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山大学计算社会科学讲习班圆满结束
本届计算社会科学讲习班的目标旨在推动“计算仿真”这一新范式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讲习班针对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的两种范式:Agent-Based Modeling范式和大数据范式展开了教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社会学在ABM范式和大数据范式上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和研究工具,并通过多个专题讲座,使学员得以更深入的学习计算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在课程设置上,本次讲习班分为六个模块,包括计算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Agent-based modeling实现技术——Netlogo、R入门与进阶、互联网社交大数据的计算与建模、计算社会学前沿讲座和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技术。讲习班既注重培养学员对计算社会科学方法的深入理解,也注重培养学员对有关实现手段的掌握,并引导学员根据自身学术背景对新研究范式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学方法上,讲习班秉持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宗旨,讲习班采用教员授课、小组现场作业、教学助理辅导三种形式,对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了技术讲解和操作练习,以使学员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社会科学的实现工具Netlogo和R语言及其实现技术。
讲习班于2016年6月24日正式向全国师生发出邀请,原计划招收学员50名,截止到报名结束时间(7月15日),报名人数达241人,远远超出计划招生名额。考虑到广大师生对于新研究范式的学习热情,为满足更多学员的学习愿望,讲习班决定从教学技术上进行创新,在使用传统面授的教学形式之余,也大胆尝试了直播教学这种新型教学形势,从而使招生名额扩大到150人。
参与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包括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大家对能够学习社会科学的前沿知识纷纷表示欣喜和激动,为期8天的课程结束之后,大家也均表示对计算社会科学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对其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也有不少学员将这种新的研究方法与自己的研究背景相结合,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考。
8月2日,讲习班第一天的课程内容是Agent-based modeling与Netlogo实现第一讲,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为大家介绍了Agent-based modeling的基本概念,和Netlogo的入门知识,并且鼓励大家做了几个Netlogo编程小练习,带领大家打开了模拟的大门。学员们尝试着写几段简单的代码编出一个小程序,不亦乐乎。
第三、四两天,美国麻省大学(UMass)计算社会科学研究所主任James A Kitts教授讲授计算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由于Kitts老师十分注重课堂互动,要求课堂人数不能超过50人,为了满足更多学员的学习愿望,我们首次引入直播教学形式,将150名学员分为面授班和直播班。
在面授班,学员按照Kitts教授的要求,3人一组,分成17个小组。Kitts教授对于分组教学非常有经验,课堂得授课环节和小组讨论、作业的环节各占课程的1/2。并且在小组作业环节,Kitts教授要求由最没有编程基础的组员坐在中间进行操作,另外两位组员负责出谋划策。小组共同作业的好处是,出现了困难可以首先在组内尝试解决,不会因个人出现的问题延缓课堂进度。这一的小组分工,也能使每一位学员都能参与练习,每位组员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第七天,陈华珊老师又以如何用R语言抓取互联网数据,进行文本分析为例,为大家介绍了互联网社交大数据的计算与建模。又把大家带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有些学员开始吃不消了,一些学员调侃,老师们为大家挖了很多个坑,自己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填坑。
第八天是梁玉成教授的Agent-based modeling与Netlogo实现第二讲,为了将这几天被冲散在技术的浪潮中的迷茫的学员拉回科研的正轨,梁玉成教授将这一天的课程重点放在介绍计算社会科学的研究实例,以此来强调一切技术学习都是以研究为目的,最终都要运用在研究中。这几天的课程中所涉及的技术上的内容,是为了帮助大家打开思路,了解在除了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余,还有第三条道路——计算社会科学——可以通行,并且让大家了解计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实现手段。因此,大家无需因自己不会用R和Netlogo而感到焦虑,只要大家接受了这一研究范式,并有了新的研究上的思考和启发,便是获得了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