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王不二 王不二 2021-07-06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今晚我们来聊聊明朝的几代皇帝。

史上最没文化的皇帝。

洪武大帝朱元璋,这个皇觉寺的小和尚朱重八,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元朝末年,机缘巧合,竟然逆袭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由于出身贫寒,自然也无法读书,但英雄不问出处,流氓不必读书。朱元璋虽识字不多,读书也半通不通,却始终是洪武大帝的短板。

当了皇帝,书读的少就不是问题了,皇上圣明,说啥都是对的。有了这份底气,凡是朕不认识的字,那都不是字。凡是朕觉得是这个意思,那就是,你们必须按照我的理解来。

颇有黄晓明的霸道总裁范。

尤其是朱元璋在批阅奏折的时候,看到各地官员的之乎者也,洋洋洒洒万字就头疼,暗自叫苦:我书读的少,你们少特么拽文。

就拿刑部主事茹太素来说,这位老先生,每次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而且语意艰涩,一堆废话。朱元璋一看到茹爱卿的奏章就想骂街。

有一次茹太素呈书,又洋洋洒洒一万多字,朱元璋懒得看他的奏章,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朱元璋大怒,把茹太素痛打了一顿。

嗯,总有刁民想害朕!先打一顿。

因为书读的少,朱元璋总是生搬硬套,又生性多疑,老怀疑官员们嘲讽他,经常瞎理解而杀人。

比如朱元璋在位期间,但凡奏折中有“作则垂宪”“垂子孙而作则”“仪则天下”“建中作则”“圣德作则”为世作则”这样的句子,就因为这触怒了朱元璋,被杀头的官员多达20人。

再比如,官员的文章中出现“睿性生知”“寿域千秋”“遥瞻帝扉”“取法象魏”“体乾法坤,藻饰太平”等句子,也是被砍头的命。

这些官员,到死都没闹明白,这么好的拍皇上马屁的文字,怎么就惹来了杀身之祸呢。

这是为什么呢?

仔细一研究,所有的被杀的官员的文字中,都有“作则”或者“则”字,为毛这两个字犯了洪武大帝的忌讳,会引来杀身之祸呢?

原来“则”谐音于“贼”,“生知”不就是“僧知”。这不是当着和尚骂秃驴嘛,不知道皇帝老儿当过和尚吗?

再说“帝扉”不就是“帝非”。“法坤”不就是影射“发髡”嘛。髡,中国上古五刑之一,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这还不是暗指皇上当过和尚嘛。“藻饰太平”不就是“早失太平”嘛。

这读书半通不通,又玻璃心的皇帝也是出尽了洋相,所以啊,书读少了总会把自己拢进去,然后进行甩锅大赛。

朱元璋得意的告诉大臣们,你们这些读书人啊,喜欢拐着弯骂人,以为我不知道呢?

谁想蒙蔽朕,给我小心着!老子就没文化,怎么地,再说就弄死你们。

所以你看,就算朱元璋当了皇帝,其内心贼性、匪性、流氓性、鄙陋性、卑贱性的阴影,也是挥之不去的,高贵的外表下面,总有一颗自卑、自贱之心。

自己潜意识里看不起自己,向外投射,就看谁都好像是在嘲讽他,耻笑他,看不起他,到处都是“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没一个好人!

没文化真的很可怕。

都说不怕皇帝懒,就怕皇帝啥都管;
不怕皇帝笨,就怕皇帝瞎折腾。

史上最懒的皇帝。

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把皇帝做到了最高境界,三十年不上朝,这位皇帝算是“宅”到家了。

但是你发现没有,万历皇帝虽说不上朝,但并没有出现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更没有像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堂内一片和谐,各派之间的党争也有所控制。

大家常常喜欢嘲笑万历懒政,可是,你仔细想想,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王朝还能够运转正常,这皇帝真像你想象的那么不堪吗?

其实非也,明朝经过千年的承继,其政治规则已经相当成熟,即便皇帝懒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文官体系能够按部就班,就能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

这一时期的明朝,绝对是法治的典范。大家都按规矩行事,也就避免了人的干预。这家为什么喜欢研究万历十五年,因为这是一个历史的典范。

就好比皇帝当成了董事长,做谋划大局的总设计师,朝政交给职业经理人去打理,自己舒坦,职业经理人为了位子票子房子也不敢懈怠。

靠制度运行。整个社会进入良性循环模式。

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崇祯皇帝就是这样一个牛人。

崇祯皇帝是个工作狂。除了有特殊情况,几乎天天上朝,在他手下当差,太辛苦,天不亮就要起床,若是迟到或是无故缺席,对不起,庭杖伺候。

皇帝如果事事亲力亲为,会怎么样呢?

一如当了十七年皇帝的崇祯,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小姐都晚,从鸡叫忙到鬼叫,最后还不是落个亡国之君的下场,可悲不?真是太可悲了。

其实古人亦早有论断,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在崇祯眼里,满朝文武就没有他能看上眼的,在位16年,这个牛人竟然处死总督7人,巡抚11人,更换内阁大学士50多人。

你看,这就是把皇帝当成了董事长兼总经理,战略要抓,战术也要抓,大到家国天下,小到闺房隐私,都去掺和。这就是典型的老板太强,公司比黄。

话说,屁大个事你都要过问,真把自己当“天之骄子”了。结果往往是“天之骄子”被人包了饺子。

崇祯在位期间,严苛的施政,搞得高官们人人自危,动不动就让你下课,甚至砍头。所以,即便遇到危机的时候,官员们也不会主动做为。

谁都知道多做事多犯错,不做事不犯错,宁可做个庸官,反正大明江山都是你崇祯的,你爱怎么折腾是你的事。所以,不作为固然不对,但崇祯自以为是瞎做为更可怕。

这个亡国皇帝,给历史留下了两句意味颇深的话:“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意思是我当政的那个年代,社会上发生了太多足以动摇政权的事情,亡国不能怪他,要怪就怪老天爷。

还有一句话:朕非亡国之君,满朝文武皆亡国之臣。你看这锅甩的多顺嘴,实则权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身为皇帝,将亡国的责任甩锅给下属,显然是说不过去。

你是皇帝,无限权力你享受了,背锅的事,就交给属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亡国这事,你肯定是第一责任人。

最不务正业的皇帝

艺术家天启做木匠的兴趣显然超过做皇帝,自己专心木匠活,举凡国家大事,就一句“朕知道了,你去照章办理就是了”,然后埋头做自己的木匠活。

话说木匠当政,大明王朝基本上还算钉对钉卯对卯,严丝合缝,至少没有墙倒屋塌。那么,这背后的支撑又是什么呢?

工作狂和懒政王的结果怎样?

我们先看懒政木匠皇帝: 

天启大大自己做逍遥王,专心各种木匠活,专心创作,精神愉悦。朕其实是个误入皇家的木匠,表影响我创作。你们凡夫俗子不懂。

烦人琐屑的国家大事?有小魏子和瞎比比的文官集团打理,朕乐得逍遥,让他们大胆做,大胆闯,各种狗咬狗才好控制呢,朕怕啥,打狗棒在朕手里攥着呢。

你看,这叫会用权。大事抓紧,把握方向、小事放权,鞭打快牛。

偶像只有和粉丝一定距离才神秘可怕,距离没有了,神秘感就没了,敬畏也自然就消失了。权力的运用还不是一样一样的嘛。

于是,木匠皇帝天启放手内阁和宦官,自己只在重大场合露面,奇妙的是,众文臣武将各尽其能,咦,你还别说,管理的井井有条。

天启皇帝时期,这位木匠重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让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社会矛盾?群体事件?当时进入小冰河期,粮食减产,小规模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但灾民总体上都能得到一定救济,大规模揭竿而起的事相对较少,即便有,朝廷怀柔与高压并重,应对恰当,总体上也略有成效,尚未危及到统治根基。

即便大明后期的心腹之患——后金边患,在皇帝很少理政的情况下,作战也只是互有胜负,关外辽东局势总体稳定,形势可控。

从这一点来说,正印证了那句俗语: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关键是你要设定好游戏规则。

再来看勤政崇祯皇帝:

虽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魏忠贤集团,占领了道德制高点,但却使内外形势急转恶化。

崇祯说的对:“朕非亡国之君”,虽然这个王朝到了末世,却是人才济济,能臣辈出、将星云集。说实话,根本不缺力挽狂澜的人才。

崇祯手握双王四个二的一手好牌,却打的稀里哗啦,不是牌面不好,是牌手自己的问题。有了人才不会用,不愿用,不知道怎么用,就知道自己一个人牛逼,你不上吊谁上吊?这要是不悲剧才没天理呢。

所以,不怕皇帝懒,就怕皇帝瞎折腾。更怕皇帝老儿没文化。

纵观皇帝独裁这种制度,本来就各种毛病。

比如搞科举,就是把有才的人吸纳到体制中来,稀释皇帝个人独断的风险,这是一个聪明的风险对冲设置,一个比较好的制度。

可是,这要是遇见一个“自大加一级”的皇帝,凡事独裁,乾纲独断,科举制度还搞个毛线,肯定悲催。

本来文武大臣参议朝政是件好事,“三个臭皮匠”,肯定要赛过一个牛逼皇上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是出路,不懂就别瞎逼逼。

“文臣死谏”实际上某种程度是在扮演臣子的强力纠错功能,皇帝要是闭目塞听充耳不闻,搞“朕即国家”,一国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上,这个国家能好的了吗?

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一个人的智慧总归有限,一个人你也日不了天。

有时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所以你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规律就是:知道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却不遵守历史发展规律。

当然,都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洗洗睡吧,晚安。


猜你喜欢,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