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
课题 | 24、司马光 | ||
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整理资讯的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教师);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学生)。 | 复备课 | |
教 学 过 程 |
师领读(课件出示: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对,课文一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光生七岁”,就是……(齐声翻译本句) (2)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什么?(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庭” 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 故事里的人物--“群儿”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 --“戏” "戏于庭"就是…… (抽学生翻译)“于”就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翻译全句) (4)7岁的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游戏,肯定是玩得非常……(生:开心、高兴)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吧!(齐读) 教师指导阅读(心情更加愉快,语气再高兴点儿!) 2.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过渡) 指读(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指导:范读、齐读) (2)原来,院子里有个大家伙,是什么?——“瓮” 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义的?——注释(齐读) 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弄明白的?“足”“跌”“没”……(汇报学习情况) (4)是否还有未理解的字,提出来让大家帮帮你。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翻译本句) (6)看着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水缸里,危在旦夕,真让人……(生:着急)那谁能用焦急的口吻来读读,尽量读出紧迫的感觉来?(抽读、范读、齐读) 3.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抽读(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范读 自读:再读读,“多读几遍,其义自见”,试一试。 (2)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皆”、“弃”、“去”、“持”、“击”、“破”…… (3)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老师来考考你们……(查漏补缺) (4)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 板书:众 弃 去 (翻译)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只有司马光,(指屏幕读:“持石击瓮破之”) 板书:光 持 击 破 (5)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6)两者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7)根据回答指导阅读:那你们能不能也来沉着、冷静地(或带着佩服的语气……)读读,做一回勇敢的小司马光呢? 4.结果怎样?齐读(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1)“水迸”(点击出现并阅读注释“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方法指导)同学们学会了参考注释,就可以迅速地理解字意。 (2)(板书)儿 得活 解释:“得活:得救” (3)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齐读) 5.复述全文 《司马光友》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篇幅极短,文言文就是这样简练。同学们是否可以发挥想象,再加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大家先想想,想好了对同桌说说,让他给点建议。 (教师巡回指导)动作、心理、语言…… 四、指导背诵 1.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读课文也一定要读得声情并茂,并要懂得加入自己的体会。(领读) 2.“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3.(指导背诵方法)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不信,我们来试试?(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6.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吧!(齐背)
| ||
板 书 设 计 | 司马光 众: 弃 去 光: 持 击 破 (沉着 勇敢) 儿: 得活 文言文:简 韵 | ||
教 学 反 思 | |||
司马光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板书设计:
司马光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翁破之
遇事沉着 有主张
教学反思:
教学中,准确理解古文的意思与通过想象丰富故事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准确的理解是想象的基础,否则再丰富的想象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丰富的想象是准确理解的终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课堂上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既要把古文理解准确透彻,又不显繁琐冗长,不留牵引痕迹;既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又不离古文文本,想象恰到好处。这两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往往容易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