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素致年轻人:你知不知道你不幸的原因?

罗素 尼采哲思录
2024-09-04
人是社会的构成因子,具有社会性特征,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要和社会一致,和与他们有社会关系的人一致,否则他很难幸福。
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无形中被按等级划分,每个阶层、每个人的观念、信仰都有差异。比如,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就存在差异,像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内部也存在差异,如,在一些欧洲国家之中,艺术被一些阶层推崇,却被另一些阶层看成罪恶,其他阶层还有可能认为它很愚昧;保守的人认为通奸罪不可饶恕,开放的人却认为它尚可原谅;天主教禁止离婚,但是许多非天主教徒则把离婚当作改变不幸生活的手段。因为观念上的分歧,一个保有自己兴趣和信念的人,可能在这一群体中受欢迎,而在另一群体中遭到拒绝。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以及他的喜好不被他所在的群体接受。一个青年人接受了一些新潮的思想,却发现这些思想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不被接受。
又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所以他很容易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当作全部世界。于是,当他被指责为大逆不道时,这个青年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有些群体会认可、称赞他的思想,他也没有勇气再去深入探究这种新思想并追溯它的逻辑形成。
结果,青年人认为自己孤立无援。因为对世界缺乏足够的认识,人类经历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甚至不少人一生都在经历这种痛苦,他们感到不容于世,孤立无援,不幸也就开始了。很多人在敌对环境中,为了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消耗了大量精力。疲劳、不敢深入探求新思想,都会阻碍幸福,人们该及时从这样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流俗的观念灌输到青年人的头脑中,使他们自小与公共环境的信仰、习惯相适应,没有反抗的能力。例如,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不友好的环境下,这使他敌对一切有益身心发展的东西。
他不敢读正经的书,因为害怕被嘲笑、被批评。他也不敢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因为同伴会笑话他没有阳刚之气,长辈们也会指责他不伦不类。他有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且前途远大。但是,只要这种职业不被周围的人认可,他只能放弃。因为别人会说:“那是白日做梦,还是继续做你父亲的行当,要好得多,安稳得多。”假如他开始置疑古老的观念、父母的信仰,那他就会大祸临头。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才华横溢的青年男女都经历过一个不幸的、受压抑的童年时期。因为,那种顺势应俗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可在那些普通的伙伴们看来,这却是一个幸福的时期。伙伴们进入大学,如果能够找到和他们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么他的大学会很幸福。大学毕业后,如果他们在工作中也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么他的工作也会幸福。
不过,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情况可能会不一样。如果他在大城市工作,比如伦敦、纽约,那么他也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从此以后,他可以不再压抑自己的信念,不再伪装自己。不过,如果他在小城镇工作,还要被迫向那些庸俗的人卑躬屈膝,那么他就必须隐瞒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信念,纵使内心孤寂无比,但是每天还要强颜欢笑地生活。
在美国总有这样孤独的人。书上告诉他们,有一些地方可以让他们真实地做自己,但他们放弃了去那里的机会,他们只希望能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畅谈人生、理想。
因此,要想实现幸福,就必须找到方法,阻止舆论专断横行,这是使那些有才华的人相互了解得到幸福的唯一机会。很多时候,过于怯懦只会加剧问题。你越害怕,跑得越快,狗就叫得越凶,甚至还会咬人;当你对它不屑一顾时,它反而不敢对你怎样。这是动物的特点。
人类也不例外。你越害怕,别人就越有机会捕捉你,因为他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如果你对他不屑一顾,他反而对你无可奈何,甚至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当然,这里并不包括那些极端的蔑视,而是一些温和的方式。比如你的行为有悖于传统习俗,如穿着不合潮流……这些过失行为,如果不带挑衅意味,只是轻松之举,那么即使是最保守的社会也会加以容忍。这些行为在一些人看来也许是精神狂乱症,在一些人看来,也许不可原谅,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又是可以接受的。
所有这些,说到底都是一种态度的问题,保守的人之所以不能容忍人们“离经叛道”,主要因为他们自认为是传统的捍卫者,他们会想当然地把矛头指向自己。如果不守传统的人能够友好地对待他们,向他们表明并无恶意,那么他们就会予以包容。这会使他躲避责难,甚至得到他们的同情。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的观点不被接受,遭受大众非难。这让他们更不快乐,以致挑衅传统,这更会使他们与周围的群体气场“失和”,显得锋芒毕露。

如果把这些人放在另一个群体中,该群体中的人接受他的观点,欣赏他的志趣,那么他们就会改变尖锐的个性,不再古板顽固、怯弱,而是愉快、轻松、自信、平易近人;从原来的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善于社交、性格外向。所以,如果年轻人发现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不相适应,那么在选择工作时,一定要尽量选择能找到“知音”的工作,即使这份工作并不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
因为这样你的内心会愉悦很多,这不是收益能够换来的,而且会激励你更加出色地工作。但是现实中却很少有人这样去做,因为他们的知识、视野太狭隘了,他们认为世界每个地方都一样,都存在偏见。所以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适应偏见上,而不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去摆脱偏见。
在这方面,有经验的老年人应多给予指导,因为他们的社会阅历要比年轻人丰富得多。现在,人们很习惯假设,喜欢心理分析,他们认为是因为年轻人自身的心理紊乱才导致他与周边环境不相适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当某一环境充满愚昧、偏见和残忍,那么年轻人与它不和谐反而是一件好事。这就不是年轻人的心理问题,而是环境的污浊问题因为社会意识太强大,就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因为害怕这些声音会颠覆社会,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指责他们,压制他们,这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社会无法取得长久的进步。社会应该找一些方法,减弱“叛逆者的敌对态度,减小其影响。
一个人如果与他的工作、周围环境相契合,那他是愉快的,更不会有被社会“迫害”一说;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在他的观点还没有受到认可的时候,他往往被无知者掌握,所以会被压抑,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无知的人反而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地对那些不知道的事情做出判断。所以一旦他发现一个少不更事的年轻人竟然比自己知道的还要多,还要广,他就会有压迫感,觉得自己面临威胁,因此会怒火中烧,会想尽办法去打压他们。在这一阶段,年轻人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抗争以摆脱精神压抑,当他没有摆脱无知者的独裁统治时,他会感到痛苦失望,精神大受挫折,最后甚至来不及获得幸福。“天才注定会成功”这种观点颇为轻松,但是缺乏足够的事实基础。
“天才经历种种困难最后都获得了成功”关于这样的说法,我们听到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考证,在青年时期夭折、消失的天才又有多少!如此看来,我们不该把年轻人的成长道路规定得过于死板、刻薄。
老人也好,青年也罢,都有不理智的时候,都有权按照自己的人生轨道抉择一些事情,年轻人和老人一样,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如果老一辈一味地告诫年轻人该怎样怎样做,要求他们唯命是从,这是不正确的。
比如,我是一个青年人,热爱舞台表演,但是父母认为演绎事业不光彩,会被人看不起,所以百般阻挠,举出一连串的反面事例,施加各种压力强迫我妥协。他们甚至警告我,如果现在不听他们的话以后一定会后悔,已经有年轻人因为不听父母的劝告,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他们还告诉我,舞台演出并不适合我,因为我没有表演天赋音色不佳。他们说的可能是对的。如果我真的“先天不足”,那么不久我就会从别的演员身上发现这一点,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选择另一种职业。但至少自己尝试了,以后不会后悔。所以父母的意见不该成为我们放弃选择的理由。
如果父母发现,任凭他们怎样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是你始终不动摇那么也许他们会因为你的态度发生改变,他们发生变化的速度甚至比你或他们自己料想的还要快。但是,如果演艺界的专业人士也认为你不具备表演的天赋,那么自己就真的应该好好衡量一下了。因为对于新手来说,内行的意见是很值得听取的。现在有很多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很多人除了专家的意见之外,对其他人的意见都无一例外地关注。我们承认,在维持生计、遵纪守法这样的大事上,我们必须听从公众的意见,但是对一些毫无价值的意见,如果我们全部接受,通通屈从,那么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幸福。例如消费。现在有很多人,他们并不是为自己的兴趣埋单,而是为别人的看法付账。
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自己能有一辆漂亮的汽车,能办得起盛大的宴会,那么别人就会羡慕自己、尊重自己。这就是舆论造成的影响。但是他们很少深入考虑,如果把用来买面子的钱花在公益事业上,比如用这笔钱建造一个图书馆,那么他会受到更多人更大的尊敬。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讽刺舆论,因为那样将会使自己处于更加混乱的局面。只是说对待舆论,我们应该更冷淡一些,更理智一些,这样会更加幸福。我们假定,现在有两种社会形态。形态一,人们不落流俗,对传统观念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谦卑,不盲从;形态二,人们墨守传统,行动整齐划一。显而易见,第一种社会要比第二种社会丰富得多,鲜活得多,发展潜力也大得多。
社会中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每种类型的特征都得以保留,这样的社会才具有生命力,每个人都是新的,而不是古老传统下的复制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尼采哲思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