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朗读+微课视频+知识点+课堂导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初中微课资源,每天获取精品课程!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精讲视频

微课视频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

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

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 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  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 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本题可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4.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7.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


8.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9.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六、课文主题

《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课后思考探究


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二、1.作者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举例子,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作比较,如:“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仪器的复杂性、灵敏性。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真实、形象地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第1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2段文字中“根据”“长期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五、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

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

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

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边塞却大雪纷飞。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

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育簌簌()衰草连天(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意思,文中“风雪载途”的

“载”意思应为()     

    A.装载 B.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    C.充满(道路)  D.又;且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状况的管理力

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A.举例子  作引用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B.作引用  打比方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C.举例子  作引用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D.作引用  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

“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尽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拓展探究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

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

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文章中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第③段中划线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植物语言”的特点。

4.“植物活性翻译机”的发明,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也还有许多的发明创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请你联系现实举例说明,注意语言的科学、严密和准确。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可靠的事实,说明植物是有语言的,事例精确,令人信服。

2.“往往”是常常、一般的意思。用在这里准确地说明了植物发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植物语言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植物也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同植物能发出不同的“语言”。

4.示例:手机移动支付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很多场景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出行想要骑行共享单车时,你通过手机打开相应的

APP,再点开它的“扫一扫”功能,然后对准单车上的二维码扫描,

“嘀”的一声,单车锁就打开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