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应该是一场温暖的修行
文丨安娜
周末很忙,今天外出回家的路上,反而是闺女告诉了我这条令人窒息的悲剧新闻。于是,急忙刷朋友圈,匆匆翻阅最先跳出来的几条,大致理清了事情原委。
孩子遭到来自母亲的两记可怕耳光后,母亲离开,他只迟疑了两分钟之后,就转身跃上栏杆,往下一跃,从五楼跳了下去。
这个视频我回看了好几遍。放下手机,五味杂陈,千言万语堵在胸口。
又一名学生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十几岁的青春年轮,终止在校园里人来人往的教学楼前。
没有人知道这位男生在临死前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但可以想象,决定翻上墙头的那2分钟,他的大脑里充满铺天盖地无以排遣的委屈和怨恨。
这个世界,周围这些人,包括最亲的妈妈,在那一瞬间,令他难堪,绝望,无法忍受。唯有一死,才快速终结这种极度不舒服的感觉。
一个可怕的念头就在他心中一闪而过:跳吧,跳下去吧,痛一下下就解脱了。—— 他已经失去活着回到教室,活着面对周围的勇气。
孩子是脆弱的,同样强度的屈辱和打击,有些孩子可以排解,有些孩子就是不能。没有为什么,每个人对羞辱的承受能力不一样。
不能怪孩子意志脆弱,心理素质差,不要指望一个十四岁的少年看透世间无常,可以淡然处理这样的打击和羞辱。
这个年龄,正处在心智渐渐发育完善的过程当中,他们一方面要接受生理上的变化,感受对异性的那种懵懵懂懂的吸引,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与父母至亲之外的世界以及自己的新角色新任务和谐相处。
非常时期,他们有很多困惑,很多不解,常常感到挫败无力,但又很想努力把握这一切,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成人的样子。
如果矫情一点,孩子也许想说:“人生初次绽放,很抱歉,我没有经验,又带着天性里的贪玩,什么都不懂,请父母老师们多多包涵,多多指教,请不要动不动训我,骂我,甚至毫无顾忌地打我。”
......
总之在向成人身份狂奔的这几年,对孩子,对家长来说,都很不容易。作为早一步心智健全、又有责任引导孩子慢慢度过青春期的家长,真的要非常、非常小心。
孩子并不天生欠我们,虽然我们养育孩子很累,但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成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多苦多累,都要靠自己化解。
如果非要说欠不欠的话,也是我们欠孩子更多。
我女儿曾经一段时间很羡慕班上的富人家庭,说某某同学请他们吃生日宴,家里的别墅好大啊,那游泳池底下都是滑溜溜的鹅卵石,真漂亮......而且,晚上游完泳不用换衣服马上钻进被窝的感觉一定很好。那时候,我真心觉得有点内疚,感觉自己欠了孩子一幢别墅一个游泳池。
说回这起悲剧,如果按错误程度排个序,母亲第一,老师第二,孩子最后面。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母亲都爱孩子,这位一掌将孩子扇上绝路的女人,肯定在事后也会泣不成声地诉说自己对儿子的爱。但是,爱需要能力,这个能力可能更多的是对亲子关系的理解和领悟。
爱他自然希望他在升学竞争中胜出,以便将来有更多机会选择职业和圈子,这个目的无可厚非,是为了孩子好,但是通过什么手段达成这个目的,却非常值得商榷。
无视孩子心灵世界的建设和养成,不择手段地逼迫孩子听话好学,死死把目光钉死在孩子的成绩单和顺从程度上,这种父母之爱是残缺畸形,看似有情却是无情。
我承认,我们当前的升学教育确实令人身心俱疲,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其实比我们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惶恐,如果父母不能从内心里心疼和体谅孩子,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理解和温暖,只是一味要求成绩和听话,孩子的世界确实可以说生无可恋。
我自己在女儿小学阶段就被请去过学校,起因是女儿在一起同学相互戏弄的恶作剧里,女儿笑得最响最久,而且笑声“穿透了三个班级的墙壁”。
当时我们都没有被请进屋子,老师直接站在教室前的走廊上面对我和女儿打算开始训话。
看着女儿红得发紫的小脸,我果断打断老师,坚持先让女儿回教室。因为我不想让女儿听到我跟老师之间的谈话,我要保护女儿的尊严和内心秩序。
在老师面前,我当然承认孩子的调皮和无理,答应会好好管教孩子,请老师多多谅解。但老师一走,我就把女儿叫出来,紧紧抱住了她。
我告诉孩子,这是一件小事,她只是有些小调皮,以后可以对同学礼貌一些,但也仅此而已。妈妈也没觉得赶到学校被老师批评很丢脸,刚好可以趁此机会看看宝贝。
孩子自然是理解的,以后就没再闹过类似的事情。
亲子之间应该是一场温暖的人生修行。
每一个孩子,父母与他们之间,彼此都是第一次扮演这个角色,谁都别嫌弃谁。作为成人,有责任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无论这个世界怎样,路是要靠自己走出来的,但是,这一路上,爸爸妈妈永远是坚强的后盾和避风的港湾。
在他们面临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扰和麻烦时,给他们勇气,给他们温暖,教他们方法,陪他们跨过一道又道的沟坎。
唉,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悲哀。
但愿在与孩子们跌跌撞撞相伴前行的路途中,彼此能互相体谅,多些欢乐,少些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