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年沧海桑田!原来乐清人以前是这样喝水的……

看乐清 2020-08-28


全文字数:1832

阅读时间:约6.1分钟


FM99.5 乐清电台

“辉 煌 四 十 年”大型新闻行动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的美好岁月。FM99.5乐清电台推出大型新闻行动,从一张张怀旧的老照片聊起,带你回望辉煌成就的四十年。


乐清供水的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来,乐清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激增,自来水供需矛盾日益突显,人民群众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解决供需矛盾,方便群众用水,乐清供水集团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紧跟改革开放步伐,加大供水管网建设力度,加强水质保障,确保群众用水安全、便利。


在乐清市图书馆的老照片档案馆里,有一张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照片,淡溪镇峃车村的几户人家合资打了一口拗井,照片中一位妇女正在拗水。


据原乐清市供水集团生产科科长施福安回忆,这种用水的方式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先进了。


这张老照片其实还不是最早的,当时自来水没有普及的情况下,自挖井这种还算是现代的。其实60年代喝水还是很随便的,以前还是从河里挑水喝的。那个时候人们的喝水概念没有像现在这么讲究,看看水还挺清的,把它挑过来,倒在水缸里,很清的话可以直接喝,如果有点脏的话就街上买点明矾,放进水缸里,脏的东西沉淀下去,清的水舀过来,煮饭烧水。


1966年,在乐清县卫生局的牵头下,乐成自来水厂开始投产。当时的水厂规模小,日供水量仅500吨,工艺也比较简单,从水源地西山水库引来的水通过过滤、加漂白粉消毒后就直接出厂。在这之前,群众更多的是从河里挑水喝,水厂建成后,也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喝到自来水。


原乐清市供水集团生产科科长施福安:人口密集的地方,搞供水点。一个公用龙头,早上几点钟到晚上几点钟,集中供水。那个时候龙头都是用锁锁住的,我们平常打不开的。那个时候发一张卡,一张卡一担水,是这样的。我们乐成镇有居民供水点24个,那个时候自来水还不是到户的,还是要拿水桶担到供水点,再担到家里,还是倒在水缸里。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乐成、虹桥、柳市等集镇的自来水厂不断扩大规模。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乐清的供水系统初见规模,日供水量3.5万吨,实现了全县自来水集中供水。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市场经济迸发的活力点燃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激情,乐清自来水的供需矛盾日益显现,一直困扰、制约着乐清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民生改善。


原乐清市供水集团生产科科长施福安: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用水需求量可以用剧增这两个字来形容,自来水供应已经跟不上需求。那个时候我们时代发展了,人们的观念都改变了,河水也不同程度受到污染了,不能喝了,人民的卫生意识也提高了。

▲2012年前,每年夏季群众都会遭遇喝水难

随着全市水厂规模化工程的推进,乐清全市日供水量逐步增加到了25万吨。但是,乐清一直属于缺水型城市,过去每年夏季都会发生严重水荒。黄华、岐头、七里港、磐石等偏远地区常年缺水,全市工业企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用水。水资源短缺,成了严重影响民生改善、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2005年6月,经市政府授牌成立,乐清市供水集团由市自来水公司和农村供水公司合并组建。集团成立后,为缓解夏季用水难题,乐清市政府决定从楠溪江引水。


乐清市供水集团副总经理陈秋蝉:2012年,乐清市供水集团以楠溪江引供水工程通水为契机,通过科学统筹、合理调配全市水资源,将全市供水能力从25万吨增加到45万吨,年供水量由6800万吨增长到1亿多吨,确保了全市各片区供水需求。乐清从此摆脱了缺水的历史局面,彻底告别了水荒。



自此,乐清已经完成了从“没水喝”到“有水喝”的蜕变,彻底告别了水荒。与此同时,乐清供水也在同步提升服务质量和加强作风建设。陈秋蝉坦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群众对供水企业的印象就是“水老虎”。


乐清市供水集团副总经理陈秋蝉:集团成立以后,我们正视自身短板,痛下决心,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从教育、机制、考核、监管、培训各个方面加强作风建设,树营造风清气正的供水企业形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乐清供水从骨子里焕然一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为这个伟大时代喝彩点赞!!



      ○ 乐清人注意!再有人给你打这种电话,请举报!

      ○ 千万别坐错了!乐清这条公交线路调整,两班车同时运营!

      ○ 品文旦、游海岛、逛湿地、享海鲜!周末就出发,邂逅山海之间的慢时光~



审核:江晓婵

校对:黄侨丹

编辑:蔡驰凯

记者:徐文青

图片来源:乐清市图书馆、乐清供水集团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