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李少红:25年来,我所见证的中国电影市场九大变化

2017-01-17 leaf 暴娱



九大要点,也是李少红在25年间所经历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变化。



1月9日,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召开,暴娱君在这期间采访到了李少红导演,相比于之前跟她有过的交流,这次她敞开了心扉,从1992年第一次参加“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到第一次去台湾参加金马奖颁奖礼再到成立导演协会、“青葱计划”,时间跨度长达25年之久,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李少红在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上


作为女性中的杰出导演,她能在浮躁的电影市场中顶住各种压力,依旧坚持艺术创作初心、扶持新生代导演,助力电影市场更新迭代,对新人、观众、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幸运。这次会面,两个小时的交流,暴娱君将对话整理出九个要点,可以说,也是李少红在25年间所经历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变化。

 

变化一

政策越来越好,两岸三地电影市场突破壁垒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现场


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到如今已开办到第十四届,算下来已有25年的时间,中国电影市场也经历了从低谷、回温到高潮的阶段,从当初二三十人召开到如今200人齐聚一堂,李少红感慨,“三地电影精英互通有无、共同努力,交流欲望日益频繁,共同开发市场,三地合拍电影已经是个不容置疑的抉择。”


想起第一次举办研讨会那会儿,吴思远跑遍大陆政府十几个部门,当时政府很不理解,香港也还没有回归,最后还是在境外,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针对当时两岸的政策局势,几十个人虽也有摩擦争论,不过在创作层面上,大家都认为,必须要打破地域上的政策壁垒。也是这次相聚,两岸三地的导演慢慢建立了联系。


第二次在台湾召开研讨会的时候,朱延平就负责说服当时管控台湾电影市场的竹联帮和四海帮,“那次请动了台湾掌管电影的老大,不过那次我没去成,后来八卦上说,中国导演去夜总会什么的,那会儿唱歌的地方,大陆还没有呢,大家对这些也没有概念。” 


1991年,邱复生组织了一个两岸联盟电影代表团,第一去了台湾访问。1992年的金马奖,代表团我也去参加了,谈起两次去台湾的经历,李少红表示,那时去台湾要经过罗湖,大箱小箱的走过很长的桥,两边还有铁丝网,像进难民营一样。“我们推着箱子,在哪儿等三个多小时,一人一个小房间,然后扫描一下,传到台湾,那边再传回来,盖一个章都要三个小时,当时去的演员还有李雪健和李保田,那次金马奖,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天浴》,在大陆没有通过,一个电报打过来,说中国代表团不能进会场,当时大家就傻眼了。”1994年,第二届三地,李少红正好在拍摄《红粉》,就没有再参加,那次大陆导演很多都参加了,包括黄建新,一直都有参加,慢慢也就由参与者变成组织者。


 

李小璐凭借《天浴》成为大陆第一个获得金马奖的影后

 

两岸三地电影人,就是在这么一次次的互动沟通下发展了密切的联系,加上90年后期大陆陆续发布实施的电影政策,香港、台湾、大陆之间的合作机会逐渐多了起来。比如,2002年,新《电影管理条例》发布,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香港电影在身份上从“境外电影”变成了“境内电影”,两地合拍真正“水乳交融”。2003年后,依据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相关规定,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不再受配额限制,合拍片中港方工作人员的比例也可高达2/3,更为香港影人北上潮推波助澜。一时间,《英雄》《七剑》《无间道3》《赤壁》等一批口碑和票房兼收的合拍片,一度撑起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半边天。


如今,两岸三地合拍片已发展成为两岸三地电影共同的创作主流,这也应和了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势。李少红认为,正是这25年来两岸三地电影人的坚持,才为中国电影艺术、电影产业、电影市场的积极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变化二

香港导演纷纷进军内地,大陆资本开始主导电影市场

 

在电影产业方面,大陆一直对外资的进入保持着较为开放的态度。到了2003年,香港电影只要通过大陆电影主管部门的审查,就可以国产电影的待遇在国内院线公映,之后也在制度和法律上确立了境外资本在中国电影领域中的合法地位,包括对中外联合摄制的影片形式也作了具体规定。


境外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产业造成了进口大片、港片和国产电影激烈竞争的产业格局,但是国产电影在重压之下并没有节节败退,反而在产业化的大潮中快速成长了起来。


近年来,香港电影在本土及内地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大量的香港电影人舍弃本土北上转战内地,像王晶这样深谙内地市场规律的商业导演,能够迅速扎根,但也有很多人“水土不服”。


前期不少香港电影导演都是从电视剧项目入手,直到最近几年,香港导演才真正在大陆市场“崭露头角”。从2013年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周星驰与郭子健的《西游降魔篇》,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去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电影《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澳门风3》《湄公河行动》都出自香港导演,但从资本投资角度来讲,这些影片慢慢以大陆资本为主导。

 


2016春节档票房前三电影均出自香港导演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香港导演执导、大陆资本投入的影片算不算国产片?


李少红解释道,按照早前的评奖流程,必须是大陆导演拍的片子才能够获得评奖资格,但现在资本性质不一样了,“原来我们说的合拍片,电影投资是外来引进的,如今香港导演拍的影片资本主要以大陆为主,现在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没了。你看拍摄《建军大业》的导演刘伟强,他连这类红色经典影片都能拍,徐克还拍了《智取威虎山》,这放在90年代那会儿是不可能的。”

 


变化三

资本介入,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工业化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李少红见证了中国电影产业从复苏、低谷、回温到繁荣的各个发展阶段。“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中国电影曾一度辉煌过,人民收入水平高了,票价也比较便宜,到了1991年,票房收入达到24亿元,但是到了1992年之后,被电视市场的冲刷,电影盗版的猖獗,中国电影行业步入了低谷。”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资本正在进入,并成为电影产业的幕后“推手”,给中国电影带来工业化趋势。比如,从中国电影行业近十年的发展来看,行业的繁荣与供需两端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总结数据来分析,上映国产片每增长6倍,观影人才则增长12.6倍,国内票房总收入也由4亿美元上升到68亿美元。从2015年开始,国产片开始成功逆袭引进片,票房2亿以上的各票房数量也多于引进片,这也是中国电影行业阶段性成果的体现。


不过,在电影产业链的投资、制作、发行、放映还是衍生品开发方面,中国电影产业与美国、日本等领先国家的电影产业链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尤其在电影盈利模式方面,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在中国一部电影票房一般可以占到电影总体收入的80%,而版权收入仅占6%,这和好莱坞的电影收入构成有很大的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电影工作者也慢慢从好莱坞体系中学习到一些经验和教训,如今中国电影行业越来越细分化,导演、编剧、制片、剪辑、发行各司其职,现在有不少大陆的资本邀请香港、好莱坞资深导演,外加引进国外先进的拍摄技术团队,这在前几年还是难以想象的。

 

变化四

导演队伍越来越年轻化

 

从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导演来看,你会发现,导演这个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很多新导演都是刚毕业的学生,作品就已经登陆院线。这次研讨会召开,李少红他们还专门向两岸三地的团体强调,多提携年轻人加入进来,最好是这一两年内作品不错的。


比如《一念无明》的导演黄进,就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却获得去年金马奖多项奖项提名,还有执导《高跟鞋先生》的导演陆可,也是一名90后导演。“现在看起来好像大陆年轻导演比较活跃,但是你看《一路顺风》导演钟孟宏、《一念无明》导演黄进,他们都很年轻,黄进也才刚大学毕业,香港、台湾年轻导演拍片是没有那么多资金投入,只能依靠政府给的扶助金。”


 

《高跟鞋先生》的导演陆可、《一念无明》导演黄进


近几年来大陆发展的香港、台湾导演,陈可辛、徐克、林超贤等人基本都是50、60年代生人,还有大陆导演王小帅、张扬这些人,他们都已经开始扶持新人,自己做监制了。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获得在大银幕上上映机会的那些年轻导演的作品大多来自于两个途径,他们要么像《钢的琴》、《白日焰火》、《少女哪吒》一样是通过上海电影节的创投环节获得资金和宣发支持,要么像《路边野餐》、《心迷宫》那样自己掏钱先把电影拍出来,然后拿着样片去找愿意做宣发的公司。


如今,市场本身在增长,对新导演的诉求很大,随着内地互联网视频的崛起,网大市场也变得热闹起来,这也给了大陆年轻导演更多的机会,不少年轻导演基本都是从网大试水开始,而大陆涌现的资本也愿意启动这些新导演去开动项目。

 

变化五

导演这个职业越来越规范化


经济体制改革之前,从事电影的一般多为国企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八月》导演张大磊也在其影片中描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电影从业者的心态。那时候,从事电影事业,对导演们来说就是一个铁饭碗,如今从事电影行业,则是一个比较冒风险的事儿,没有投资、收入抵不上成本,都面临“破产”的困境。


李少红回忆刚成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那会儿,入会导演不多,“基本没有多少导演有机会拍电影,那会儿我们入会资格也是很低的,只要拍过一部电影,外加两个会员签字推荐,就可以入会”。


当时电影市场处于一个低谷阶段,整个电影市场就几百万票房。当时为了壮大导演这个队伍,谢飞做会长的时候,还放宽了入会尺度,招了很多电视剧导演进来,现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还保留有几十个电视剧导演的会员。


“现在市场不一样了,黄建新担任会长之后,就明确了协会只收电影导演,那会儿电视剧市场也开始火了,他们就专门成立了电视剧协会,电影跟电视就分开了。”


随着网大市场的兴起,刚开始,李少红他们考虑到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把入会门槛提高了不少,“现在导演开始作为一个职业,我们更应该规划化,你说像赵薇、徐峥、郭敬明、韩寒、大鹏这样的跨界导演,他们谁算得上真正的导演呢?”

 



李少红认为,像赵薇、徐峥、大鹏这样以拍电影为主、演戏作为副业的符合导演的职业规划。《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导演李睿君、《心迷宫》导演忻钰坤也很受李少红这些前辈们的青睐,“他们很有个人风格,但是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很想找到电影导演的那种归属感。”


如今,除了拍出好的作品,从事电影事业外,电影人的职业操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次研讨会上张建亚也重申了导演的道德伦理,“其实不止电影行业,电视剧行业也在重视这块,于正他想要加入中国电视剧协会,那边也坚决没通过。”她认为,作者的作品要有自己的态度,一定要有实质的东西,哪怕是部商业片、类型片,三观和导向也要是正向的。


电影导演仍旧面临着很大挑战,制片人中心制的确立和实施,导演在一部作品中的核心作用减弱,电影市场化促进了导演的职业化。导演是否职业化,主要有两个参考标准:一是观念,二是技能。导演提高职业技能首先应该加强镜头语言的研究和提高镜头处理技能。

 

变化六

电影数字技术代替胶片,专业人才却越来越少

 

如今,人们进电影院看电影,谁会在乎电影是用胶片拍的还是数码拍的?当然,追求电影画面质感的人,恐怕是那些真正懂电影的人。李少红表示,数字技术刚出来那会儿,她是比较排斥的,“数字技术革新上还是有滞后感的,胶片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感光技术,那会我们也不相信这个东西会被这么快取代,想拍胶片都没了。” 

 


《长江图》,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


现在来看,数字技术跟胶片感光相比,还是差了很大一截,即使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倡导的120帧高科技,在感光上跟胶片电影来说还差着很多。当然数字技术的出现,也确实为电影拍摄带来了不少方便,比如对摄影师来说,机器重量减轻,在运动镜头操作上就容易多了。


技术虽然进步了,专业人才上越来越不济了。其实不止导演,就是灯光、美术、摄影、录音等涉及到影视拍摄的专业人才也很稀缺。

 

变化七

电影从业者慢慢回归创作初心

 

25年来,几乎每届研讨会上,都会围绕艺术片和商业片这个话题讨论。在李少红看来,不管是商业片也好还是艺术片也好,关键还是在于作者的创作形态。


现在看来,越年轻的导演反而没有这种电影类型方面的顾虑。比如,拍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李睿君、《心迷宫》导演忻钰坤、《路边野餐》导演毕赣,为了拍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们不在乎花两三年的时间来准备,从剧本、拍摄到剪辑,最后做营销,或许光剪片子就得一年的时间,这才是一个真正电影人该有的心态。


对比之下,李少红认为,比较纠结的反而是50、60、70年代的导演们,“不过像王小帅、张扬他们已经过了那个阶段,王小帅就特别明显,他现在开始走监制路线,去扶持青年导演。像陆川,他也迷惑过,接连拍了《王的盛宴》、《九层妖塔》两部商业片,但反响不是特别理想,后来他去拍了《我们诞生在中国》,口碑票房都不错,6000万票房在纪录片里算很高了。这部片子让他重拾导演荣誉感,同时也对自己有了反思,重新考虑创作规划,我也发现他现在心态比以前更加平和了,回归到了做电影的心态。”

 


陆川回归之作《我们诞生在中国》


李少红建议,当下导演最需要好好考虑的是,自己想要拍什么,而不是别人让你拍电影,这是电影从业者的一种选择,只有找到这种认同感,回归自我和创作,才能对电影市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在市场回落,资本虚假泡沫被挤出不少,影视从业者也意识到应该回归电影本体和电影质量。


变化八

电影题材越来越多样化,评审名额大大提升

 

随着两岸三地电影人的密切合作,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已经成为两地本土电影市场的主流和票房主力,不仅占据了两地每年度票房前十名排行榜的多数席位,市场竞争力比较强劲,面对好莱坞电影的同台竞争也能实现较突出的票房业绩,成为国产电影的佼佼者。


在电影题材上,也开发出不少商业化、多样化的题材,创作类型也不断拓展,比如今年的《湄公河行动》,开创出“红色经典题材+商业化”的类型,在暑期档凭借口碑票房逆袭,最后获得超10亿票房成绩。

 


林超贤《湄公河行动》开拓“红色经典+商业化”题材


最近几年,《功夫》、《叶问》系列、《龙门飞甲》、《导火线》等或古装或现代的动作片继续品牌发展,《大内密探灵灵狗》、《全球热恋》、《家有囍事2009》等港式喜剧层次推出,《新警察故事》和杜琪峰以残酷悲情叙事拍摄的《毒战》等新合拍警匪片,《画皮》系列、《白蛇传说》等影片为内地市场探索东方奇观魔幻银幕文化,还有《单身男女》、《桃姐》等文艺片及《妄想》等惊悚片尽管不是合拍主流,却是艺术品质或市场探索值得肯定的重要补充。


“以前别说457亿票房了,就是有个800万票房大家都开心死了,记得2005年那会评年度奖,我们把各种剧情片、类型片、文艺片、商业片在一块儿评估,拿得出手的连20部都没达到,现在有不少好片子,30部名额都装不下,所以我们现在考虑要不要将奖项细分化。”

 

变化九

电影制度越来越完善,以老带新成为一种趋势


2015年的第十三届研讨会上,三地电影导演会曾联合发表呼吁书,内容包括注重华语电影文化内涵、推进电影分级制的建立、加强行业自律、增加艺术电影与经典电影的传播、扶植青年导演成长、重视华语影人团结等。


如今反观市场,看到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和老一辈导演们慢慢投入到“扶持新人”的队伍中来,也验证了研讨会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广电总局的支持下,李少红就带领着中国导演协会,并在2015年正式启动了第一届“青葱导演计划”。

 

“青葱导演计划”现场


其实早在很久之前,研讨会上就曾开过一个议题讨论,那时候还叫做“监制制度”。比如说,曾国祥导演的《七月与安生》以探讨女性成长主题,陈可辛就担任监制,影片大胆启用年轻新人,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同时也捧出了两位最年轻的金马影后。


李少红在准备“青葱导演计划”,也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员们指定一个导演做监制,不过一定拿出自己的剧本去说服他们才行,另外他们还要找到制片,才能够去拍自己的影片。最后落实下来也确实效果很好,真正帮助到了年轻人。

 


李少红与暴娱创始人兼CEO陈妍妍


结语:自2001年,中国相继放开了民营电影投资、民营院线投资等限制,近十几年来,中国电影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开始繁荣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先后登陆国内创业板,博纳影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民营影视企业跃跃欲试,光线传媒、小马奔腾等一批有实力的影视企业也都加快了上市步伐,中国电影产业格局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对比之下,大家对中影、华夏这些国企“老大哥”们投资的影片业绩倒没有太大关注,博纳、万达、光线、华谊几大民营影视巨头却在影视市场先后交出了亮眼成绩。未来,光线、华谊、博纳这些影视公司还将继续在电影市场开疆辟土。


>> 热文 <<


马中骏 | 刘雨霖 | 贾乃亮 | 黄磊

林依轮 | 王凯 | 白一骢 | 王辉

宁浩 | 刘镇伟 | 郭德纲 | 郭敬明

 | 张一山 | 南派三叔 | 马东

高晓松 | 贾樟柯 | 方励 | 梁旋


引爆泛娱乐,发现新价值

baoyu_18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暴娱

已同步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 | 企鹅媒体 | 百度百家 | 网易新闻 | 

搜狐新闻 | 新浪新闻 | 新浪微博 | 一点资讯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