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国内首家互联网智库联盟
12月6日,由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发起的国内第一家互联网智库联盟成立,同时首次发布《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2015)》。从事于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相关的决策研究,具有跨学科视野、较强决策服务能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校智库正在崛起。
12月6日,第二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智库论坛暨《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2015)》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举行。
论坛由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商务印书馆和《网络传播》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承办,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协办。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姜军、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20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余位智库专家出席会议。
为响应中央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和高端智库的要求,跨界整合资源,在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上迈出了一大步,由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发起,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14家互联网智库单位联合成立了“互联网治理智库联盟”,搭建起一个横跨学界、业界和政界的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平台。
12月5日晚,14家互联网智库单位负责人及其代表围绕当前互联网智库发展现状和问题、互联网智库联盟的合作计划与运作机制展开了讨论,在合作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表示,智库联盟将围绕互联网治理展开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逐步实现渠道共享、信息共享和数据共享,搭建圆桌会议、高峰论坛等常态交流机制,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在2014年11月建立的时候,就有联合学界业界更多的力量,打造高端智库建设的初始想法。14家智库组织代表出席的联席会议上,更多的是共享、共建、共创的信心,和共进、共荣、共赢的提案。我尝试着归纳了一下我们的共识:
第一,融合平台,共享资源。从数据共享到渠道共享和资源共享,智库联盟认为只有打造一个跨专业、跨校区、跨地域、跨行业的智慧生产平台,进行学术刺激,梳理现实问题,才能生产高质量的智库产品,为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服务。而我们智库联盟的加盟单位正好是多学科的,有独自特色的,有突出优势的。可以取长补短,协同创新,跨地域携手研究将成为智库联盟的特色。
第二,联合生产,共创知识。智库联盟可以帮助我们以更开放的视野更深刻的角度观察社会治理问题,以更融合的学科智慧梳理重大选题,进行协同攻关。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学界与业界和政界的信息互通和关系互动,甚至可以联手突破高端层面的宏观课题。
第三,有效运营,实现共赢。首先是赢在共同拥有更高质量的智库产品和知识创新机制,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其次是赢在可以建立一个具有良好互动的学界、业界和政界的信任互助关系,为智慧的产出和使用获得一个有效的运营机制和跨界平台。最后是赢在由于智库联盟的结成,彼此的智慧碰撞而激发的新的学术生产,高端成果的涌现,以及卓有成效的重大课题团队的形成。”
“我们联盟成员共有14个单位,希望这个联盟是个可共享的、互利互惠的组织,我们在一起不仅能产生“1+1>2”的效果,而且基于我们的努力所做出来的成果也能够反哺各个成员单位,希望能够带动智库的成长。
现在我们都在说政产学研的沟通互动,过去参加过的联盟要么是学界的联盟,无非是跨个学校而已,要么是学界和业界的联盟,这个联盟如果能够在学界当中打破学科的限制,同时在政界和业界方面也能够真正打通,真正的沟通三界,这个联盟应该是未来可以期许的,甚至可以作为标杆。大家都在说协同创新,这个联盟将来如果往这个方向努力的话,没准能够探索出来新的渠道和机制。”
论坛举行了《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2015)》新书发布,这是国内首次向社会发布互联网与国家治理方面的年度报告。《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2015)》是国内互联网治理领域中的第一部系统分析互联网与国家治理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该报告运用扎实的经验材料和调查数据,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平台中国家、社会、公民的互动机制。
报告以“网络法治化”为主题,共有六个板块:网络立法、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网络生态、网络舆论、网络大数据、地方网络治理,汇集了30余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决策报告,全面分析和梳理了互联网治理的深层结构以及创新路径,初步构建了一幅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的理论版图。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2015)》由中山大学组织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介绍新书
“对于这本书,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个关键词是“空间”。互联网不是一个虚拟的,它是现实的实实在在的空间,所以我们现在是线上空间跟线下空间交替在社会里面,这种空间的转换是非常有趣的社会学的问题,这本书里面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法治”的问题。这本书给我们交代了法治基础,互联网是在法治管理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对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三,有一个治理的问题,我们对治理这个社会是有偏见、有偏差的。我们一想到治理时就想到政府如何的强势,从这本书里看到治理是以学术的基础、法治的手段、社会发展的准则,这三点为基础的,所以这本书对我们管理者和社会之间搭起了一个沟通的桥梁。”
“我们看到今年发布这个报告,对于中国国内互联网立法进行了比较及时的跟踪,但是如果能够从我们国家现在治理互联网的一些具体举措,尤其是从我们国家现在体制与目前互联网治理本身所提出的要求之间的契合度来做一些研究,明年这个报告价值会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国家现在互联网治理,不管是国信办作用的发挥,还是网信办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有一些体制上的优势,例如我们今天这个讨论就体现了互联网治理的全民参与,这种治理模式在许多国家是不具备条件的,但是我们国家各种治理的力量是能够实现在智力资源方面的无缝对接,这也是我们将来的一个优势。
我们在今年初的报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显示新闻人对于网络治理问题的特点,和法律人对于互联网治理的一些理性方面的思考。同时,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互联网治理,包括中国也正在以它独有的政治资源、政治智慧和政治体制在做互联网治理的探索,并且我们很多探索都是前所未有的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探索的情况下,如果我的观察没有错的话,这应该是第一本非常综合、非常全面、非常厚的报告,综合各个方面专家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像这种文本方面的探索和经验方面的思索,还有治理过程中一些先进的、智慧型的凝聚,将对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互联网治理,同时也对世界互联网治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