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能让英语学科走出困境吗
节选自:曲卫国(复旦大学教授)“国家标准能让英语学科走出困境吗?——谈谈英语专业改革与英语学科建设的关系”《外国语》2016(3):11-13。有删减。
1. 知识在国家标准里只是起陪衬作用
根据王立非等(2015)的介绍,我们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科性依然不是《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考量依据,知识在国家标准里也依然只是起陪衬作用。国标对培养目标的表述证明了这一点: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仲伟合,潘鸣威2015:116)。虽然国家标准放弃了复合概念,在人才前加了“专业”一词,但所谓的英语专业人才实际上还是指能熟练运用语言技能的实用人才。
2. 大学本科的系统知识教育与职业学校的技能教育有根本的不同
以语言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专业能合理地成为大学的文科学科吗?Kronman认为,大学文科不会以某种技能作为其教育的根本内容(All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s defined in consciously nonvocationalterms)(2007:41)。在他看来,大学本科的系统知识教育与职业学校的技能教育最根本的不同是:大学本科所注重培养的是宏观综合思辨能力(The humanities give young people the opportunity and encouragementto put themselves — their values and their commitments — into criticalperspective)(2007:147)。虽然也会有具体的技能训练,但大学文科所关注的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的职业技能, 而是学生总体素质和总体能力的提高(It is not a preparation for this job or that, for one career ratherthan another.It is a preparation for the “job” of living,which of course is not a job at all)(2007:41)。学界对大学的传授核心内容不是技术而是知识早有基本共识。早在上世纪20年代,Whitehead就鲜明地指出,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技能(Education i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art of the utilization ofknowledge)(1929:4)。大学学科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就在于其对知识的运用和探讨(The justification for a university is that it preserves theconne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the zest of life, by uniting the young and theold in the imaginative consideration of learning)(1929:93)。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2015)在这方面也有论述。他提出大学以研究学问为第一要义,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为基本职责。他强调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制器。所谓制器也就是培养只有具体技能的人。就知识学习而言,育人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3. 英语专业的知识课无系统性,不能培养思辨能力
虽然英语专业有知识课,2000年版的大纲或即将出台的国标也强调知识课程的重要性,但很遗憾的是,由于大多数知识课程是功利性地为满足市场或职业需要而不是根据学科特性而设置,因此,它们仅仅为语言技能服务,毫无系统性,呈点状松散地停留在知识的浅表层面。这样的知识课和中学的知识普及课非常类似。这些课虽然面能扩得很广,但无法深入,因而知识的系统性教授也就无从谈起。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学生所获取的只是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处理这些信息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可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科学方法和程序。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是大学和大学前教育的本质区别。Engell和Dangerfield(2005)曾指出,大学教育虽然也教授技能,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大学本科教育有别于前大学教育的关键标志。英语专业开设的知识性的课程在时间上也大多数都是一学期的选修,很少有跨学期的系统知识课程。课程知识系统性的严重缺乏使许多学生觉得他们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学术或智力(intellectual)训练。甚至有学生认为,许多课程讨论如果翻译成母语,其知识性还不如普通高中(Qu 2012)。更有甚者,为了满足市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许多学校压缩了文学课,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职业学校才开设的实务技能课。被压缩了的文学课已不再探究文学的学问,文学成了另外一种技能:欣赏技能。没有系统知识,学生就不可能掌握系统的思维方法和程序,英语专业的学生因而缺乏大学本科学生应有的学术素养。这问题在他们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表现得十分突出。不仅仅是学术素养缺乏问题,英语专业课程系统知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所谓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问题。笔者(2015)曾经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所暴露的思辨问题究其实质是源于英语专业知识传授的无系统性。惟有掌握了系统知识,学生的思维程序才会变得系统。零星的散状知识传授无法提供系统的思辨训练。只有当学生按某一系统知识所特定的程序步步地深入前行,他们的思辨才能有深层次的连贯。知识越系统,程序性就越强,逻辑也越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觉得其他文科类学生的思辨能力强于外语系学生的根本原因。
4. 大学本科的英语专业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自身知识体系的建立
据此,笔者以为,作为大学本科的英语专业摆脱危机的出路不在于如何与市场接轨或与多种知识复合对接,不在于为英语的使用提供多样化的知识基础,而在于英语专业自身知识体系的建立,在于英语专业找到自己在现代知识系统和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在于发展起自身的学科建设。参照自身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系统知识获取过程中掌握英语技能,这也许是英语专业走出学科危机的根本出路。建立相关的国家标准将有力地推动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但却无法解决英语专业的学科困境。鉴于我国英语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复杂性,有关部门应鼓励多样化发展,废除大一统的强制性技能型培养目标定位,允许多样化的专业目标设定、学科定位,鼓励英语院系根据自身条件多样化地发展知识学科系统。惟有如此,英语专业才可能在现代大学里有其合理的地位。衡量技能教学有效性可以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但大学的学科性和知识系统发展绝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