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棘
Sha ji
HIPPOPHAE FRUCTUS
【来源】本品系蒙古族、藏族习用药材。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大尔卜(《月王药珍》)、醋柳果、醋刺柳、酸刺、黑刺、醋柳。【采收加工】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或冻硬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或蒸后干燥。【功能与主治】 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散瘀。用于脾虚食少,食积腹痛,咳嗽痰多,胸痹心痛,瘀血经闭,跌扑瘀肿。【生境分布】生于海拔800-3600m的阳坡、沙漠地区河谷阶地、平坦沙地和砾石质山坡。分布于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宁夏、青海等省区。
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L.
【药材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有的数个粘连,单个直径5~8mm。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皱缩,顶端有残存花柱,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斜卵形,长约4mm,宽约2mm;表面褐色,有光泽,中间有一纵沟;种皮较硬,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酸、涩。
沙棘药材
【附注】沙棘属于一味少数民族用药,平常临床很少用到这个品种。药店也很少有配备该品种。算得上一个冷背品种了。而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沙棘果汁和各种饮料了。沙棘在1977版《中国药典》被首次收载。其拉丁文Hippophae rhamnoides L.至2020版从未变动过。虽然药典是一动不动,但植物志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棘自1753年林奈定名后,直到现在各国都未发现保存有他定名的模式标本,对确定正确的种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过去分类学者简单地把各地区的标本,均定名为一个种,并认为沙棘属只有这一种沙棘(鼠李沙棘)H. rhamnoides Linn.,所以在最早所有记载中国植物的书籍及对中国沙棘的研究都用这个拉丁名字。后1971年芬兰 A. Rousi 比较研究后才把原来的中国产的"沙棘H. rhamnoides Linn."作一个亚种更改为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Rousi。并在1983年被出版的《中国植物志》所更新记述。所以药典里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指的就是现在植物沙棘变型中国沙棘。导致沙棘属植物拉丁文频繁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沙棘属植物是一类为高度可变的类群, 其分类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自1753年,林奈(Linnaeus) 发现并命名建立了沙棘属。1908年, Servettaz认为沙棘属有1个种3个亚种;1971年, A. Rousi重新修订了这3个亚种, 并添加了7个新的亚种;1978年刘尚武和何廷农在对青藏高原植物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又发现了新种肋果沙棘。1992年发现了梭果沙棘、理塘沙棘、密毛肋果沙棘。1998年廉永善等把沙棘属分为6个种, 12个亚种;2000年科考又发现了卧龙沙棘。直至2002年, Swenson等根据沙棘的分子生物学及形态学研究把世界上沙棘属植物划分为7个种, 11个亚种。其中中国分布7个种, 7个亚种, 因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沙棘属植物的类群分化中心, 原始类群中心和起源中心。
入药的中国沙棘亚种H.rhamnoides Subsp.sinensis Rousi在国内分布最广, 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各省 (区) , 是市场流通的药品, 食品等沙棘产品的原材料。中亚沙棘亚种ssp.turkestanica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云南沙棘亚种ssp.yunnanensis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等地区,开发研究较少;蒙古沙棘亚种ssp.mongolica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俄罗斯主要以这种沙棘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了大果沙棘良种。柳叶沙棘H.salicifolia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开发研究较少。江孜沙棘H.gyantsensis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开发研究较少;棱果沙棘H.goniocarpa为1992年发现的一个新种,有2个亚种,分别出现在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以及云南沙棘和密毛肋果沙棘相混生的地段;西藏沙棘H.tibetana和肋果沙棘H.neurocarpa,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药典中沙棘的来源我们已经清楚是来源于植物中国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Rousi。那么药材市场实际情况是什么。我们在药材市场看到的情况来看,市场主流的以中亚沙棘居多,真正的药典里中国沙棘踪迹难寻。具体原因暂时不清楚。那就介绍下关于正品沙棘鉴别,首先关于沙棘鉴别,本文是受到孙广才老师文章——沙棘鉴别(超链接可以点击)启发,也是第一次学习到关于沙棘鉴别。在此表示感谢孙老师。
两者区别:1、正品沙棘 :果实呈球型或扁球形,果肉略薄,油润质软。果梗略短约1-2.5mm。种子斜卵型(似炉贝)。2、中亚沙棘:果实近椭圆形或近卵型。果肉稍厚略脆,果梗稍长3-4mm。种子多呈梭型。另外有朋友经常提到说按《中国药典》要求,直径需要5-8mm。正品也是很难达到要求。在这里查看了下植物志描述鲜果直径4-6毫米。晒干缩水后药典却要求5-8mm。这点不明白药典的规定,还是药典制定标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