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8.4节《焦耳定律》微课视频+知识点+学案导学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知识点讲解









学案导学





一、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热效应,会用焦耳定律

2.科学探究:利用实验探究Q跟IRt的关系。

3.科学思维:转换法(比热容—加热时间反应吸热)和控制变量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辩证看待电热的利用与危害。

课标要求:

(1)能通过生活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2)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焦耳定律,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

(3)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和防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片段设计

片段一:课堂引入

引入1:电阻丝引起燃烧引入(如图所示,电热丝外包裹一定的易燃物,注意用火安全),滑动变阻器滑动引起燃烧。目的:为电流跟电热关系做铺垫

 

引入2:利用教室里的投影仪引入。为什么有散热孔,散热孔的目的。(目的: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引入3:小朋友玩手机游戏,被父母迅速发现的原因?原因是手机中电流的热效应,引起学生的共鸣。(目的:贴近学生亲身感受,有说服力。同时为后面电热防止和利用做铺垫,说明事物的两面性,手机也是如此,用好了可以帮助我们,用不了会玩物丧志,浪费很多时间。)

笔者:课堂中使用引入1。

 

片段二:电流的热效应

学生体会电流的热效应,非常熟悉的生活物品是家里的电热器,如电饭煲,电热水器等;如何体会不是电热器的用电器也会发热。如电动机?电脑可以?

    非电热器的热效应,可以用电脑来体会,让学生默默自己上课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散热孔附近就能感受,因为电脑功能不是用于发热了,开机有电流流过,有热量产生,说明非电热器的电流热效应问题。

 

片段QIRt的关系猜想。

1.学生活动:设计QI或者R的关系,实验设计。在课堂时间比较紧凑的情况下,可以分组完成QIR关系的设计。目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实验设计能力

疑惑:为什么不研究Q与U的关系?我们猜想是焦耳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现Q与U的关系,或者方式就没有测量电压的工具,只有测量电流的工具。(期待同行专家们留言回答?

2.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如何比较电热的多少?(培养科学思维,物理转换法思想—通过温度计变化或者U型管液面高度差)

教师可以介绍如图所示,教材在比较电热多少时不同方式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学习。

    


课堂引申:比较电热想到的方法主要就是比较温度的变化,学生能想到利用温度计比较,教材采用加热空气,观察U型管两端的高度差,主要是因为气体的热胀冷缩比液体更明显。

 

如上图所示,教材中应用如图装置比较QI的关系,笔者观点认为是为了更好保证R、t相同,还有也保证两个容器中的空气是同一初温开始。


片段四:焦耳定律

1.介绍焦耳定律发现过程,以及介绍焦耳的成就。

(1)约40年发现焦耳定律以及其他物理知识,说明焦耳严谨治学的态度,以及一个实验结果的确认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也说明科学家执着坚持的精神。

2)了解焦耳对功能关系的贡献。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要发热,发热多少计算。

适用条件---焦耳定律是实验定律,适用于一切电路。(见附注---焦耳定律发现物理学史,焦耳实验中利用了电动机电路也得出了QI2的关系

3.W与Q的区别。

纯电阻电路W=Q,即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W=Q=UIt=I2Rt

非纯电阻电路:电能不全部转化为热能。

片段电热的防止和利用

1.教学中体现物理中的哲学思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目的: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同时培养科学态度中辩证思维)

2.师生共同列举出生活中电热的防止和利用。

在电热防止讲解时,提醒学生安全使用电热器取暖。(进行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渗透)

3.学生活动:利用溶胶器粘连纪念品(如可以粘连与焦耳定律的公式),或者电烙铁画画,在塑料泡沫上,或者用电热切割器泡沫。(目的:使用生活中的工具,锻炼技能,同时体会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