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独家】纪念白西紳一郎先生和属于他的时代,白西先生部分罕见珍贵历史照片首次公开
在日本,有这样一位老人。
他的一生,77年,都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辈子只访问过一个国家,就是中国,“不东”是他恪守的信念。
他从1967年第一次访华后50年间访华次数超过600次,足迹遍及除台湾之外中国的所有省份,他说台湾和大陆不统一,他就永远不会访问台湾。
他与中日国家元首政要畅谈两国风云,也和布衣百姓喝酒唱歌打成一片。
他参加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国家会谈,也出席仅有很少人参加的聚会联欢。
他就是,一般社团法人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紳一郎。
10月8日,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他把中日友好作为终生的事业和职业,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坚守在中日交流的第一线。
他走了,带走了无数人的期盼和挂念。
他走了,带走了太多尘封在中日间的历史故事。
他走了,带走了属于他的一个时代。
他走了,但他留下的故事历史会记住,所有期待中日友好的人们会记住。
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白西紳一郎先生和属于他的时代。
专注中国77年
第一次见到白西先生是在三年前左右,他来参加《和华》举办的交流会,那时我只知道他是日中友好七大团体之一日中协会的理事长,只知道很多中国国家领导人都接见过他。尽管他第一次参加我们组织的活动,却意外的在交流会后还参加了懇親会,他说,“《和华》这个名字真是太好了,我以前就一直想,若是我有个孙子的话一定让他叫和华。你做的日中交流活动非常重要,希望能够再接再厉,把《和华》培育壮大。”自此之后各种活动上见到先生我就主动和先生打招呼,久而久之和先生熟了起来,先生也会在非公开场合开玩笑的向别人介绍我时说,“这是我的孙女。”
有一次会餐时,白西先生对一位客人说,“我专注于中国已经77年了”。对方问,“你今年才77岁啊,难道出生在中国吗。”
他说,“我这样说是有缘由的。1940年我出生在广岛,祖上经营一家酿酒作坊。广岛在日本被称为《中国地方》的中心城市,广岛当地有“中国银行”、《中国新闻》(报纸)、“中国电力公司”,中国放送等大量以“中国”打头的企业和机构,尽管这个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不一样,但我对“中国”这个汉字非常熟悉,就这样直到高中毕业我在广岛度过了18年的时光。
白西先生1岁时
1942年 白西家酿酒本店
上高中后,受研究世界史的恩师藤井千之助(后来成为广岛大学教授)的影响开始关注中国,对中国产生兴趣。1960年读大学的时候,在藤井老师的推荐下考入京都大学就读文学部东洋史学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加入京都府中日友好协会成为会员,从此与中国开始了59年的缘分,也从未去过除中国之外的任何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今年77岁,可以说是专注于中国77年了啊。”
1994年与恩师藤井千之助(时任广岛大学教授)一起访问北京大学
1982年在京都祇園招待元北大校长周培源一行
1965年大学毕业后,白西先生从事国际问题评论。1967年,他得知当年5月在天津要举办日本科学仪器展,就进入以原首相石桥湛山为会长的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工作,加入事务局,得以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70年白西先生退出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协助冈崎嘉平太先生筹建日中协会。1975年日中协会正式成立,他出任干事,开始日中友好的职业生涯。1979年担任白西先生担任日中协会秘书长,1981年协会成为社团法人(时任会长茅诚司)后,历任理事、常务理事,并于2000年起任理事长(现任会长是众议院议员、原自治大臣野田毅)。
日中协会第一代会长茅诚司(元东京大学校长)
一生只访问中国―“不东”
从1967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白西先生每年在中日之间频繁往来,50年间到访中国超过600次,足迹遍及除台湾之外中国的所有省份。越是中日关系紧张的年份他去中国的次数越多,中日关系异常冷却的2006年,他曾14次访问中国。青藏铁路一开通他就奔赴西藏,香港回归就去香港,澳门回归就赶去澳门。他期待台湾与大陆早日统一,他说,“台湾一天不回归中国,我就永远不会去台湾,只要统一,哪怕坐着轮椅我也要去。”
而且,白西先生此生访问过的国家只有一个,就是中国。他说,“我几乎走遍中国全国各地,但没有去过中国以外的任何地方。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是我对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行为不满,所以从没去过美国,如果必须去的话也会绕道中国、欧洲,从西边去,因为我有一个坚守,就是不去东方,也就是不东。”
白西先生介绍,他从高中老师那里知道“不东”这个词,说的是前往西方天竺取经的唐三藏曾经发誓称,如果取不到真经就不往东走,意即不取到真经就不回去,最终历经千难万险取得真经。这个故事让他动容,他就把“不东”作为信条,以此来彰显从事中日友好事业的决心。
今年六月,有一次和先生吃饭,闲聊时他突然说,“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就让人在墓碑上写这几个字。”说完,他随便找了张纸却认真的写下了这几个字,我无意识的拍下了照片。没想到还不到半年,先生竟突然离我们而去。无论当时是认真的还是开玩笑的,我想白西先生是真的要将“不东”贯彻到生命的最后。
指点江山
日中协会作为日中友好七大团体之一在中日两国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经贸、人才培训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白西先生作为理事长与中日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有交流,他们一起探讨日中关系,同时也见证了很多重要而珍贵的历史时刻。
1984年白西先生作为日中协会代表团秘书长参加日本3000名青年访华交流活动,与时任全国青联主席相识,活动获得巨大成功,增进了两国间的感情,作为访问团一员的他通过访问增加了对中国了解。2008年,白西先生受到时任领导的接见,他给看之前的老照片,“他说还记得照片上的场景。”
时任领导接见白西先生
1985年,现任总理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率领〈北京大学学生訪日団〉来到日本,白西先生特意带现任总理和翻译到千叶幕張的住处招待了他们。他说,“当时感觉现任总理是个对国際情勢把握的比较准确的人,他有着在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的学位,非常期待现任总理能够为中国国民水平的提高以及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1985年,现任总理在白西先生家里做客
时任领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白西先生。
2012年,与时任领导会面。
2005年与时任驻日大使王毅
不仅如此,白西先生与日本第79任首相细川护熙, 日本第81任首相村山富市,日本第93任首相鸠山由纪夫等对中国友好的首相也经常一起探讨日中问题,几位元首相都在正式场合对日本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做出反思和道歉。
与日本第79任首相细川护熙
与日本第81任首相村山富市
与日本第93任首相鸠山由纪夫
白西先生非常博学,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和观点,他说,他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老师,日本政治向前首相田中角荣的秘书早坂茂三学习,日本经济向孙正义学习,国际政治向基辛格学习,中国文化向梅葆玖学习,日中关系向周斌(周恩来的翻译)学习。
日本政治向前首相田中角荣的秘书早坂茂三学习
日本经济向孙正义学习
国际政治向基辛格学习
日中关系向周斌(周恩来的翻译)学习
中国文化向梅葆玖学习
中日之间应遵守“四个政治文件”和“两个君子协定”
白西先生5岁时在广岛市翠町经历了原子弹爆炸,战争的残酷给幼年时代的他流下了很深的阴影,他深知和平的重要性。在50多年来从事中日友好交流期间,他坚持“反对战争、不忘历史”原则,不仅自己反复向中国人民表达对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谢罪和反省之意,还积极呼吁日本政府正视历史,倡导中日之间应尊守“四个政治文件”和“两个君子协定”。
“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分别于1972年恢复邦交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1978年两国签署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98年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宣言》及2008年两国发表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四个政治文件”从法律上奠定了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石。“两个君子协定”。是1986年8月(中曾根内阁)达成的,日本首相、外相、官房长官不参拜靖国神社和双方默认搁置钓鱼岛问题的协定。
白西先生每年的访华行程中有一个例行活动,就是带领日本有识之人前往南京祭拜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和践行“绿之赎罪”行动在南京植树。“绿之赎罪”的设想是日中协会原会长冈崎嘉平太先生提出的,本着“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为21世纪日中友好而努力”的宗旨,通过招募组织实施“悼念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植树团”到南京进行植树活动。
这一活动自1987年以来从未中断,已有27批,累计超过100多名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在南京种下了5万多棵象征着和平的友谊之树。团员中们都是自愿报名,自费参加,其中既有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的高龄老兵,也有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年轻一代,还有其他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白西先生还曾带元首相鸠山由纪夫去南京祭拜,鸠山元首相在南京向中国人民表达对侵华战争的反省和对日中友好的期盼。
白西先生常说,“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日本与中国除了友好互惠外别无他路。日中间的战略互惠关系,在2008年元首相福田康夫和时任领导之间就已经达成了。中国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文化观光资源等对日本很有吸引力,中国也对日本的环境保护,能源,文化软实力,制造力等有兴趣,日中的相互依存和友好互惠是双赢的。两国政府应将日中关系从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互惠伙伴关系,建立亚洲共同体;民间也应当扩大交流,增进国民感情,共同开拓未来。”
兴趣:高尔夫,杜康酒,妻子,中国
认识白西先生三年多,才知道先生以前身体好的时候喜欢打高尔夫。2009年,打了27年高尔夫的先生第一次实现一杆入洞,异常激动的他特意记下了这个纪念性的时刻。2009年11月22日(周日)上午10点29分,地点是在千叶的一个高尔夫球场。1987年,先生还在中国的喀拉库勒湖(海拔4800米)的高原上打过高尔夫。
2009年,打了27年高尔夫的先生第一次实现一杆入洞
1987年,在中国的喀拉库勒湖附近高原(海拔4800米)
可是这几年先生先是得了癌症做手术,腰也不好,必须要依靠推着一个小行李箱才能行动。于是每次大大小小的活动上我们都会看到一个推着小行李箱的老人的身影,但当介绍到他时,他又会以洪亮的声音向大家问好,“中国的朋友,你们好”。有时我们邀请他参加活动,说派车去接送他,但他从来没让我们接送过一次。
先生喜欢杜康酒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说,“我和中国打了50多年交道,现在要从茅台酒毕业了,以后专喝杜康酒”。有时他还会给大家朗诵曹操的《短歌行》, 此时又浮现了先生朗诵时的情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臧克家
这首诗是臧克家纪念鲁迅所作,我想用来纪念白西先生也很合适。
当噩耗传来,在日华人华侨沉浸在悲痛中,很少有哪位日本人的去世如此牵动众多华人华侨的心。认识他的人,甚至不认识他的人,大家都在深深的悼念和缅怀他。
去年,在一次新春交流会上,德高望重的前首相村山富士也难得出席。他拉着我把我介绍给村山元首相,说,“你看,这是在中日之间正在努力的年轻一代,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油的话我们老一辈也就放心了。”说着,他邀请村山元首相一起干杯,我赶紧要躲开,他却说“女性要站在我们两个老头子中间才好,我们一起干杯”。每每看到这张珍贵的照片就感慨万千。
试问有哪个华人华侨团体没有受到过他的关照和鼓励,哪个活动上不曾见到那个推着小行李箱的银发老人,不曾听到他那洪亮的问候声。有多少人被他对中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打动,更被他为中日鞠躬尽瘁的人格力量所动容。
谨以此文纪念白西紳一郎先生和属于他的时代,我们会遥望先生的背影在中日友好交流的道路上继续远行。
白西先生参加的最后一次中日交流活动:大阪中秋明月节剪彩仪式(10月7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注:本文部分历史照片为首次在网络上公开,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欢迎扫码关注。旅日,最精准的专注在日华人的信息快报。一家致力于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协助“接待访日团体,承办高端中日交流活动,策划展会、公演等交流活动,出版旅行、文化类刊物”的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