、不用养育孩子的他们在经济上也更宽裕。


比如,在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单身狗”们也会面临更多的买房与租房困难。


再比如,最现实而沉重的问题,独自生活的人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生病及年老的问题。书中就有受访者,随着年纪增长,开始担心孤独终老,开始恐慌独自离开世界而不为人所知。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单身、独居。上文那位小伙伴继续说道:


“(上述是)刚刚独居的我尝到的一点甜头,而过了大概一周,独居的新奇感开始和寂寞感互相拉扯,难分伯仲。只要是工作遇到不顺,我一回来面对空无一人的房间,无人诉说,便会被负面情绪笼罩,开始回想两人住一起时拥有的那些愉快时刻:一起看电影、聊八卦,一起打扫房间、一起分享食物……哎,可是啊再转念一想,如果不是独居,我怎么能在半夜一点二十分,开着大灯、放着偶像的歌、喝着汽水、疯狂码字呢?”



这让我想起那些关于“独处能力”的讨论。


某心理类公号一篇讨论孤独感的文章写道:英文中,Loneliness和Solitude都表达了孤独的含义,但有所区别:


Loneliness expresses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and solitude expresses the glory of being alone (Paul Tillich). 

“Loneliness表达了孤身一人的痛苦,而Solitude则表达了孤身一人的荣光(德国神学家田立克)。


“Loneliness是一种需要忍受的感觉。它很少是主动选择的。它是人们想要去回避的。而Solitude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状态,是自己感到享受的孤独状态。在Solitude中的人会主动回避和外界的联系,他/她的内心对此感到平和而快乐。”



很多人,包括《单身社会》的观点认为,如果单独待着的时候不能自得其乐的话,那也无法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无法寻找到独自生活的意义,那么外出寻找新鲜感本身,也会渐渐丧失新鲜感和吸引力。


毫无疑问,那些“独处能力”更强的人,更有可能在Solitude之中享受独处的荣光。他们倾向于认为孤独是有益处的:


“孤独令我们从亲密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而更重要的是,最终孤独能帮助个体培育自我、建立独到的见解,最终更为有效地重返社会。对于生活在世上最繁忙和最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们而言,他们很容易忽视或遗忘学习独处,而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种人生体验。”



数字化媒体、社交网络,令我们时常处于“过度连接”的状态(overconnected),我身边就有一些人、尤其是相对内向的人(包括我自己),在一波social之后会感到非常疲惫、感觉像被榨干了,要通过独处来给自己充电、回血。而那些最外向的人,也难免在某些时刻觉得互联网时代过于喧嚣,短暂逃离的出口就是城市中那个被他们称为“家”的独处空间。



另一方面,克里南伯格断言传播革命是促使独居现象成为可能的一个原因,因为它促成了很多潜在的联系。


Living alone is not being alone.

独居不代表孤单一人。


有研究表明,与他人相比,独居者在社交上更为活跃。由于他们更有可能出入餐厅、酒吧和各种社团、俱乐部等等,因此独居者占较高比例的城市也拥有更为蓬勃的公共文化。



 无论是否单身/独居,所有人都要学会活得更好


作为个人选择的单身、独居,或许背后存在种种不同的故事:


有些独居者活跃于人际交往,事业有成,又善于安排自己独自一人的生活。


有些人的家庭伴侣辜负或者背叛了曾经的信任与亲密,所带来的痛苦令他们选择分手或者离开,因为在一起时,他们更为孤独。



有些人因为拒绝和分离而变得谨慎,不再轻易投身一段认真而负责任的关系。这种谨慎后来变成了畏缩,令独居者躲在自己的安全屋里逃避。


还有很多现代女性终于能够摆脱那些不被感激、不被重视、无报酬的家庭责任,而有机会更多地关注自身需求。

……


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开始改变传统,却依然不确定新的生活究竟何去何从,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各个阶段变换生活状态也变得司空见惯,单身、单亲家庭、成婚、分居、稳定的爱侣,以及最终又回归独自一人。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将面对更多的压力,有时也难免忽然产生自我怀疑——究竟什么才是恰当的生活方式?


但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些许安慰,因为所有独居的人都将面临的,是一个共同的挑战——他们不仅需要解开如何独自生活的谜题,更需要学会活得更好。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并不孤单,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此时此刻我们是独自生活还是与他人一起生活,都需从他们的答案中学习成长。



素材来源: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

KnowYourself:《我们为什么会主动寻求孤独?丨旧文回顾:孤独感中有你深藏的秘密》

Smithsonian.com --- “Eric Klinenberg on Going Solo”

theguardian.com --- “Going Solo by Eric Klinenberg-review”

nytimes.com --- “One’s a Crowd”


Nice to meet U

博昂思教育


微信号:Bangs_Education

长按下方二维码,更可预约试听课程

更多惊喜等着你。快来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