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1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2024年第1期目录


文章摘要

专题栏目: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

任保平1,王子月2

(1.南京大学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作为核心,代表着传统生产力发生了重大跃迁,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的生产力基础要素、新的生产模式以及新的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共同富裕、绿色发展以及开放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工业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是以新质生产力实现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钞小静,王清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作为生产力演进过程中的一种新型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与“质量牵引”以及二者协同演化的生产力发展新模式,其基本内涵集中体现为应用新技术、重塑新动能、培育新产业。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跃迁方向,符合新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中新技术应用通过技术扩散、结构优化和“创造性破坏”效应,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底座;新要素培育通过比较优势迭代和价值倍增能级提升,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动能;新产业兴起通过技术吸纳、产业链溢出和竞争优势重塑机制,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主体。因此,未来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抓住发展机遇、加速新型数据要素融合渗透转换发展动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发展“动脉”四个维度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时期新征程上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

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郭晗1,2,侯雪花1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南京大学 商学院)


摘要:面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大国竞争加剧的历史性交汇时期,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数字智能时代关联,能够在产业结构高端化、生产流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数字实体融合化以及产业发展低碳化等方面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当前,产业体系现代化面临着产业结构“低端锁定”、生产和流通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充分不平衡以及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环境约束等一系列制约因素。为此,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在于:以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以创新配套基础设施、要素资源流动和创新营销模式推动生产流通智能化;以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和创新协同体系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化;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实体融合化;以绿色产业、绿色技术和绿色发展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低碳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智能化;绿色化

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


王珏,王荣基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对其内涵与意义的深度发掘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件,在挖掘新质生产力长远要求原则下构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从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在南北、四大区域和五大经济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2)新质生产力在省域之间呈现梯度提升和发展不均衡特点;(3)分维度发现,生产资料对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贡献度最高,劳动者维度的贡献最低且存在空间极化现象;(4)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并具有时空收敛性特征。进而提出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发挥新质生产力集聚效应和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政策建议。本文或可加深对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发展格局的认知,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地区差异;时空演进;熵值法

专题栏目:金融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金融强国的目标与

实现路径研究


陆岷峰1,欧阳文杰2

(1.南京工业大学;2.铜陵学院)


摘要: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决策。金融强国既是金融发展在国家层面的目标状态,也是金融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作用过程。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大国,但与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也面临一些风险挑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金融强国,需要在金融发展、金融治理和金融国际化等三个主要层面符合一系列基础性目标要求。基于“现状分析—目标设定—路径选择与实施方案”的系统性分析框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金融强国的战略路径,可以从政策框架制定、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科技应用、金融监管增效、金融开放扩大等六个主要方面展开。此外,既要做好金融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金融从业人员和中小企业主的金融素养,还要培育良好的金融文化和打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创业激情,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金融生态,鼓励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金融强国;金融市场;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开放

数字金融创新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吗?

——基于金融服务效率的机制分析与空间计量

周雷1,2,张鑫2,董珂1

(1.苏州市职业大学 商学院;2.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业态融合创新的产物,对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嵌套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动态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溢出效应和作用机制,得出:数字金融创新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渐进、动态的长期影响。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是数字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作用机制。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地区,数字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溢出效应和中介效应均明显高于非试点地区。因此,要稳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优化数字金融业态空间布局,畅通数字金融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

关键词: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效率;实体经济;空间溢出效应

专题栏目:新型举国体制与科技创新



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与路径分析

——以陕西为例

丁巨涛1,宋振东2,王露洁2

(1.安康学院;2.西安财经大学)


摘要:文章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可行模式和实施路径,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参与攻关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层次和强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陕西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举措、成效与挑战,发现陕西仍需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以及管理制度与流程等关系,以提高陕西科技管理体制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性。最后,从国家与地方协同创新角度,提出陕西一方面需要积极加强与中央政府在科技项目上的合作,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应从推动力量、保障基础和参与模式三个维度建立科技新型举国体制下陕西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科技新型举国体制;管理模式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概念由来、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陈海若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国家创新体系是各创新主体、环节、要素在创新环境中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所形成的系统网络。这一系统的效能决定了国家创新能力水平,更直接影响了一国在国际经济发展领域竞争优势的构建,因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概念由来看,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建立在李斯特“国家体系”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正式提出,其内涵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崭新道路。从历史演进来看,主要分为1949—1977年政府主导型科技创新体系阶段、1978—1997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开始萌芽阶段、1998—2011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探索起步阶段、2012—2020年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阶段、2020年以来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发展阶段等五个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是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步骤、按计划循序渐进完成等诸多显著特征。从实践路径来看,要准确把握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要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三个创新环节间的互动耦合;要充分激发各级组织、机构、企业、人才的创新活力,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环境。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创新驱动发展

专题栏目: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产业链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用机理和实施路径


吕宏军,侯娜娜

(西安财经大学 商学院)


摘要: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数实融合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数字经济能够为产业链现代化注入活力,继而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从产业链现代化的视角探析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路径。基于此,搜集全国31省市2013—2020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通过产业链现代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显著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在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促进效果显著,东部地区促进效果不显著,中部、东北地区抑制效果不显著;(3)中介机制结果显示,产业链现代化是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分中介;(4)进一步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产业链现代化是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完全中介。最后,提出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结构现代化、产业链协同现代化、产业链融合现代化、产业链创新现代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产业链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经济与财政可持续性协同发展研究


铁卫,廖丽春

(西安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得到了有效促进,财政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的耦合协调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数字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的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发现:首先,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可持续性均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次,数字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的耦合协调度低值地区逐渐减少,且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的省份都处在东部沿海地区。最后,通过对驱动因素的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财政可持续性耦合协调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水平、政府干预度、财政自主度,其中财政压力与市场化程度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产生消极影响。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背景下,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税政策激励制度,以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促进数字经济与财政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财政可持续性;空间杜宾模型;耦合协调度

【乡村振兴】



数字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建议


冯伯豪1,王晓红2

(1.谢菲尔德大学;2.西安财经大学)


摘要:数字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新动力,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战略机遇。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数据,构建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两大指标体系,并根据农业现代化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从多个层面探讨数字农业发挥调节作用的途径,提出相关假设。同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变量模型的实证检验,深入探究数字农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农业加速了乡村振兴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了农村电商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促进了城乡共同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数字经济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内生性分析和变换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就影响机制而言,科技创新水平、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生活环境是数字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效应模型的分析,数字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也受到地区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支持等因素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数字农业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效果更好。综上所述,文章的研究结果为数字农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依据,并提出了加快农村数字化进程、推广数字技术、加强数字人才体系培养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农业;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农村现代化

扫码浏览本期电子刊



扫码关注我们,查看更多信息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执行编辑|刘亚楠

网络编辑|刘亚楠

内容审核|任   燕

欢迎关注

《统计与信息论坛》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