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处不胜寒!中国电视剧行业到底怎么了?

新剧观察编辑部 新剧观察 2019-11-14


作者 / 周燚


某视频平台大佬曾说过关于版权采购“滞后性”问题:比如2019年采购的很多剧要到2020年甚至2021年上半年才会播,而2019年在播的一些剧可能是2017年或是2018年采购的。

 

这是剧集制作周期形成的客观市场现象,但是这样的市场现象存在一个很大的“隐患”,非市场因素的政策一旦出台,就会影响甚至打乱平台先前的部署和排播,进而波及到供应商剧目的发行情况。

 

目前中国电视剧行业哀鸿遍野的现状,是在为前几年的产量过剩“赎罪”。政策的宏观调控是必须的,剧集市场供给侧改革也是必须的。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资本家把大量的牛奶和咖啡倒入河中以挽救市场。我们要看到希望,至少2020—2021年的剧集市场会回到理性的轨道上。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对2019年下半年的剧场市场做了一些观察和预测,站在观众的立场也期盼着一波波好剧会袭来。

 

 

撤档后的“再发行”找不到关键人

 

现在流行的口号:播出就是胜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播不出”的本质问题。

 

以前一个剧过不了审,只要发行人找到总局关键性的人、拿到关键性的修改意见,做出修改后,这个剧最后还是能播出来的。

 

现在是一个剧临时撤档了,总局也是懵逼的。因为是其它部门给到的总局通知、总局把这个通知给到平台、平台把这个通知在给到片方。可能就只有三个字:不让播,而没有具体的修改意见。所以现在的“介质问题”“技术问题”只有最上面的少数几个人知道具体的原因,可能很多片方和平台都不知道具体原因。

 


一个片子“有问题”问题不在“细节”而在“立场”,这是最要命的。因为对这种“立场”的定义,可能还来自军方、外交部、公安部、教育部、国防部等等机关。

 

发行的时候,你可能平台有人、上面(总局)也有人,但是不一定你“上面的上面”还有人。

 

现阶段,大剧不敢宣发,不敢高调。高出不胜寒。



“举报”和“撕逼”会一波接一波

 

杨烁和片方的撕逼、王千源和片方的撕逼不会是个案,这样的“举报”和“撕逼”会一波接一波发生。

 

为什么制作方要和艺人经纪公司撕逼?因为很多剧在售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价格因素就是演员价格,一段时间卖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卖演员”,片方把演员卖给平台,平台把演员卖给广告主,中间还夹杂一条买数据的产业链。

 


现在演员限片酬的政策以来,这种商业逻辑被打破了,压力都放到了制作方头上,制作方和演员的矛盾自然会升级。

 

同样的道理,供应商和平台已经签约采购合同的项目,如果因为某些政策原因播出受阻,或者是大环境下供应商不愿意降价,供应商和平台的矛盾也会放大。

 

利益一旦失衡,经济纠纷就会出现,毁坏契约合同的法律纠纷也会随之而来。说不定类似杨伟东那样的因为“举报”而出现的腐败案又会冒出来。



头部剧高毛利一去不复返

 

过去几年视频网站的版权军备竞赛催生了头部电视剧公司的高毛利时代,过去几年头部电视剧公司赚了不少钱,但是现在最惨的也是头部剧公司,仔细盘点一下,除了正午阳光,基本第一梯队的电视剧公司都压着一部大剧发不出来(有的剧是受演员负面新闻波及)。几位不懂资本玩法的江湖大佬,最后选择卖公司。

 

忍气吞声几年后,视频平台已经掌握了绝对主动权,现在是规则制定者和行业终极玩家。

 


无论是大公司腰部公司还是小公司,在平台眼里:你们都是给我打工的。

 

从长行业周期来看,电视剧投资就像是买股票,再精明的分析师也预测不到走向。如果你想你的公司15年20年还不倒,就不要想着暴利,要时刻怀着对这个行业的初心和敬畏感。

 

尤其对于老板,赚钱和初心之间,是一定会面临一个选择的。



台湾剧的采购和同步播出成为趋势

 

从买卖关系上,国产剧目前有三种形式:版权剧、自制剧、分账剧。

 

目前版权剧在平台所占的比列大概是40%—60%。视频平台不可能全部都是自制剧,版权剧之所存在是因为版权剧在某些层面具备自制剧缺乏的优势(很多都是内容优势,比如正午阳光的内容优势,比如耀客传媒绑定的周梅森)。

 

龚宇在世界大会上曾说过去大规模版权剧的采购是“方向性的错误”,很重要的原因是国产版权剧的内容质量跟不上。

 

爱奇艺在《太阳的后裔》《来自星星的你》上尝到过甜头,现阶段三个视频网站对海外剧的版权采购都是极有敏锐度和资金实力的。

 

和国内版权剧比,海外版权剧内容好、价格便宜,物美价廉。但是难度在于采购的环境要看国际关系。

 


萨德系统部署后限韩令尚未解除,贸易战后美剧也不好引进。台剧的引进要和港剧做对比。

 

三大视频平台和TVB很早的时候都签约过合作协议,但港剧在内地的效果就是一直不理想,历史证明港剧在三大视频平台中只能作为一个细分类型。文化上的“水土不服”是一个解决不了的永恒难题,资本和技术都解决不了。

 

《我们与恶的距离》在网盘上的热度和高口碑,使得平台看到了台剧的潜力。未来,缩小台湾和大陆的播出时间差,努力做到两地同步播出,是平台要努力的目标。



大公司副总流动到平台工作室当经理

 

孙忠怀在前不久企鹅影视远航的发布会上提到过一个现象:现在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过去都是在给大公司、大平台打工。

 

过去一个大项目,里面有多个“精英”汇集在这项目上。现在“精英”分散了。

 


前几年,市场最“泡沫”的时候,遍地都是黄金,一些高管出来创业单干,融资源头上不缺钱,平台采购的尾端也不缺钱。

 

现在,源头上的钱资本撤走了(很多是业外资本)、平台版权大战的钱烧完后也不盲目采购了,采购价格压下来了。源头和尾端,都没钱了。已经有很多公司在今年倒下去了。

 

那这个行业的人才怎么流动?第一种流动就是跨行流动,不干影视了;第二种流动是业内流动,大公司的副总、职业经理人流动到背靠金主大山的工作室当经理。比如腾讯影业、阿里影业、企鹅影视等。

 

这些高管在特殊题材(比如重大历史革命题材)的制作上,都有自己的内容优势和人脉优势。这是平台的诉求。某大平台的高管组成,广电基因就很浓厚,这使得它在特定题材的制作上,具备其它平台不具备的人脉优势。

 

但是历史规律向来都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杨伟东事件后,阿里巴巴的人进驻了大文娱的关键岗位。如果一个大集团有自己的组织原则,那“外来人”的晋升其实是充满挑战的。



小公司的机会有多少?

 

头部中部公司的利润正在变薄,那么小公司的机会到底有多少?

 

小公司的机会肯定在网不在台,前几年《老九门》《精绝古城》等带有网感的剧目还可以在电视台播出,现在“有网感”的剧集在电视台播出机会变小。这对小公司来说,意味着更高的门槛。

 

那分账剧是不是小公司的突破口?目前的分账剧的质量普遍堪忧,大部分是平台评估后觉得质量达不到版权剧的标准,进而放到平台上来和制作方分账。小公司要想在分账剧上突破,必须做出口碑剧。但是反过来,我的剧都有口碑了,为什么还要和你平台分账?

 


这是因为内容这个行业的核心,还是内容创意,创意的价值的独特性形成了版权。分账剧在某种意义上是在用平台思维和商业模式去降低直接购买版权的风险。

 

大的制作方愿不愿意分摊风险,和平台方是有一个博弈的过程的。

 

分账剧的路途还很遥远,头部公司腰部公司如果再进入分账剧的阵营,同一个赛道,对小公司来说算不算是空间上的积压,也是未知数。



会员和广告模式是互斥的

 

国内视频网站会员平均价格在20元左右,Netflix会员的平均价格是10美元左右,比国内的会员要贵很多。目前从国内视频网站提供的整体内容质量来看,还不敢贸然涨价。

 

目前Netflix和爱奇艺的会员都已过亿,今年年初,爱奇艺的会员收入超过广告收入。但Netflix已经负担不起它的内容成本了。

 

在大洋彼岸,美国NBC环球公司广告主管Linda Yaccarino与视频网站Hulu广告销售主管Peter Nayler则预测称,Netflix迟早会播广告。实际上,Netflix的广告模式从去年就已经开始给用户“吹风”,并且今年3月也有外媒称其正在招聘营销团队,以拓展广告业务。

 


一方面是国内视频网站越来越重视付费用户制度,而另一方面则是海外代表企业将接纳广告模式。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无论是购买内容的版权,还是高昂的服务器与带宽都需要成本。随着平台用户量的不断壮大,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就是广告时长越来越长,插入方式也越来越多样。

 

广告模式是和流量挂钩的,经济大环境在根本上影响着和广告收入,会员是和用户体验度挂钩的。本质上广告模式和会员模式是互斥的,国内视频网站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中间地带去过渡。



内容的春天是一定要建立在市场的冬天上的

 

行业的良性发展一定建立在阵痛的基础上。之前的烂剧太多就是因为钱太多了,内容的春天是一定要建立在市场冬天的洗礼之上的。

 

起码总局五年百部重点剧集的剧本,是要远远好于一些粗制滥造的古装玄幻剧的。

 

新的政策起码提高了行业的门槛,杀死了一些烂公司和烂剧,净化了市场,提高了市场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心怀初心的手艺人而言,未来几年的市场是公平的市场。因为不会再有烂剧通过各种方式卖出很高的价格了。

 

老牌的导演、老牌的编剧,又会引来事业第二春,比如《破冰》的导演傅东育、《破冰》的编剧陈育新等等。



从业者对“主旋律”的误解

 

书记说“以为群众不懂艺术,以为群众是下里巴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一定要面对的是主流观众。现在的有些剧,投入了很多钱,拍出来效果并不好。这些剧是拍给从业者自己看的,是小范围内的自嗨,这些剧不是拍给老百姓看的,扑街是必然。

 

国外的好莱坞迪士尼,国内正午阳光、博纳影业,能生产一个接一个的爆款,莫不是抓住了主流观众,坚持了主流价值观。

 

近些年的爆款《战狼2》《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流浪地球》《人民的名义》《大江大河》《破冰行动》等,无一不是在主旋律中产生。

 


从业者对“主旋律”的误解是因为,之前充斥着太多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神剧”,因为技法的不成熟把“主旋律”玩坏了。笔者在之前的《为什么群像结构电视剧更容易出爆款》《为什么经典叙事模式电视剧更容易出爆款》《为什么主流价值观电视剧更容易出爆款》文章中提到过爆款的规律。显然,“主旋律”的爆款,是要讲究电视剧的创作规律的。

 

希望越来越多的优质创作团队能为“主旋律”正名。



低调、低调、再低调!

 

最近有消息传,为了献礼档做准备,古装玄幻要在献礼档之前,清仓打包上线。

 

政策对古装剧不会是“一刀切”,而是“保护性”的引领,政策是在指导市场去消化积压的古装玄幻剧。政策也在帮市场想办法。

 

但是毫无疑问,上面对文娱内容的严控未来会成为常态。

 


爱奇艺腾讯优酷已经成为巨头,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但上面对视频平台的管控不会像管理国企电视台那么直接,中间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可能现在就正处在这个过渡的阶段。

 

现在的大环境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低调、低调、再低调!

 

 




近期热文


为什么经典叙事的电视剧更容易出爆款

为什么群戏结构的电视剧更容易出爆款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15201655723  zsh762079852

1028627745   649778177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