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英语教育如何转型?
节选自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一文,原文刊发于《外国语》2016(3):2-4。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英语教育从小到大,取得了显著进步,现在青年学生的外语水平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好,成绩是主要的,出现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判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去回避存在的问题,而是要求我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正视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近年来,英语教育有点过度发展,出现“过热”的问题,比如:现在是青少年“全民学英语”。刘延东副总理说:“我们鼓励中国民众学习外国语言,如今有3亿多人学习外语,涉及65个语种,其中大中小学生就有2.6亿人。”(刘延东2014)2.6亿学生中大部分人是在学英语,出现英语教学“一枝独秀”、其他语种教学相对萎缩的现象。在青少年“全民学英语”热潮中,小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英语,英语培训市场十分火爆。但是,与国外母语非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国民的英语水平并不高。中国英语教育热热闹闹,有点大炼钢铁的味道,炼出不少废铁,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费时低效”的指责。另外,大中小城市不管是否真正需要,滥用英语:大街小巷遍地都是英语招牌、英语标志语。公共服务领域标志语英文译写质量差,错误很多,英语使用缺乏有效监管。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今天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与世界关系方面,我们从向世界开放,到与各国共建世界秩序,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当年学习外语,主要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今天学外语,除此以外,还要将其作为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传播中国思想、学术、文化,去开拓世界市场。经济领域经常用到“转型升级”表述,如从制造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型。当代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的教育与之相适应,中国英语教育的“虚热”要降温,应该考虑转型。
第一,从粗放型规模发展向精细型发展转变。
我们国家外语学习群体规模庞大。单就高校而言,在校学生达3000多万,都在学习英语。大学英语教学在普及的基础上,特别要注重提高一小部分精英的英语水平。许国璋先生早在1978年曾著文分析“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之后外语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他从国家利益、国家发展的高度对我国外语教育进行思考,希望各行各业的人才要“既懂自己的专门业务,又会使用外语处理自己的业务”(许国璋1978)。许国璋先生的论述可以理解为是指培养外语类复合型人才,但我觉得他的思考并不限于外语专业教学。许国璋先生十分关注、热情支持公共外语教学。他反对我们的科技人员通过翻译来了解国外的科技进展:依靠翻译是要耽误事情的。一是由于我们语系不同,不容易译的确切;二是慢,科技期刊一项即多至四五万种,看都来不及,等到翻译出来,人家又前进一大步了;三是翻译无论多少,总是一部分,不可能统观全面,既不识全面,何以鉴别,何以取舍,何以独立自主,有所创新?(许国璋1978)从这里可以看出,许国璋先生关心的是“培养各行各业掌握外语的人才”。时至今日,他的观点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部2010)。在3000多万大学生中,这样的国际化人才数量占到比较小的比例,因此定义为精英。另外,我认为这样的国际化人才主要不是由外语专业培养,他们的英语是通过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和大学的公共英语课程学习掌握的。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中国的外交人格被“翻译外交”扭曲 让别人不误判都难》,称“外交人员素质触目惊心”:“执掌中国外交的高级‘专业人才’,几乎清一色外语专业毕业,译而优则仕的翻译出身”,缺乏“国际战略素养”,“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侯峰2015)作者对外语专业学生持有偏见,观点片面,但文章提醒我们注意到外语专业毕业生不能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正在研制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不再是以粗放型教育为出发点,而是改变过去大一统、笼统的教学目标,提出分层次教学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基础目标”要求降低,好的学校应选择“提高目标”,而“发展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为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服务。许国璋先生在回答“语言是什么”的问题时说:他比较喜欢“语言是一种社会力量”这一提法,而“语言的力量只是在各行各业有所精专的人身上充分发挥。”(许国璋2015)我们要切实提高一小部分“各行各业有所精专的人”的英语水平,使其具备出色的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21世纪中国英语教育的使命和担当。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从单一的通用英语向“通用英语+”型转变。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倡导各高校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人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定位“必须修正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定位”(蔡基刚2015)。其实,从语言能力来看,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并不是对立矛盾关系。《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在其对语言能力量表的描述中,具有B2至C2的语言中高级水平者可以用该语言进行专业的学习和研究:B2学习者能够理解“专业领域的技术性讨论课题”;C1学习者“在其社会、职业或学术生活中,能有效、灵活应用语言”(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通用英语+”型是一体两翼:即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相对而言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短板”,各高校因此要加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设,深入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同时,外语教学要关注培养国际化领导人素质(leadership),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能清楚、详细地谈论广泛领域的话题,能就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各种可能性陈述其利弊”(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能动用语言的力量去说明人,引领团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语)如果定位单一的学术英语教学,只学计算机英语、化学英语、工程英语等,是按“工具人”的培养规格提要求,忽略跨文化领导力的培养,不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术英语、学科英语应该成为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这里涉及到要对外语教育从小学到博士阶段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分工,分类、分阶段指导,明确各学段不同的学习任务、要求和重点。本科教学是基础教学,学生未来发展去向多元,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相当一部分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单一的学术英语教学会让“学以致用”落空。因此,我主张“通用英语+”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第三,英语专业从语言教学主导型到语言教学+学术研究型转变。
据钟美荪、孙有中2014年的文章,“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145所,其中994所普通本科高校设有英语专业”。实际上,900多个英语专业现已扩张到1300多个英语类专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英语专业从稀缺专业变为“产能过剩”,出现“危机”,我们对此必须引起警觉,不能再铺摊子,否则是一种慢性自杀。英语类专业无论叫什么名字,总体来说,学科吸引力不足,竞争力不强。英语专业无疑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但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替代全部。当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进行思维训练时,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如果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中学英语教学很弱,学生进了大学英语系后要花很多时间进行听说读写训练,21世纪英语专业的新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完成了语言技能的基础训练。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只关注学生英语能力的训练,必须重视其研究能力的培养。迄今为止,英语专业的各种改革,包括复合型人才模式,或多或少弱化了英语学科/专业的学术本位。我写过文章谈英语专业办学理念,提出英语专业“要主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王守仁2010)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新问题,英语专业建设要从外延式扩张转到内涵发展,强化研究,通过对语言、文学(比较文学)、文化(跨文化)、翻译、教育、对象国国情的学术研究获得发展空间。内涵发展要关注特色,师范大学、外国语大学、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应有其特点、有其所长,而不是千校一面。国际化发展是外语专业特点,学生要送出去,老师研究成果要走向世界。要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服务,这样也才能获得政府的支持,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才能够有活力。新的历史时期呼唤我们反思现阶段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中国英语教育需要转型,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如此方能使中国英语教育教学实现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强劲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转型[N].光明日报,2015-02-03.
[2] 侯峰.中国的外交人格被“翻译外交”扭曲 让别人不误判都难[A/OL].2015-11-29(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595102-1.shtml)
[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刘延东.在世界语言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R].2014-06-05.
[5]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6] 王守仁.转变观念 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2010(5):53-55.
[7] 许国璋.谈谈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任务[J].人民教育,1978(10):21-25.
[8] 许国璋.许国璋文集·外语教育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9] 钟美荪,孙有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推进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J].外语界,20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