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物多样性保护手记丨保护,不止一种可能

益心华泰 华泰证券频道 2022-12-16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官方简称“CBD COP15”)第一阶段刚刚结束,第二阶段将于2022年上半年举行。这次大会将描绘和制定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2019年12月,为支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实地保护工作,华泰证券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发起了“一个长江·野生动植物保护小额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小额基金”),先后为十多家本土保护团体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保护范围涉及十余种长江中下游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这些保护机构背景多元,有“网红”动物园、科研机构、志愿者组织、高校学生社团……它们发挥各自所长,用各自的方式探索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更多可能。

成为公众参与保护的生动教材


白亚丽 / 南京小红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公众教育项目 |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理想中的动物园应该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宣教平台,要扮演好这个角色,我们自己首先要投身其中,最容易入手的就是利用红山已有的自然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特别是这里非常难得的原生态森林植被。

项目开展近两年,我们通过持续、系统的红外相机监测,进行常态化野调,大致摸清了大红山、小红山、放牛山三个区域动植物的基本情况。先后有140多名志愿者参与项目,大多数人并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只是出于强烈的兴趣和热情,帮助我们进行红外相机维护、数据分析、野外考察等。比如一位文科专业的志愿者几乎整个研究生阶段都在帮助我们开展工作,最初连红外相机都不太会用,但现在能对红外相机布设、数据分析、相关管理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议。

我们希望红山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生动的教材,让公众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只是保护大熊猫、雪豹这些离自己“很遥远”的事,也可以是树上的一只麻雀、树下经过的一只刺猬……用正确的方式和身边的这些物种友好相处,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而有现实意义的一面。我们也希望将有趣的观察、发现分享给公众,成为更多人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契机。

志愿者带领公众在红山动物园进行夜间自然观察。

恢复生机要“慢慢来”


谢冬 / 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恢复与维护 | 苏州市林学会

国内做栖息地修复,注意力和资源通常集中在前期改造工程上,后续如何维护还基本是空白,甚至很多人认为只要不让人进入栖息地,完全野放就行。但人造栖息地如果后续维护不跟上,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程度都会不断减退。 我们在天福就看到,之前由于人工不干预,长了很多草,鸟类缺乏安全感,无法筑巢,鸟类数量、种类不断下降。栖息地恢复不能仅以改善环境为目标,还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考察,并不是水清了、植被种上了,就能恢复生机,生物是慢慢聚集的,这是一项长期工程。

过去近两年时间,我们集中在天福马场的八个池塘,每年做四次生物多样性调查,每个月还会做鸟类调查、水生生物调查,基于详实的数据,发现鸟类、鱼虾、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等各种生物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比如我们在农田区域保留一些池塘做鸟类栖息地,也成为了水生生物的“避难所”,因为原先生存的河道受到了农业污染,而水生生物又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开始立项时,我们只是想做鸟类栖息地恢复,随着项目的深入,我们的调查和监测越来越精细,很多发现超出了预估。

项目团队成员在天福湿地公园设置调查样方,进行监测和取样研究。

天福一半是栖息地,一半是农田,到底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是保证“吃饭”——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在这里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正和管理部门一起探索解决方案,比如分时段分区域管理,农忙季节允许人进入打理田地,到了冬季,则尽量把水田灌上水,增加栖息地面积;同时监测农田灌水后土壤性质、微生物等是否会有变化,是否会影响水稻产量等,希望这里能为整个太湖流域的鸟类栖息地恢复及维护提供样本。

抓住关键物种的关键栖息地


明亮 / 武汉市青头潜鸭、黑鹳等珍稀鸟类栖息地保护 | 武汉市观鸟协会

天兴洲是长江流经武汉中心城区时形成的一个沙洲岛,枯水期时会有大量沙滩露出水面,成为当地市民戏水休闲的场所。2014年开始,一群特殊的客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每年冬季也到这里来安家落户。由于冬季水位降低,沙洲上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水坑,里面有不少鱼类活动,为黑鹳提供了食物来源,让它们能在这一带越冬。在城市三环线以内的天兴洲洲头能形成这样的生态,非常难得。

我们长期在武汉市及周边地区做鸟类及其栖息地的监测、研究和保护,开展自然教育和科普宣传,黑鹳一来,我们就注意到并开始进行观察和记录。七年来,它们每年“携家带口”,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和人类的活动区域产生叠加,引发了不少问题。我们专门组织了天兴洲湿地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发送宣传单等方式宣传护鸟。一位志愿者还用废旧物品做了一个黑鹳雕塑,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扩大了鸟类保护宣传教育的影响力。

位于武汉市东郊三十公里的牛山湖,是我们工作的另一个重点区域。2018年冬季,我们在雨后的湖边底泥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惊喜地发现了青头潜鸭的栖息地。这是一种非常濒危的鸟类,全球仅存已不到1000只。不过,牛山湖一带也生活着许多人,附近村民的垂钓活动、保护菜地和庄稼的防鸟网等,都会影响青头潜鸭和其他候鸟在此越冬安家。我们不断地向相关部门反映、和村民沟通,慢慢地,村民们也意识到青头潜鸭的价值,以往调研常常会见到的防鸟网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有相当数量的青头潜鸭种群正在这里形成。

志愿者在牛山湖拍摄到的青头潜鸭。

在武汉这样的特大城市中做鸟类保护,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只有抓住关键物种的关键栖息地保护,平衡人类活动和鸟类生存权利,利用这样的保护范本提升舆论影响力,才能形成涟漪效应,让更多市民认识到“我们和鸟儿共有一个家”。

带动更多人一起思考未来!


韩诚 / 长江江豚保护项目 | 江苏科技大学环保协会

项目开展至今,我们已经发动6省12所高校加入长江江豚科普团,培训了6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讲师,在全国开展江豚保护及公众教育活动。每年寒暑假,我们还开展全国大学生江豚保护冬令营和夏令营,覆盖近百所高校,营员总人数超过600名。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江豚保护区,可以直接认识江豚、感受生物多样性。在线上,我们也开发了江豚线上交流小程序,进行培训、科普,已经有约1万人参与互动。我们还推出了科普教材《我们的长江 我们的江豚》,这套教材完全由志愿者收集素材、编写、审校,仅仅是历时五年的制作过程就让很多志愿者受益匪浅。

今年四月,志愿者在江苏省溧阳市戴埠中心小学开展长江江豚科普讲堂。

高校社团做保护虽然没有专业机构那么扎实、雄厚的学术根基和资源支持,但我们有热情。因为热爱而投身其中,很多人都觉得我们一个大学生团队能做出这么多东西很不容易。我最开始也是通过江豚保护冬令营第一次接触到江豚,当时我思考了很久,为什么一个在地球上生存了十多万年的物种现在会濒临灭绝,为什么人类的发展一定要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现在我也没想通到底应该怎么平衡发展与保护,我想就尽己所能,和成员们、志愿者一道带动更多人了解现状,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解决方案吧!

你可能还感兴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