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改不了的习惯,改不了的法院人 ——记安徽合肥蜀山区法院法官杜卫根
杜卫根已经习惯了法院的“夜生活”。 段贤尧 摄
清晨6点,12月的合肥市长江路街头,零下3度的气温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深深的寒意。
刚刚获得全国模范法官称号的杜卫根披着一件厚重的外套,手里的布包已经用了10多年了,他像往常一样走在长江路还未透亮的清晨,沉重的脚步声不仅仅在抵御寒冷,也在提醒自己,无论获奖前还是获奖后,坚守审判使命的责任不会改变。这是杜卫根不变的日常,也是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法院40多位员额法官的缩影。
从位于老城区中心的长江路跨越三个城区,来到位于城市最西部大蜀山旁的蜀山区法院,路程接近20公里。一路冬色一路歌,杜卫根说自己喜欢这样的节奏,沿途的风景总是会让他联想起自己从农村走出来,融入城市,用一己之学服务司法的这20多年。
获奖回来的杜卫根常会跟老伙计们感慨:“我没变,我也不会变,这就是本职工作,只要在法院工作着,我就是快乐的。”
杜卫根每天早上来到法院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着案件管理系统中的案件排期。“这周大概有什么样的案件,哪些需要我担任审判长,庭里的同志们要审理哪些案件,这些都要在心里预先有个数。”杜卫根说。然后,他会走到刑庭办公室走廊,在白板上将重要事项一一写上,并把重要的案件标记出来。
有人问他,身居庭长之位,又已经年过不惑,为什么还这么拼?他总会笑着摆摆手念道:“这都是习惯,改不了的。”
随着这些年在刑庭一起奋斗的战友们陆续来到办公室,作为大家公认的“大哥”,老杜大声喊着他们的名字,召集他们开早会。
“周三下午要去安大法学院开庭,要尽早与法警队接洽好押解和现场秩序保障等事宜,及时告知本院参与人员的具体前往路线。”
“杜庭长,有一个案件的被告人已经75周岁,现在是否要通知法援中心为其办理法律援助?”
一阵对案件、对工作的热烈讨论后,看看手表,时针已经快指向9时。杜卫根赶紧披上法袍,哼着小曲奔向法庭。他从来都是快乐地工作着,总能在工作中找寻到许多快乐。
一上午的庭审,杜卫根有序控制庭审节奏,按照既定庭审安排,稳妥审理案件。庭审全程近两个小时,被告人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庭审结束后,口干舌燥的杜卫根回到办公室,猛灌了一大杯白开水,坐在椅子上休息放松。没一会儿,中午下班的音乐响起,杜卫根招呼着老伙计们一起前往食堂吃午饭。
和往常一样,午饭时间是杜卫根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候,他与同事们一起开怀畅聊。“案件要接着办、工作还要接着做。当然,跟这些在法院朝夕相伴的伙计们在一起,也是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杜卫根说道。
冬日的合肥,夜晚来得特别快,而杜卫根的办公室却和以往一样,亮堂堂的。同事们都已经下班了,而此时杜卫根却揉着眼睛,静下心来撰写裁判文书。电话铃响了,是杜卫根的妻子打来的,嘱咐他下班回家开车要注意安全。杜卫根安抚了妻子,然后要求和女儿说说话,询问一天的学习情况。虽然不能时时陪在女儿身边,他还是想努力做一个好爸爸。
“在拍摄‘我最喜爱的好法官’专题节目期间,我的女儿曾经对记者说过,我是100分的法官,10分的爸爸。”带着一点鼻酸,杜卫根与女儿打完电话后,又急匆匆投入工作中。在工作与亲情之间,他首先选择的是自己身为人民法官的责任,对女儿、对家庭的亏欠,只能待处理完工作后再来弥补。
“我希望基层法院的工作可以不断向好,为百姓带来更加贴心的司法服务。也希望可以迎来更多的好机制、好办法,逐渐化解办案压力,使法官不再为案多所累,为百姓带来更多看得见的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面对未来,杜卫根说出自己的展望。
这就是杜卫根,一个从未改变过的法院人。
扫描二维码 看不变的杜卫根讲述老法院人不变的初心
原载:人民法院报2018年1月4日
记者:刘婧
通讯员:武新邦 程丽 段贤尧
————————————————————
安徽高院
Anhui Senior Court
排版编辑 曹洋|美术设计 叶竞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