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权威讲堂 |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普适型监测预警(一)

地灾中心 贵州地灾防治 2022-08-31


“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哪里?”、“什么时间可能发生?”成为当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两大焦点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发生的地质灾害,80%发生在已查明的隐患点范围之外80%的地质灾害都发生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两大特点又带来了地质灾害发生地点具有更高的隐蔽性、发生时间具有更大的随机性,造成灾害具有更强的累计破坏性,给准确预测和防范带来了极大难度。针对地质灾害隐蔽性强、成灾模式复杂等难题,我国是如何应对?取得了哪些实效
本期“权威讲堂”我们邀请到了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殷跃平,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前期进展、详细调查、精细调查、风险区划、监测预警、工作建议六个方面,对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普适型监测预警展开专题讲授。



1


前期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突发性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建成了以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四大内容为支撑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总的来说,我国成效非常显著,但面临的问题更加隐蔽复杂。自1999年以来,我们全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开展了1:10万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了2020个县(市、区)的调查工作。调查初步划定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0万处, 涉及人口约9.7万人。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采用群众报灾的方式进行,通过普及培训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发动当地群众对房前屋后疑似的隐患点进行上报,专业人员到现场踏勘、调查以及核查,并进行初步的稳定性和危害性评价。在调查的同时,填写险情和灾情“明白卡”,对受威胁群众进行应急演练,当险情发生时,及时发出预警以撤离群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群测群防”,为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随着极端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出现,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地灾防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一方面,突发性地质灾害“中心”由城镇向乡村转移,呈现随机性更大,隐蔽性更高和累计破坏性更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视线外”的高位远程滑坡—碎屑流—泥石流等“链状”地灾造成的群死群伤特大灾害日益凸显,准确进行预测和防范的难度明显增大。

2


详细调查

依照相关技术标准,主要围绕控灾构造、易滑地层、成灾地貌三方面对易滑地质结构进行调查。

技术标准


👈滑动查看








本世纪以来,随着地质与测绘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全面推进了1:5万比例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覆盖了1498个县(市、区),约478万平方公里。这一阶段的调查工作发挥了专业队伍的力量,从遥感解译、专业人员地面核查、重要灾害隐患点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查等4个层面开展调查,了解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为防灾减灾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数据基础。

通过详细调查,提高了调查精度,更新了地质灾害数据,对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及机理等有了系统认识。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基本把握了全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并总结下列四组数据,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把握的“敌情”基础。

本期小结




专家介绍




作为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著名专家,殷跃平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和应急处置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精彩回顾

🤕野外急救小课堂①止血篇

🤕野外急救小课堂②骨折篇

🤕野外急救小课堂③心肺复苏篇

为你读诗丨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投稿邮箱:gzcenter2016@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