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学案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
知识点讲解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
一、作者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在屁股上踢一脚》《创意大惊奇》等。
二、故事背景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善于活用所学知识。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关,不相信自己能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力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些情况而写的。
三、理解词义
1.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2.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
3.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5.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7.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③):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分析问题,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总结全文,只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探求,就一定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五、问题解疑
1. 本文标题是论点吗?
不是,文章标题用肯定的语气,直接点明文章论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里面暗含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2. 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特点:本文开头通过图形提出问题,这种开头非常新颖,而且四个答案全部正确,这种问题更新颖。
作用:这个问题既像是几何题,又好像是智力测验题,生动有趣,引人思考,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引出了本文要议论的话题。
3.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 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 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7.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六、课文主题
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希望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使自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同步学案
19* 谈创造性思维
课题 | 谈创造性思维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课时分配 |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 ||||
教 学 目 标 | 1.引导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重点) 2.指导学生学习议论文运用事实论证和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难点) 3.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懂得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 |
新课导入 | 古诗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给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说明了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通往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
新课展开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特点: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引出论点,十分巧妙自然。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出本文中的两个过渡段。 过渡段一,第④段:“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过渡段二,第⑨段:“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的结构划分为: 第一部分(①~③):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了“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第二部分(④~⑫):分析问题,运用举例子、讲道理等方法论证了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第三部分(⑬):得出结论,总结全文,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并号召我们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品味亮点词语】 第⑪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了本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在全部时候”,所以“大多数”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感悟精彩句子】 1.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有类似的句子吗?找出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设问。文中的设问句还有: (1)第④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2)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设问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上面设问句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第④段和第⑨段中的设问句还有承接、过渡的作用。 2.第⑦、⑧段属于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时,列举了谷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这两个事例不但典型,而且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作者的主张。 3.如何理解“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句话?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充分地相信自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作者以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为依据,说明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自己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并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运用知识,探求新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做到这些,每个人都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你对哪一个观点最感兴趣?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吗? 生甲: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生活中,有许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张海迪、史铁生都是瘫痪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都成为了著名作家。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 生乙:我认为“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这个观点很正确。它极客观地阐述了拥有创造力的必备条件。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达尔文从小关心小动物,对生物世界始终充满好奇,后来又远洋考察,不断积累知识,最后成为进化论的创始人。还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是凭借对水稻的好奇心和不断实践积累成功地改良水稻品种的。 生丙:我觉得“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是能否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不少知识丰富的人,他们也懂得如何运用知识,但是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因为非凡的灵感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但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就能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比如鲁班发明锯子、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闪现的灵感中得到启示的。 |
写作方法运用 |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作者从具体的例子入手阐述道理,先具体论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即明确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再进一步论述其实所有的人都具备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这样层层递进,把道理说得透彻明白。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有理有据。 2.语言准确、严密。 例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因为数学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思维方式可以多样,但是答案只有一个,这样用词是非常准确、严密的。 3.层层设问,过渡自然。 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常用句式,在议论文中常常使用。本文的设问句,根据具体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如课文第④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然后作者对此做了回答。再如第⑨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接着进行了分析回答。这些设问句的作用主要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思考,突出文中某些内容,使文章在内容和结构上富于变化,跌宕起伏。另外用在文中的设问句,还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衔接紧密,结构清晰。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来论证“有志者事竟成”的观点。(150字左右) 志,是成功的先行官。周恩来总理年少时,其校长问同学:“为何而读书?”大家各抒己见,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以此话为志,和许多志士仁人一起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腾飞。有了志,他才能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最终迎来革命的胜利! |
教学反思 | 《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文章的主旨非常贴合学生实际,好的教学一定会给学生带去积极的影响。议论文的文字具有简洁、严密的特征,内容不及记叙文、小说等对学生的吸引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很重要。在讲解论证方法时,讲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口头表达,重点练习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不难,但要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和重视好奇心、创造力却不容易。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将文本内容切实提升至影响学生思想的高度,我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提高。 |
方法指导:
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
[技巧点拨]
1.判断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回答论证方法的作用: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
3.答题模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增强、突出)……(好处),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素材积累:
有一次,一些群众围住了从德国柏林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住宅,希望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温暖的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唔,这就是相对论!”
部编版七八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微课人教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沪科版七八九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微课人教版七八九年级英语下册同步微课部编版7-9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微课部编版初中七八九年级历史下册微课人教版初中八九年级理化下册微课北师大版八九年级物理下册微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