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授权个人信息点不上菜?扫码点餐暗藏玄机 “可选”变“必选”? 上海出手整治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近日,一对八十多岁的夫妻在就餐时因无法扫码点餐而饿着离开的新闻,在社交平台冲上了热搜。



事件发生在上海市区一家知名连锁餐厅,服务员声称点餐必须先扫码,由于老夫妻携带的手机并非智能手机而无法扫码,最终只能饿着肚子离开。老夫妻的遭遇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同情和热议,不少人认为,扫码点餐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方便,但是如果扫码变成了强制行为,就会损害消费者多项权益。


目前,涉事餐厅已就此事公开致歉,称已在紧急制作纸质菜单、门店服务员可提供人工点餐,全国所有门店都将整改落实到位。记者实地暗访看到,部分门店确实已提供了简版纸质菜单,除了部分推荐菜以外,餐品的种类、数量和标价都不全,而完整版的纸质菜单还在赶制当中。




点餐先扫码?

不授权就无法正常点餐?


这对老夫妻的遭遇并不少见。看看新闻记者Knews调查发现,餐厅不提供纸质菜单和人工点餐服务,强制消费者必须先扫码才能点餐,这种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记者前往上海新天地一家港式餐厅细记港九暗访发现,该餐厅并无纸质菜单,扫码才能点菜。



但扫码后,若要点餐,需完成关注微信号、进入小程序授权个人信息采集等一系列步骤才能点菜,甚至还能整合账号信息交易信息等来分析消费偏好,推送商业广告。如果消费者不同意授权则无法正常点餐。



当记者又来到一家面馆,该店服务员表示前台的菜单不全,点单还是要扫码。



一家烧烤店同样也没有纸质菜单,在门口就贴出了大大的二维码扫码提示。



记者还在一家泰式餐厅门口发现,门口的菜单虽然很精美,但服务员依然告知,扫码才能点单。

 


而执法人员在上海衡山路一家星巴克咖啡店现场调查发现,此前取证的扫码点单过程存在频繁诱导和索取个人信息问题。执法人员提供的证据显示,在点击拒绝提供手机号后,小程序依然两次向消费者索取手机号



执法人员表示,这一行为属于诱导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违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将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并要求整改。



执法人员表示,最小必要原则,对于这些非必要信息,不要索取。这些非必要信息的搜集、存储等一旦出了问题,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需要做好个人信息的合规管理。




上海市网信办、市场监管局近期也对一批店家的违法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进行了查处。执法人员还表示,后续将持续针对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泄露行为,展开联合查处行动,也欢迎广大消费者积极提供线索。


根据前期网民举报线索,专项执法行动聚焦8个社会关注度较高、个人信息被过度索取问题较突出的消费场景:餐饮店、停车扫码、少儿学习培训、网络理财小贷、房产中介、租借充电器、商超购物、汽车4S店,重点整治八类问题:


一是没有隐私政策,或者隐私政策中无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规则,或者没有通过明显方式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的。


二是没有逐一列出,或者通过其他方法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的。


三是未经用户同意、默认用户同意、强制收集个人信息,或者诱导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的。


四是违反必要原则,超范围收集、频繁索取个人信息的,或者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拒绝提供业务功能的。


五是未经用户同意、也未做匿名化处理,即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致使用户频繁收到定向推送广告营销信息的。


六是未提供删除、更改个人信息功能,或者未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的。


七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管理责任不到位、存在泄露风险的。


八是利用互联网各种渠道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




对此,不少人都表示:碰到过在餐厅因为不会或者网络问题扫不了码、或手机没电而无法顺利点餐的情况。




扫码点餐 “可选”变“必选”?


扫码服务,作为一种技术革新,确实带来了便利。对于不少商家来说,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也确实减少了等待时间,方便了浏览、下单和结算。也正因此,扫码服务迅速在各行各业推广,停车缴费、购物结算等等,都用上了。



但当扫码成为商家提供服务的强制和唯一选项,就给消费者带来了隐患。部分商家为了运营公众号、扩大流量宣传,引导消费者扫码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大量消费者个人信息,不仅可以用来“精准画像”进行“精准营销”,还可能与其他关联公司、合作伙伴或供应商实现共享与储存,使消费者个人信息误用和滥用风险进一步升级。


四川德阳法院去年就扫码点餐侵犯个人信息作出首例判决时,法官就明确指出,消费者和经营者都应当认识到,商家擅自收集个人信息是违法的。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如果消费者拒绝提供非必要的个人信息就无法使用相关应用,商家的这种行为就属于强制收集行为;如果消费者明确拒绝授权后被再次索取,商家的这种行为就属于频繁索要行为,两者均构成违法。同时,在选择门店点餐这一场景下,强制、频繁收集消费者精准定位,还违反了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原则。



律师这样说


那么,当扫码服务从一种可选项,变成了标配、变成了必选项,甚至还暗藏诸多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玄机,我们该如何应对?



在律师吴冬看来,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扫码点餐成为商家强制性动作,不但侵犯了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的自主决定权和公平交易权,其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更需要得到正视




吴冬表示,要避免扫码点餐成为点餐的唯一选项,要治理具有强制意味的扫码关注,需要多方联动综合施策、协同合力。商家首先必须增强自律意识、创新消费模式,在不违背消费者意愿情况下营销宣传。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通过设置举报平台、抽查、暗访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同时依法依规对违法违规者予以打击与处罚。广大消费者也应增强自身权利和防范意识,遇到类似强制扫码关注的情况,可以向商家提出异议,采用其他方式进行付款。同时也要积极举报,让这样的商家成为过街老鼠,直至销声匿迹。



(来源丨看看新闻Knews记者:应冠文、陈俊杰、孙明、孙佳逊、唐晓蒙、网信上海、网友评论)

(编辑丨阿拉比卡咖啡豆)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