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付艳,徐建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2017-10-13 付艳,徐建军 思想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极强现实针对性的学科,但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界定,都必须率先回答何谓其逻辑起点,这是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在诉求。根据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理论框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应为“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这根源于其作为该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揭示了该学科最本质的规定,也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且实现了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

 

一、研究缘起

 

互联网的运用与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革。网络作为人们生活的全新空间形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但较之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民主化要求更迫切;教育客体自主化诉求更强烈;教育呈现形式更立体。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范式和学科自觉,是否能实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能走多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该何去何从等等,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楚一个最本质、最基础、无法绕过的元问题,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

 

二、概念厘清与理论框架

 

要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逻辑起点,需要先回答“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和“逻辑起点是什么”两个基本问题。对于前者,就需要厘清和辨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对于后者,就要引入“质的规定性”这一概念进行解析,这也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框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体现为学科与实践行为之分,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觉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的科学指导。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体现为学科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的边界大小不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两者之间在基本理论知识上可以相互借鉴,但不能等同。基于以上辨析,可以得出以下3点认识:一是本文聚焦和探究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而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不能简单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必须体现其作为一门学科的特色,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最本质的规定。三是避免将现实问题作为逻辑起点的错误思维。现实问题只是实践行动的逻辑起点,不能跨越学科理论与实践鸿沟,直接作为论证学科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

“质的规定性”是分析逻辑起点的关键概念。关于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在学术界形成了“3条规定”“4条规定”“5条规定”等观点。首先,“3条规定”。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对质的规定性进行过论述,可归纳为3条:一是逻辑起点体现为一种“纯存在”的存在,没有“前提”“内容”和“中介”;[1]54二是逻辑起点表现为一种对象赖以存在的基础与“萌芽”,对象的全部发展都包含于此;[1]20三是“那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1]77其次,“4条规定”。认为逻辑起点的规定性“是整个理论体系对象的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是构成体系对象的最基本单位”;“是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体系对象整个发展中的一切矛盾和可能”;“是认识历史发展的起点”。[2]再次,“5条规定”。认为逻辑点起点质的规定性“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表现着或者说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3]通过比较发现,这3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性共识:逻辑起点必须是一门学科或科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是标志着研究对象的“纯存在”;是揭示研究对象最本质的规定;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与它的研究对象有历史上相同的起点。这4点共识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框架,本文需要讨论的是: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什么是研究对象最本质的规定?什么与其研究对象相互规定?什么既是逻辑起点也是历史起点?回答了这些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地推演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

 

(一)“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是指无法再进行分解的、反映出对象运转规律的范畴,是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但却有不少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进行了探讨。姚书志等学者从一元论出发,将“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4]陈殿林等学者认为“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两门学科的范畴体系具有相似性,因此,在论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时候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探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比较权威的范畴体系是由张耀灿等学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征、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6]22按照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的类型,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划分:按“范畴存在的性质和状态不同,可以分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按“范畴体系中的高低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一般范畴和具体范畴”。[6]23、25

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以及范畴体系的探讨,为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提供了基本认识和有益视角。本文将“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常见、最抽象的范畴,可按张耀灿范畴体系的第二种划分进行论证。

首先,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总结,研究并揭示其活动规律,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一定是基于网络的人的活动,而且是关于现实人思想的活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一定涵盖了网络、人以及思想,即“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

其次,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有别于基本范畴的最抽象的范畴,是涵盖内涵最少、最简单的抽象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5对,包括“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内化与外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与管理”。[7]9-11既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那么,它的基本范畴就应该是这5对范畴在网络上的扩展。这些范畴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但要抽象出一个最简单的范畴,既不能抽象过度,也不能抽象不足,更不能把基本范畴当成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来理解。那么,5对基本范畴中共有的范畴是什么,答案就是“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5对范畴的成立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现实人,更离不开人的思想。

再次,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般范畴与具体范畴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主要有:基于网络的思想、基于网络的政治、基于网络的思想工作、基于网络的政治工作等,而具体范畴就涉及到具体问题,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因涉及具体问题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最基本的概念是不变的,那就是“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这里的“思想”的具体内容会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是“思想”这一最基本的概念是不变的。

最后,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范畴关系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除了自身所固有的基本范畴之外,还与思想政治教育学、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等使用相近的或共同的范畴,如思想与行为、人与自身的关系、言传与身教等,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的范畴是“基于网络的”,否则就不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些人据此认为“基于网络的思想”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为什么要强调把“现实人”加入“基于网络的思想”中呢?主要是因为“现实的人”是引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概念,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核心概念。[5] 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时,不可能抛开这一概念。如果只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无法体现“网络对现实人思想的影响”,只有加上“现实人”才能体现最抽象的全部范畴,然而,把“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作为最抽象的范畴,主要是为了厘清此处的“思想”是指“受网络影响的现实人的思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思想和行为等都是基于这一前提才成立的。

(二)“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揭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最本质的规定

黑格尔认为:“纯存在或纯有之所以当成是逻辑学的开端,是因为纯有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进一步规定的东西”, [8]189 逻辑学的范畴体系“应该以‘纯有’为开端,按照“‘存在’——‘本质’——‘概念’的次序排列”。 [9]也就是说一事物的开端应是达到了该事物之本质的规定。那么,我们也可以基于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来论证这一次序排列的有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存在是事实存在的内容,要在这个“存在”基础上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质规定,就需要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质规律,也就是其自身内在必然的规定。那么,弄清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本质规定到底是什么,得先了解什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众所周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本质上既要涵盖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又要体现其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教育活动的个性中“网络”的本质。有学者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同时发展网民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虚拟实践活动。”[10] 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其实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总结,且建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基础之上。有学者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为:“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11]47研究发现,这一推导过程遵循了黑格尔的排序,即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范畴为开端,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属性”范畴,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畴。从“存在”入手,形成理性认识后抽象出“一般”,再在把握本质和规律之后形成“概念”。从上文提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以推出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这种“应然存在”与网民思想政治品德的“实然存在”有不相匹配的现实存在,才会有“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一说。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一“存在”还不能成为其逻辑起点。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存在”已经能进一步体现其是有前提、有内容、有规定性的,但逻辑起点一定是作为一种“纯存在”的存在,应是没有任何规定性,是有和无的统一。

本文把“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的“纯存在”范畴。因为它是本质的规定,且本身没有规定性;是最本源的存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以及方法等都是从“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这一范畴中派生出来,从而推演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所有范畴,并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三)“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

“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中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12]309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要求与人们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而对矛盾的一般性方法论层面的解决可体现为某种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规律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7]7这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这个规律中析出。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分,并不只是在于教育空间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教育思维、教育技术、教育载体、教育介质、教育主体等的整体性变革,由此可以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对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就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单纯只是研究网民,而是研究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特殊领域。简而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让网民的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研究网民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通过研究这些规律并充分利用规律,以使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就是这些规律。“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与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应该是相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往往很难达到平衡。为了使两者能够达到平衡,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要求水平提升了,它的逻辑起点也要随之提升,这样两者才能相互适应发展,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其实已经规定了“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在这矛盾运行过程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抽象范畴存在着。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都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直接的研究对象首先一定是现实的人,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对象群体更加特殊,他们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转换中,其思想受到现实与虚拟的双重影响。要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网络社会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因此,要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要先深入了解“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这一逻辑起点的实质。简而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一定规定着其研究对象。

(四)“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既是逻辑起点,又是历史起点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3] 14该论断清晰地阐明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即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一致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历史起点是指事物或者现象在历史上出现的起点,而不应理解为人们研究的历史起点。[14]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处于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重新诠释为网络从哪里开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从哪里开始?思想是早于互联网出现的,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就不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起点。

我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互联网在我国得到初步发展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到互联网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挑战,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引发了对理论研究的强烈诉求。[15]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冲击,为了降低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国家采取“防、堵、管”的策略。由于当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对于如何应对网络对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只是“被动保护”的策略,存在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形式比较简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或者说与社会主导思想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就需要对之积极调整、引导。人们逐渐意识到“被动保护”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能适应网络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开始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性。1999年至2003年期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入主动建设时期,有关部门意识到网络的正面影响,并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16] 23-2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应对由“被动保护”逐渐过渡到“正视影响和积极面对”的阶段,发展到了一种经验式的教育状态。2004年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多元发展时期,教育界人士逐渐将目光聚焦于网络对人思想与行为的正面影响上来,认识到了现实人在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前,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有关网络的知识。这时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更为系统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阶段。

因此,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当社会发展需求越来越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受重视程度也就越来越高。从思想政治教育最初对网络的被动抵触,到后来对网络的主动接受,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始终围绕“基于网络的现实人的思想”这个范畴来进行,当网民的思想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时,人们就会探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新途径。自从有了网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历史进程也就开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史起点的形态不仅直观地显现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也使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自然重合了。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郭元祥.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兼与有关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1995,(9).

[3] 瞿葆奎,郑金洲.教育学逻辑起点:昨天的观点与今天的认识(一)[J].上海教育科研,1998,(3).

[4] 姚书志,张文婷.论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思想教育研究 ,2016,(1).

[5] 陈殿林,王天恩.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 郭元祥.教育学范畴问题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10] 宋元林.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

[11] 曾令辉,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1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 周越,徐继红.逻辑起点的概念定义及相关观点诠释[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5] 张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历程、问题与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16] 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