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2025年法治村(社区)占比将达70%!云南“八五”普法《规划》提出新目标→
10月29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埂会堂举行“云南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全民普法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从1986年至今
云南已连续实施了
七个五年普法规划
图源:视觉中国
2016年至2020年
开展的“七五”普法工作
全省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工作力度
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
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普法组织领导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中央部署、上级要求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逐级制定“七五”普法规划,高位推动“七五”普法工作。各级人大常委会作出普法决议并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在全省进一步健全完善,为“七五”普法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全社会“大普法”格局更加成熟定型
制定实施《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建立由36家省级单位为成员的云南省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落实,普法合力进一步形成,更好地推动普法工作融入执法、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对国家机关普法工作的协调、指导、监督、检查、考核,着力构建责任主体明确、普法资源有效整合的“大普法”格局。
建立健全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服务人员等以案释法制度,落实公益普法制度,携手“七大平台”打造《法治在线——以案释法》栏目,与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制播《以案释法》节目(栏目)380期,全省共开办普法广播电视专栏816个、报刊专栏1329个,媒体公益普法宣传品牌效应充分发挥。
资料图
三是普法方式方法更加丰富多元
不断拓展和丰富“法律六进”活动,创新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法律进宗教场所”等普法活动,推广“五用工作法”开展民族地区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打响云南普法品牌。推动与周边国家建立双边普法协作机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地方、基层、行业等各类法治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实施“互联网+法治宣传”模式,建成以云南普法网和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为龙头,216个新媒体普法平台为延伸,1321个政务类法治栏目微信微博为补充的新媒体普法宣传矩阵。
资料图
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法治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和长廊1150余个,稳步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向基层全域延伸。
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出台“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和命名管理办法,加强动态管理,法治文化建设亮点纷呈。全省共有2个城市、58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06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84个村(社区)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一批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在全国获奖。
资料图
四是普法工作重点更加精准明晰
将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纳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纳入依法治省工作考评体系,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学法等制度,组织网络学法、旁听庭审等活动,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普遍提升。
抓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全省97%以上的中小学配备法制副校长,建设129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实现青少年学法有阵地、有读本、有实践。
资料图
针对云南边疆民族特点,组建乡村“法治宣讲团”和法治文艺宣传队5000余支,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边关行”“法治宣传固边防”活动,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便捷的法律宣传咨询服务。
聚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员、边民、少数民族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等重点对象,努力营造全民守法、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社会氛围,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
资料图
五是普法服务全省大局更加有力有效
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四个突出特点”等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内法规、法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优化营商环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疫情防控,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以突出学习宣传宪法和民法典为重点,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普治并举、以普促治,切实把宪法法律宣传实践融入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法治宣传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充分发挥,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当前
我国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
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今年9月28日
省委、省政府转发了
(以下简称《规划》)
9月29日
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
《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
资料图
《规划》坚持以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
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下
努力做到贯彻中央部署不漏项
体现云南特色有亮点
《规划》共分8个部分
↓↓↓
第一部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明确了“八五”普法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强调普法工作的主线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重点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二部分,明确普法重点内容。强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重点宣传宪法、民法典和党内法规,突出宣传与云南高质量发展和提升边疆治理能力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宣传与推进“三个定位”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三部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提出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把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边境和民族地区群众列为重点,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
第四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保护、宣传、传承,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交流。
第五部分,推进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强调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依法治理,深化行业和网络依法治理,推动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加强社会专项依法治理,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第六部分,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强调把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过程,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加大以案普法力度,切实加强“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建设。
第七部分,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提出深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机制建设,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健全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明确公益广告刊播标准。
第八部分,加强组织实施。明确健全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强基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普法基层一线倾斜,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动态评估考核机制。
《规划》提出
到2025年预期实现的主要目标
↓↓↓
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明显提升,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的能力达到新水平,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落实质量全面提升,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法治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熏陶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
《规划》提出一系列
具体措施和刚性指标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加强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方面:要求州(市)党委、政府和省级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通过现场或网络旁听法庭庭审,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
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要求将法治知识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5年内对所有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轮训。
在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方面:强调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提出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培养5名“法律明白人”,逐步实现村(居)民小组“法律明白人”全覆盖;要求村(社区)法律顾问每月到村(社区)提供不少于1次(每次4小时)的现场法律服务,每季度至少举办1次法治讲座;明确了到2025年全省法治村(社区)占比达到70%的目标任务。
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力争实现县(市、区)有法治文化主题广场(公园),乡镇(街道)有法治文化园地、法治文化志愿宣传队,村(社区)有法治文化设施、法治图书角、法治宣传大喇叭等,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把法治类公益广告纳入媒体公益广告刊播责任,法治类公益广告数量不低于媒体刊播公益广告总量的十分之一。
在强化普法组织保障方面:明确了队伍建设保障上,要实现全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100%配备,法治副校长轮训工作全覆盖,5年内对县级以上普法办人员轮训1次。在落实经费保障上,要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省级财政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普法经费的支持力度。按规定把普法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其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规划》提出了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具体有五个方面措施
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充分体现法治文化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合发展。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建设,形成一批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扩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广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级文化(站)等场所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力争在“八五”普法《规划》实施期间,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推动法治文化与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三下乡”等活动,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队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等时间节点以及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挖掘、宣传云南法律文化历史代表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推动法治融入历史街巷、名人故居、历史遗存和活动场所等,嵌入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活动,赋予云南传统文化符号新的时代精神和法治色彩。
注重发掘、保护法治建设的光荣历史和成功实践,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利用好扎西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这是云南省“八五”普法《规划》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亮点项目。云南将注重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发挥法治作用,依托澜湄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云南与周边国家建立的多双边合作机制,促进普法宣传和工作交流,助推民间矛盾纠纷化解。借助南博会、商洽会、中国一南亚合作论坛等展会平台,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树立法治中国形象。
今年是“八五”普法的开局之年
云南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推荐阅读
【赛况】一名优秀书记员是如何炼成的?
【我为群众办实事】 法官带工具上门找当事人?
联系(投稿)邮箱|34866209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