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医,没点阿Q精神还真坚持不下去!

2017-03-06 春哥 温柔医刀

-1-

一周来,相信很多人都有关注过顺丰。

当顺丰快递借壳鼎泰新材上市,股价连拉数个涨停后,顺丰市值也超越万科稳坐深市第一把交椅,王卫个人财富也被推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第二位。关于顺丰和其创始人的话题一夜间成了股民、股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顺丰的成功带给我的触动,不仅是因为一个快递小哥跑龙套20年坚持不懈一朝蝶变成江湖大佬的励志,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当王卫还是一介穷的叮当响的草根混迹于快递行业挣扎着创业之时,我也是一名快递小哥!

不错,像王卫一样,中国最早一批的民间快递小哥。不同的是,他在广东,我在四川;他骑的是摩托车,我蹬的是自行车;他是全职,我是兼职;他坚持下来了,继续干快递;我也坚持下来了,继续当医生。

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当初我放弃当医生,继续干快递……

后面的成功,我有点不敢想象!

 

-2-

18年前,即2009年的春天。我辞去了上海南汇县中心医院(现为上海市浦东医院)的工作,只身返回成都的母校华西医科大学复习备考准备攻读医学研究生。

由于工作时间不长,攒下的积蓄不多,既要应付考研阶段的生活费用,又要准备考上研究生后的学费,经济上捉襟见肘压力山大。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我读大学,家里已是四处举债,都指望着我工作后能给家里减轻点经济压力,把借的债慢慢给还上。没想到,我刚工作没几个月就辞职,父母的不解和反对是可想而知,关系闹僵到近乎要断绝父子亲情的那种境地。父母的经济支持是不能指望的也没有颜面指望的,只能尽量节源开流,边复习,边兼职,一切靠自己。

上个世纪90年代,自行车还是绝大多数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校园里的学生因经济上都不宽裕,骑的自行车都是二手的居多。而且,新车显眼遭贼娃子惦记,容易掉,有人即使有钱,掉一两回以后也不敢再去买新车。因此,二手自行车交易在校园里极为活跃。宣传板上,电线杆上,公寓单元门上,抬头都会看到买车、卖车的广告。

那时华西校园女生宿舍大门边的偏角处常年都驻扎着几个修自行车的师傅,修车也兼干卖车的行当。学生骑坏了的车,或临毕业同学的车都会处理给他们。师傅们低价买进后,略加修理翻新,又高价卖出,赚取中间的差价。凭借占据的绝佳地理位置,他们几个串通一气,买进时把价钱压得很低,卖出时又开价很高,学生们都很不情愿去他们那儿卖车买车,但放眼整个校园除了他们又没有其他的修理店,大家即使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我在成都呆的时间相对长一些,较很多学生来说更熟悉城市的环境。当时,成都太升南路有个二手自行车交易市场,小有名气,据说很多校园里掉了的新车都会在那个地方找到踪迹。如果懂行,会讨价,价钱要比在校园里买车划算的多。我瞅准机会,从太升南路买翻新的二手车回来,或者买旧车回来自己翻新,再转手卖给校园里的同学,一进一出,一辆车有时能赚了个二三十元的差价。但就是价格低的二手旧车不好找,虽然每辆车都赚得到些许小钱,但实际上经常一个星期也找不到一两辆合适的车,因此每个月倒卖二手车能赚的钱并不多。而且,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复习上,校园和二手车市场间来回跑,以及修车翻新都会花不少时间,我也不太愿意。

 

-3-

那个时候,我更喜欢的是去送电话卡。

当年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人手都揣有手机。在二十世纪90年代,砖头样的手机是土豪的象征。屌丝腰带上别一个BP机也很神气。只是“滴滴滴”声音一响时,得赶紧找电话亭去复机。那时候流行打磁卡电话,磁卡电话中又以铁通的磁卡最划算,100块钱的卡最低能卖到五折,很受学生欢迎。

当时,有个老哥,住在西南民院(现在的西南民族大学)附近,比我先开始卖电话卡,我的大多数卡片都是从他那儿进的。据说他有亲戚在电信部门工作,拿到的都是成本很低的内部电话卡。因为进价低,我每张卡片即使加几块钱也很容易就卖的出去。有人需要的时候,打个电话,我就给他们送到教室或者宿舍。运气好的话,一天能卖上好几张。

我卖的多,老哥赚的也越多。一来二往大家也熟络了。老哥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一起整大的,自己开公司?我有点惶恐,因为老哥虽然过得很滋润,看样子钱也赚了不少,但开公司毕竟有风险,让当时生活费都没有着落的我跟着他投资创业,确实有点超出我的心理预期。而且我当时的志愿是考医学研究生,志不在此,所以自然也没有往那个方面多想。后来,随着考研的临近,我也放弃了兼职,专心复习。等考研结束后,我又找了份医院的工作全身心挣学费,再也没有去干送电话卡的买卖。

现在,回过头一看,当时我送电话卡的工作就是现在风生水起的物流行业的雏形。如果当时那条路一直走下去,到现在也得上是物流行业的元老级别人物,在当今群雄四起的快递界说不定也有了自己的一锥之地。

可悲的是,当很多改变人生的重大际遇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却从来都没有渴望过,没去争取过。都说,学医的人脑袋都有点类似榆木疙瘩,不容易开窍。我想,我算是典型。长时间的死记硬背形成了思维定势,看问题习惯于以学究的态度去分析,不懂变通,不擅投机。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学医?为什么那么坚持?

 

-4-

学医之路的艰辛是人众皆知的。

十八岁上大学,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毕业已是近而立之年;进入临床后又是三年规培教育,三年专科培训,成为专科医师已是35岁高龄。这里谈的还只是培养周期。最痛苦的其实是学习内容。医学系学生教材之多、课本之厚,在大学中是出了名的。所以自古以来,医学院校招分都是极高的,因为,不是学霸级别的人物啃不下那么多的书本。

书本只是登堂入室的敲门砖。熟读熟记了书本知识,你还仍然只是一个医学生。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蜕变,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需要好几年的历程。进入临床之后,虽然满腹理论,你会发现其实并无什么用武之地,一是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典型病例的提炼,而临床个体却是千变万化,以不变应万变明显行不通;二是因为,医生的等级划分像军队军衔一样,是极其严格的,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每个等级代表着不同的资历、能力、水平、责任。低年资医生的话有时虽然在理,但人微言轻,没什么分量,对医疗决策大多数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影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永远没有尽头的病历文书中摸爬滚打,在最琐碎的临床工作中消磨意志,当脑袋中最后丁点书本知识还给老师后,终于迎来了职称的晋升。上了个台阶以为终于可以歇口气,抬头一看,前面还有更高的台阶需要攀登,而且台阶越高,攀登的难度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竞争也越激烈。

 

-5-

春节,同学聚餐,提起年终奖的事情。我们几个学医的,都是博士毕业,算是学历最高的,说到收入却全是垫底。人比人气死人。一比较,真的是找不到一点存在感。

科室里有护士姐妹在聊护工的话题,说护工别看工作不起眼,但收入不容小觑。一天三两百块钱,有时一个护工同时照看两三个病人,一个月下来,收入轻松过万,比很多在编的医生护士都还高。而且不像我们,需要那么多年的培养,也没那么大的技术含量,关键是还不需要担那么大的风险!我听了,也真是觉得很心寒。不算小学中学,十几年的医学教育和培训,好不容易当上了医生,天天像骡子拉磨一样的辛苦,还担着天大的风险,收入居然连护工都还不如!

当然,学医不是为了赚钱,也赚不了大钱;学医不是为了出名,也出不了名。只是,我们医生护士是人不是神,我们上有老下有小也需要养家糊口;我们也要吃喝拉撒也需要操心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事情。我们苦过,我们不怕吃苦;我们累过,我们不怕累。我们怕的是,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同,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回报,职业的尊严得不到尊重!

 

-6-

周五晚上,手术结束,在手术室吃盒饭。我问身边的美女护士,为什么学医?为什么当护士?

美女护士回答我,当护士可以帮助很多人,工作也很有价值,虽然收入不高,但可以有尊严的养活自己。

我很是震惊。在我的印象里,90后是很实际,是现实的一代人,不像我们70后受着最传统的教育,骨子里都洋溢着家国天下的情怀。但年轻的美女护士诚恳的谈吐里显露出的道德情操却丝毫不比我们这些人逊色。

我深深的为我们这些可爱的医护人员折服。虽然我们收入不多,但我们做的奉献不少;虽然我们地位不高,但我们情操高尚;我们一线医务人员,做着最累的工作,担着最大的风险,救治了无数病人,养活了整个医院,撑起了整个医疗界的天空。虽然我们处在医院、医疗的底层,虽然我们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紧,身上的负荷越来越重,但我们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无愧于当初的医学生誓言!负重是我们的专长,隐忍是我们的特性,奉献是我们的习惯!

医学路是一条修行路,苦痛多过欢笑,煎熬多过喜悦,精神的升华多过物质的回馈。所幸,一路有阿Q与我们相伴!

 

(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