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熊猫日|大熊猫在唐家河
本文选自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科普图书
《世界本来的样子:唐家河鸟兽物语》
一个小小的黑白团子亦步亦趋地跟着妈妈走进摩天岭的高山竹林。苏打/绘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动物,是最受关注的野生动物之一。我国至今保留有2000年前在如今的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多个省(市)大熊猫活动的痕迹与记载。目前,大熊猫仅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部分山区,主要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6个山系中。其中秦岭山系的大熊猫与其它山系的大熊猫隔离时间较久,在外形和行为上已经有所区别,从外观上来看,秦岭大熊猫鼻吻较短,头部更圆。大熊猫自然分布的环境海拔较高,喜欢栖息在有一定乔木盖度的竹林中,为喜湿凉的中高山动物。
全国四分之三的野生大熊猫都分布在四川,唐家河摩天岭则是岷山北部大熊猫栖息地的重点区域,青川箭竹等高山竹类是唐家河大熊猫的植物性食物之一。马文虎/摄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保留着跟食肉祖先一样相对较短的肠道系统,没有食草动物那种很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所以对竹子的消化程度很低。为了应对低营养价值的食物来源,大熊猫采取了大量取食、迅速排便的策略来获得足够的能量,平均日进食量可以达到20千克以上。此外,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大熊猫活动强度很低,平均日活动距离只有400米~500米,占据的家域面积也非常小,每只大熊猫只占据4平方公里~7平方公里甚至更小的家域面积。
最新的研究显示,大熊猫主要靠消化竹子中的蛋白质供能,这与食草动物不同,所以大熊猫吃的是“草中之肉”。为了应对低质量的食物,大熊猫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自己的代谢水平从而降低能量消耗。科学家还发现大熊猫会利用某几种纤毛虫来帮助分解竹子中的纤维素。
不同地区的大熊猫在生境选择上有一定的弹性,但有规律可循。大熊猫粗笨的体型不适合在陡坡生活,倾向于选择坡度较缓的山地,很少会栖息在坡度超过40度的山地中。此外大熊猫也倾向于选择倒木或树桩较少、老笋密度较大的生境。研究显示,在竹子资源相同的情况下,大熊猫更喜欢选择未经砍伐或者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始森林。
与黑熊一样,大熊猫高度独居,只有在发情季节才短暂相聚以比武招亲的方式开展求偶竞争。大熊猫也有明显的垂直迁徙现象,夏季会前往高山采食鲜嫩的竹子和躲避蚊虫。偶有下山的熊猫会误入农舍,有过捕食农户养殖的山羊的案例。在野外,熊猫对动物的尸骨比较感兴趣,会啃咬并食用。
亚成体大熊猫爬到树上晒太阳睡懒觉,这样的高处也是庇护所,减少了天敌对未成年大熊猫的威胁。胡杰/摄
在唐家河,大熊猫分布最多的区域在白熊坪、水池坪、摩天岭一带,但是一般都远离道路,平时能够观测到熊猫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最近几年的每年春夏之交都有幸运的游客能亲眼目睹它们得见野生大熊猫的真容。
唐家河的历史可以追踪到西汉(公元前201年),境内为刚氐道所辖,三国时(公元229年)阴平道。1956年10月,建立青川县唐家河森林经营所。1965年,成立绵阳地区青川伐木厂,唐家河在此期间,多次发现大熊猫、扭角羚(羚牛)、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也发生过猎杀珍稀野生动物事件,这片森林栖息地面临着巨大威胁。
20世纪70年代,四川省林业厅(现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宫同阳、胡诗秀、胡锦矗等20余人组成珍稀动物调查队,赴唐家河林区开展珍稀动物调查工作,胡锦矗教授主持撰写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建议:“及早批建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由此促成1978年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后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先后开展地质、地貌、气候、动植物资源调查,在白熊坪建立了大熊猫生态观察站,对唐家河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唐家河保护区位于大熊猫分布地的走廊带,区内的大熊猫种群北与甘肃文县大熊猫群体相连,西南面与平武县大熊猫群体相通,是岷山A种群中最关键保护区种群之一。2019年1月1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广元分局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挂牌,唐家河正式从保护区向国家公园角色转变,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唐家河有大熊猫86只,且有分布密度较高、数量相对集中、青幼个体比例大等特点,有明显的种群发展优势。1983年,岷山地区箭竹相继大片开花枯死,直接威胁大熊猫的生存。那时的一首《熊猫咪咪》唱出了大熊猫与人类亲密无间的深厚友谊。1983年9月,青川县人民政府成立“抢救大熊猫领导小组”,组建了大熊猫救灾巡逻小分队,以“大宣传、勤巡逻、查灾情、清猎具、抓防火、防人祸、保箭竹、熊猫乐”为宗旨,开展以唐家河为重点的大熊猫救灾活动,建立大熊猫半野养饲养场(1986年),救助过大熊猫、川金丝猴、亚洲黑熊、藏酋猴等动物。
1986年的全国第2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唐家河保护区有大熊猫47只,主要分布在洪石河、加字号、小湾河的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1999年,全国第3次大熊猫调查发现唐家河有大熊猫38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250公顷箭竹林损毁,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2011年~2014年的全国第4次大熊猫调查发现唐家河有大熊猫39只。
大熊猫佳佳——不仅是友好大使,更是英雄母亲
20世纪80年代,大熊猫主食竹类大面积开花枯死,野生大熊猫食物来源缺乏导致大熊猫饿死情况时有发生,四川省林业厅(现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出台相关救护措施,组织专家上山巡护急救病饿大熊猫个体,将野生大熊猫圈养保护。1980年8月下旬,在唐家河四角湾区域的倒梯子柏林沟一带,侯兴国等人发现一只成年大熊猫带着一只年约两岁的幼崽在箭竹林内取食玩耍,数人合围将这只熊猫幼崽“请进笼中”,取名为“佳佳”。
1981年,佳佳被送往卧龙,1999年与雄性大熊猫“安安”作为友好大使赠予香港,为香港同胞带去欢乐。2017年10月16日,39岁的“佳佳”在香港离世,离世前刷新了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迄今为止最长寿的圈养大熊猫”和“最长寿的在世圈养大熊猫”。被誉为大熊猫“英雄母亲”的“佳佳”在1992年~1996年四年间连产5胎6仔,育幼成活4仔。
伞护种,即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从而对该物种的保护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大熊猫就是一个典型的“伞护种”。根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全国有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分布的自然保护地有67处,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大中型兽类有36种,遇见率较高的是扭角羚、中华斑羚、野猪。
大熊猫不仅伞护了同域分布的野生动物,也对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家河初步促成了“区内游,区外住”的发展模式,带动了青溪镇住宿、餐饮、农副产品销售、农家乐的发展。也促成了青川县落衣沟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保护区允许合作社成员及社区贫困户在区内养殖中华蜜蜂,使合作社和贫困户受益。同时通过聘请生态护林员、生态环卫工人的方式,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态保护增加收入,大熊猫成为社区发展的有力助手。
夏天是收获蜂蜜的季节,合作社的蜂农们在保护地内的中华蜜蜂生态养殖场内乐此不疲地忙碌着。陈广磊/摄
从曾经的伐木场到如今硕果累累的自然保护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自成立四十余年来,在几代保护人兢兢业业的努力下,一步步荣誉等身,同时成为众多观鸟人、观兽人的朝圣地,尤其是森林兽类的遇见率极高。遥看漫步山野的羚牛,偶遇憨萌可爱的毛冠鹿,邂逅胆小机警的小麂,即使国宝大熊猫也不难被观察到,因此民间有人把唐家河称作“中国的黄石公园”。《世界本来的样子:唐家河鸟兽物语》一书共挑选了唐家河分布的53个常见和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物种进行科普展示,包括22种兽类、31种鸟类,以物候逻辑物种排序,通过通俗简洁的中英双语科普文字、趣味手绘、精美在地摄影作品展现出这些野生动物在唐家河的生态现状,希冀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熊猫文化留下一个新的足迹。
-END-
▼ Swild自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