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天才成群地来

王不二 2021-07-06

很多人都知道,西南联合大学只存在了9年,但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学生,是从北京走着路去昆明的。后来在看了一些资料才知道,他们是从长沙走到昆明的,而且只是300多个男生加十几个教授,所有步行者都经过严格体检,由国军的黄师岳中将率兵护卫。


其余同学和老师是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经广西绕道越南海防到达昆明的。而且所有的费用都由教育部出。要知道,那时的国军一个排才有一条毛巾,每人一顶钢盔是不可能的。国家能拿出那么多钱来转移三所学校实在不易。


蒋介石说了:“国家亡了还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娘西皮全亡了”。


老蒋是真放血了。他那时下达了一系列文件,大概意思就是学校不能停课,老师不能减薪,后方学校必须无条件接收沦陷区的流亡学生。


真没想到老蒋还有点家长情结,国破家亡,耽误啥都不能耽误娃的功课。


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有过详细的描述,方鸿渐等一干人马去三榈大学任教,从上海乘轮船出发坐的是头等舱,后来途中陷入困境那是因为他们的汇款没到,他们在整个抗战时期就没缺过钱。


再说那300多个走路的学生,在黄中将的护卫下,每走一小时要喝一次茶,每四十里要休息一次。据说有几个教授脾气特别大,护卫的官兵丝毫不敢怠慢,只有好生伺候的份儿。沿途过湖南境内的土匪区,政府“照会”土匪,请他们放过学生。


那时的土匪不知书,但还是识理的。义字当头。


进入云南,咱龙云龙主席电令沿途军政好生护卫,不得有半点差池。学生到达昆明并没有马上进城,而是先在大板桥休整一夜。次日举行隆重的入城式,精神抖擞,展示抗战到底的决心。黄中将在圆通山门口向,北大校长蒋梦麟移交了300名学生,一路山高路险,学生们毫发未损。


历史把中国的精英托付给了昆明,昆明顷其所有支持联大。孔祥熙曾拨十万大洋给西南联大建澡堂和改善伙食,联大师生全体投票,一致同意将这笔钱捐给昆明人民,以报收留之恩。


西南联大在昆明期间除正常教学外,还组织了各种抗日宣传活动,在西南联大的帮助下,昆明电台用十九种外语向全世界宣传中国的抗战。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从未间断,甚至在抗日后期联大开始了原子弹的研究。联大还建了教育学院,教育学院的学生需要实习,又建了附小和附中,也就是现在的云南师大附小和附中。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那可算得上是什么都不耽误。


西南联大办学的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校园内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各种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纷纷呈现、互有交融。


人文方面,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常培、陈寅恪、雷海宗、钱穆、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吴宓等;


理工方面,有华罗庚、周培源、吴大猷、饶毓泰、郑华炽、王竹溪、马仕俊、张文裕、赵忠尧、任之恭、孟昭英、吴有训、余瑞璜、黄子卿、张青莲等,他们学术造诣深厚,授课风格各异,要求严格,成果迭现,所教学生也是人才辈出。


如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打下了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据统计,西南联大存在的9年间,先后到学校执教的教授有290余人、副教授48人,在校学生约8000人,毕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3882人。


这其中的许多学子,成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各条战线上的重要骨干、栋梁之材。


西南联大曾掀起四次从军热,头三次都被政府“打压”下去了,因为那时的政府认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的作用是普通士兵无法代替的。


第四次从军热是抗战到了生死存亡之际、驼峰航线、滇缅公路、缅甸大反攻需要大量的翻译和技术人才,联大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投笔从戎,找到名字的有800多,史称“800壮士从军”。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参加了孙立人的新一军,在缅甸重创日本第十八师团,一洗南京之耻。当然,也有很多人捐躯异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外语系的缪弘,他本是美军的翻译官,但他提着冲锋枪和中国士兵一起冲锋,不幸中弹牺牲。


正像他在诗中写到的:“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西南联大是一所光荣的学校,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重点是,教育就是教育,这跟社团没半毛钱关系。



为了拯救不开心,我创建了“不二那些让人笑出内伤的段子群”,规定不许聊天,只可分享好玩搞笑的东西。


一群,二群目前500人坑位爆满,三群已满200人,需要邀请才能入群。如果你也想加入,可以添加微信“yangui555”,拉你进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