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开国大典》中的历史虚无

2018-01-30 政商黑幕揭秘

丹青说史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关注
百年树人真正的爱往往体现在很小的生活细节当中,永不止关注
爸爸夜听生为人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注
夜读经济学夜,再黑,不过是临时的。相信那一刻,推开门,天亮了!关注

合作QQ:1475534655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致谢!


文|老牛抚琴   来源:博客中国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出现在中国政坛和文坛上的一个政治术语。


百度对这个术语的定义是:这是最近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哲学范围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汇。


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历史,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一种社会思潮。(百度资料)


本文将从一幅历史名画中的人物变迁,探寻“历史虚无主义”这几十年来,又是如何在百姓眼中展示和演化的。


1949年10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伟人毛泽东立于天安门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开国大典三年后的1952年,一幅《开国大典》油画,亦出自中央美术学院37岁年青年教授董希文之手。此幅油画一经面世,便受到毛泽东的大力称赞。作为中国现代油画的经典,也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内幕加微信ahyd03。


但,就是这幅曾被党媒称之为“凝结了人民热爱新中国情感的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精品画作”,其命运却又是异常的坎坷。在它诞生后的一次次政治运动中,它也一回又一回被迫修改,且作者董希文也因种种政治原因,而饱受磨难!


今日老牛本文,就来说说这幅油画历次修改中“虚无历史”的故事。


第一版:创作于1952年 

                            


画面里能清晰辨认的人物共有11位,站在正中的是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第一排左起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和高岗(6位副主席)。


朱德后面是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后面是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宋庆龄后面是沈钧儒(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李济深后面是郭沫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油画创作简介: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指示,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经几个月征集准备,画家们拿出近百件绘画,但结果并不让中宣部满意。


1952年,革博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美院把任务交给了37岁青年画家董希文。


董希文接下了任务,在他想像中,此画应是开国领导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他决定打破写实限制,采用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大胆艺术处理手法,按自己理解去选择画面构图。1952年,董希文在北京西胡同一间民房里,只用了两个月就创作出了《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从诞生起就备受人们关注,《人民日报》在头版将其发表,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其印成年画大量发行,印数达100多万张,且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


《开国大典》也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肯定和称赞。内幕加微信ahyd03。


画作问世后,周扬(中宣部长)带着董希文去中南海汇报,见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当他们一起看到《开国大典》时,都很兴奋。毛泽东点头赞道:“是大国,是中国。”还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但,随着日后国内政治风向的变化,《开国大典》又开始了数次被迫修改的历史......而因此画声名鹊起名扬全国的董希文,却又在油画诞生14年后的“文革”中,遭到无情打击,饱受政治迫害。


第二版:修改于1954年,将高岗虚无了。



《开国大典》完成后才2年,就发生了“高饶事件”。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出党。


此时,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开国大典》中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上,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画像。


第三版:修改于1967年,将刘少奇虚无了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走资派”被打倒,革博又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


这个修改工程就更难了,因为不是简单去掉一个人,而要另外补上一个人,还要牵动旁边的人。更为艰难的是,董希文此时已患癌症,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实在难以负担如此繁重的精神和体力劳动。内幕加微信ahyd03。


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馆亲自修改,在刘少奇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很遗憾,等到刘少奇平反昭雪之日,董希文已不幸逝世,他再也不能亲自在《开国大典》上恢复刘少奇形象了。


第四版:修改于1972年,将林伯渠虚无了



1972年,当时的中国政治权力最高中心“中央文革“,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美展。上级又把正在干校劳动改造的董希文调回北京,要他修改此画。


修改目的,是要抹掉画面中的林伯渠(1945年以后的政治局委员);修改理由,是因为林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于是,画中原来在周恩来身后林伯渠的位置,就又出现了一个军人形像。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不久刘少奇获得平反,中国革命博物馆又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第一版原作,却因此后多次修改,难以恢复原貌,董希文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博物馆只好委托著名画家靳尚谊修改。


但靳尚谊也没接手,而是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复制品上,再次添上了刘少奇、高岗和林伯渠。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见到的《开国大典》(复制品),而原作则存放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画库里。


唉,今年已是《开国大典》问世 65年了,这幅在创作完成后的20年中,数次虚无人物的油画,还会再改吗?哦,难说着哩......

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丹青说史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