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精讲
课文朗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视频讲解
知识点
第22课《穿井得一人》
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注释】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居:停留。及:待,等到。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于:介词,当“向”讲。【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四、课文主题《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第22课《杞人忧天》
一、作者简介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其中寓言故事百余则,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篇篇珠玉,妙趣横生。二、故事背景《杞人忧天》列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希望平民百姓不用考虑那么多事情,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杞人忧天》就是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列子用讽刺的手法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庸人自扰”。
三、课文翻译1.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注释】崩坠:崩塌,坠落。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无,没有。寄,存放。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原文: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注释】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晓:告知,开导。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译文: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3.原文: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注释】果:果然,果真。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吗?星宿,泛指星辰。译文:那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4.原文: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注释】只使:纵使,即使。中伤:伤害,受伤。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5.其人曰:“奈地坏何?”译文: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6.原文: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积块:聚积的土块。四虚:四方。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译文: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原文:【注释】
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然:……的样子。译文: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四、问题归纳1.如何看待开导者“日月星宿,亦有所中伤”的解释?有什么作用?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同时,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忧”是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2.杞人反复提出问题,说明了什么?杞人反复提出问题,实则反映他内心的重重忧虑,照应了前文废寝食”。
3.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五、课文主题《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是不必要的。
图文讲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同步练习
4.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探究一、《穿井得一人》1.解释下列加红的字词。(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__(3)丁氏对日:__________________2.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讹传?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二、《杞人忧天》1. 解释下列加红的字词。(1)添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____(3)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2.杞人忧天地崩坠忧到什么程度? 3.“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a2] 4.杞人真的只是讥讽的对象吗?[a3] 课堂小结从风格上、形式上来看,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集中,围绕着要说明的事理展开。所讲的故事往往有适当的夸张、变形,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寓言的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是统一的。1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答案一、1.(1)待,等到。 (2)讲述。 (3)应答,回答。2.其一:表述不清;其二:有闻而传之者不经调查分析就进行传播;其三:国人猎奇,乐于传播奇闻。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不能以讹传讹。二、1.(1)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2)行动,活动。(3)为何。2.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3.先解释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无处没有空气,不会塌;再解释日月星辰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最后解释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不会陷下去。4.发散性思维训练,言之成理则可。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对于寓言的学习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想象,进行发散思维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微课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精讲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