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丨解释水平理论(一)

萜妹 萜心话 2023-05-14

前一阵子为了一个项目,萜妹好好了解了解释水平理论。所以今天来和小可爱们分享一二呀(其实是因为最近没看到合适的方法论文,hhh)

Trope, Y., & Liberman, N. (2012). Construal level theory. In P. A. M. Van Lange, E. T. Higgins, & A. W. Kruglanski (Eds.),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118-134). Sage Publications Ltd.

ABSTRACT

我们从结果的价值如何随时间距离变化开始,最终我们希望能朝着心理距离的一般理论迈出一步。心理距离的不同维度——时间、空间、社会和假设性——各有不同。在不否认每个维度的独特性和构成这些维度的更多具体方面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它们都需要通过解释(Construct)未直接体验的心理模型来超越现在。在任何距离维度上,一个物体离我越远,对该物体的心理解释水平就越高(越抽象)。因此,心理距离的扩大或缩小取决于解释水平。与这一假设相一致,在解释水平理论(CLT)框架下进行的研究表明:(1)不同的距离维度在心理上是相关的,(2)任一维度都会影响到更高的心理解释水平,并且受到其影响;(3)在某种程度上,各种距离对预测、评价和选择的影响是可以互换的。

We started with how the value of outcomes  changes over temporal distance and ended up with  what we hope is a step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here are different psychologies for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 temporal, spatial, social, and  hypotheticality. Without denying the uniqueness of  each of these dimensions and more specific aspects  comprising those dimensions, we believe they all  entail transcending the present through constructing mental models of what is not directly experienced. The farther removed an object is from me  on any distance dimension, the higher (more  abstract) the level of mental construal of that  object.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hus expands or contracts depending on level of construal. Consistent  with this proposal,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framework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 suggests  that (1) different distance dimensions are mentally  associated, (2) that distance on any of these dimensions influences and is influenced by higher levels  of mental construal, and (3) that the various distances are, to some extent, interchangeable in their  effects on prediction, evaluation, and choice.

INTRODUCATION

从鸟瞰的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脱颖而出,它比行为和社会科学中的任何其他学科都更试图了解人们如何体验当前的情况。对这一目标的追求受到了Kurt Lewin的现场理论的启发,他强调在“此时此地”中运作的力量所起的关键作用。在Lewin的领导下,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生动地展示了当前情境的力量以及个人如何陷入困境。例如,Asch(1956年)的从众实验、Milgram (1965) 的服从研究和 Zimbardo (1971) 的监狱研究生动地说明了个人如何全神贯注于适应群体压力、正式权威和社会角色要求。人们一直都知道顺从、服从和坚持他们的社会角色。这些和其他经典社会心理学实验的贡献在于展示了个人是如何轻易地在精神上沉浸于眼前的错综复杂的情况,以及他们先前存在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是如何轻易地被排挤出去,不再预测行为。与这种元理论方向一致,实验社会心理学多年来发展出一种在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独一无二的专业知识,即如何使人们在精神上沉浸于眼前的情景

研究当下的心理沉浸本身就很重要,但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提出了替代心理状态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研究和轶事证据表明,也许与任何其他物种不同,人类有时能够超越“此时此地”。他们能够回忆过去,计划未来,站在他人的角度,认知空间偏远的地方,并考虑与现实相反的替代方案。在每种情况下,都跨越了与此时此地的自我的心理距离。物理上不可能同时处于过去、未来或不同地点,因为不可能体验与现实相反的替代方案和其他人状态。

然而,人类已经进化出一种能力,可以将他们的空间、时间和社会视野从现在扩展到到现在之外,包括不存在的事物。例如,Milgram 服从实验的参与者可能会想象,如果他们是学习者,他们会有什么感觉,其他人会如何看待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如果他们在未来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会怎么做,他们在过去或在其他地方是否有同样的行为,如果实验者不在场,他们会怎么做,等等。

很难说在 Milgram 的实验中,有多少参与者真的有这些想法--可能是极少数;毕竟,实验的设置是为了让精神旅行变得困难。那些进行精神旅行的人是否比其他人更有可能不服从实验者的命令?也许吧。我们仍然不知道答案,但这激发了我们对心理旅行如何发生这一更普遍的问题的兴趣;也就是说,是什么心理过程使人们能够在沉浸于此时此地和将自己从其中移除之间来回转换?这是心理距离的解释水平理论(CLT)所要解决的问题。

A TEAM NARRATIVE OF THE THEORY DEVELOPMENT

Temporal construal

我们从一个更具体、似乎更简单的问题开始,即结果的时间距离如何影响对该结果的判断和选择。 这个问题并不新鲜。多年来,不同行为科学学科(包括心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学者研究了人们如何为近期和遥远的未来做出选择,以及他们如何评价自己的过去。这项研究对广泛的现象产生了丰富的发现,包括 time discounting(时间贴现), delay of gratification(延迟满足), shifts in level of aspiration, future planning, future optimism, overconfident prediction, regret, hindsight bias, and biase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萜妹OS:感觉后续都是专业术语,怕翻错误导大家,就不一一翻译了】

我们对两组现象特别感兴趣:计划谬误和时间贴现。计划谬误是指在为未来制定计划时过度承诺的倾向,学者们并不陌生。这个现象是由当时一直在研究它的 Mike Ross 引起我们的注意的,他是我们思考时间解释的重要灵感来源。Mike Ross、Tom Gilovich 和他们的同事报告了一些巧妙的实验证明,人们从事的活动超出了他们可能完成的范围,而他们在接近约定时限时他们才会后悔。这些发现与我们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同事们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另一组现象,时间折扣,是指人们倾向于更重视即时结果而不是延迟结果。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它已经在神经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中进行了研究。事实上,我们无法(现在也无法)想到有什么单一的行为现象像时间折现这样在如此广泛的学科中被研究过。Walter Mischel 多年来对儿童延迟满足的计划性调查以及这项研究对自我调节性质的许多见解,使我们特别着迷和受到启发。时间贴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决定贴现率的因素上。例如,情感依赖的时间贴现表明,情感结果比认知结果经历了更陡峭的时间贴现。冲突理论假设负面结果比正面结果经历更陡峭的时间贴现。行为经济学家表明,贴现率取决于结果价值的大小,因此小奖励的贴现速度比大奖励快

这些研究领域中的每一个都采用了成熟的方法论,并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描述性和规范性影响。但似乎缺少一个总体框架,该框架可以整合该领域中多样化且有时相互矛盾的发现,以及为解释这些发现而提供的特定假设。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基于人们依靠图解的心智模型来判断他们的过去和未来的想法。我们认为一个综合框架必须考虑到一个对象的时间距离如何改变人们对该物体的心理表述方式。时间距离的影响将出现在对未来对象的心理表征的积极的在线解释中;因此称为“时间解释”。此外,这些影响将涉及人们表征物体方式的一个基本方面,但仍然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它会反复导致人们在接近物体时改变他们的想法,而不会洞察到他们时间上不一致的根源。

但是,随着时间接近而变化的心理解释的“基本方面”是什么?从功能的角度,我们询问了心理解释会是什么样子,以使人们能够超越现在并预测、评估和对未来采取行动。我们的答案发展了解释水平理论,它建立在过去许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包括记忆、概念形成、分类、因果推理、人的感知和目标层次结构。我们区分了高级解释和低级解释。我们提出,高级解释是示意性的、去上下文的表述,可以从可用信息中提取要点,强调事件的一些上级核心特征相比之下,低级解释是相对非结构化的、上下文化的表述,包括事件的从属和附带特征。例如,考虑两个孩子在后院玩接球。对这项活动的低级解释可能包括孩子的年龄、球的颜色和外面的温度等细节。相比之下,对这项活动的高级解释可能只是“玩得开心”。高级解释“玩得开心”无视事件的独特特征,并隐含地决定哪些特征是事件的中心,哪些是次要的。转向高级解释涉及省略那些被认为在抽象解释中不太重要的特征

根据我们的功能方法,我们将高级解释是为了表示远处的事件而进化的,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加,人们需要保留所指事件的基本不变属性。高级解释能够实现这一功能,因为它们在外观的瞬间变化和时间变化中保留了刺激的基本属性。高级解释的功能有点像感知恒常性,将刺激抽象为它们的不变属性。相比之下,低级解释保留了刺激的微小细节,强调其独特性而不是与其他刺激的相似性

基于这个推理,如下文更详细描述的,我们启动了一个关于时间解释的研究计划。我们的第一组研究解决了前面提到的两种现象:计划谬误和时间折扣。我们从一项简单的研究开始,要求学生指出他们在下周几个月后的一周参加几项常规学术活动(例如,“上课”)和非学术活动(“运动和锻炼”)的小时数。这项研究的两个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下周计划的每周总小时数比几个月后一周计划的总小时数要少得多。另一个是为不同活动计划的小时数与近期的一周呈负相关,但与遥远的未来一周不相关。学生们在为遥远的未来制定计划时,仿佛他们的时间资源没有限制,仿佛从事一项活动不会以牺牲另一项活动为代价。

我们将这一现象和相关的计划谬误现象理解为是由于人们倾向于根据其高级、上级而非低级、从属特征来解释远距离行动可取性关注点涉及行动的最终状态(即行动的“为什么”方面)是行动的上级方面,而可行性关注点涉及用于达到最终状态的手段(即行动的“如何”方面)活动、其制定的具体方面及其背景限制)是活动的从属方面。因此,解释水平理论预测,随着心理距离的增加,可取性问题应该比可行性问题更重要。从时间上遥远的角度来看,活动是以其可取性方面来表示的,但当人们在时间上越来越接近实际的实施时,可行性方面就变得更加突出。从我们小小的每周计划研究中发现的过度承诺的解释似乎很简单:时间上的限制和不同活动之间的冲突是可行性方面的,因此在遥远的未来计划中被省略了。为每项活动计划的时间是基于其固有的吸引力,而不考虑已经分配给其他活动的时间。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时间折扣,这是我们在时间解释研究早期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推断不同的解释可能需要不同的评估。例如,"在实验室里做实验 "的低级解释可能比 "进行心理学研究 "的高级解释更能促进对一项活动的积极评价。因为解释水平理论假设人们对遥远的未来事件比对近期事件使用更高层次的解释,它预测与低级解释相关的价值在评估近期事件时会更加突出,而与高级解释相关的价值将是在评估遥远的未来事件时更为突出。时间贴现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学、决策科学和经济学中的一般原则,它应该只适用于与低级解释相关的价值。对于与高级解释相关的价值,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即时间增加。

因此,解释水平理论预测,当与低级解释相关的价值比与高级解释相关的价值更积极时,时间延迟会降低选项的吸引力。相反,当与低级解释相关的价值不如与高级解释相关的价值时,时间延迟会增加选项的吸引力。与这一预测一致,我们发现,选项的核心、上级方面的价值对遥远未来的选择影响更大,而选项的次要、从属方面的价值对近期的选择影响更大。例如,一个选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个人的最高目标在选择一个遥远的未来选项时更有影响力,而偶然的、与目标无关的考虑在选择一个近期的选项时更有影响力。

Psychological distance

在进行这项研究时,我们怀疑我们的概念化可能过于狭窄。如果像我们假设的那样,高级解释服务于超越现在的自我并提供未来的时间旅行,那么它们难道不能在其他方面也有助于超越自我吗?这些解释可能使人能够回顾,想象自己在偏远的地方,采取其他人的观点,并考虑与现实相反的替代方案。在每一种情况下,一个人都会跨越与自身的心理距离,无论是时间距离(前瞻性和回顾性)、空间距离、社会距离还是假设性。高级解释不仅可以拓展人的时间视野,还可以拓展人的空间视野、社会视野和可能性领域。相应地,低级解释可能使人沉浸在自己对此时此地的直接体验中

因此,在解释水平之间切换可可能提供了在各种心理距离的近端和远端之间来回的心理旅行。时间旅行非常有趣,多年来一直吸引着社会、认知和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然而,这可能只是心理旅行的一个例子。作为社会心理学家,我们对社会距离可能被认为是心理距离的维度之一的想法特别感兴趣。区分自己和他人、我的和你的,并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似乎是跨越心理距离的基础。我们认为,拥有这种能力并将其扩展到不同的其他人、陌生人和外群体,可能在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对社会认知和自我调节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家,我们也被这样的想法所吸引:构成我们所谓的假设性的许多区别都可以被认为是心理距离的方面。这些区别包括真实与想象,事实与反事实,真与假,可能与不可能,以及预期与意外。例如,也许人们将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直觉地认为是心理上的距离,看作是要等待很久或很远才能遇到的事件,也许人们使用高级解释将这些事件纳入他们的判断和选择中。

总的来说,我们采用的功能方法表明,解释水平和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跨越心理距离的能力赋予了明显的进化优势,心理解释水平可能已经进化,并且可能继续进化,以便能够穿越越来越大的心理距离。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在整个人类进化过程中,解释水平和心理视野的扩展或许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及为什么它们似乎与个人发展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在将解释水平理论与这些问题联系起来时,我们是在响应 Lewin (1951) 提出的关于发展一个统一的、普遍的心理距离理论的呼吁


这篇推送就先告一段落了。虽然文章的进展可能只到了四分之一,但是现在已经5000字了!所以,剩下的我们以后再见吧(或许是在下周,也可能是在下个月,hhh)

往期推送:

R丨数据分析-基础版
范文丨顶刊引言精读(八)
看,我造了一艘“船”(内含福利)
经验丨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