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当班 法制报记者"化身"调解员
“他太没良心,快20年的夫妻,两个孩子都是我带大的,他除了挣钱,对家里不管不问,现在居然起诉离婚,我不接受!”刘女士边哭边说。
“她脾气太坏,我们从结婚开始就闹不和,我坚决要离婚。孩子的抚养费用我都可以承担。”刘女士的丈夫徐先生态度很坚决。
2月26日,8点半,包河区人民法院家事调解室里,记者正和婚姻咨询师唐艳梅一起,为一对闹离婚的夫妻做调解。
当天,记者参加“今天我当班”体验采访,来到包河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化身”成一名调解员,参与各类案件的调解。没想到,上午接待的第一个案件当事人就是闹得不可开交的夫妻俩。徐先生到法院起诉离婚,为了劝和,法院没有立案,而是将案件先转到家事调解室。
“你们都冷静一下,男方先回避,我们和女方先谈话。”正当记者焦虑,不知该如何应对时,唐艳梅提出对双方进行“背靠背”谈话。
由于没有正面冲突,刘女士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开始回忆和丈夫相处多年的点滴。看着唐艳梅循循善诱,让刘女士有针对性地平缓情绪,记者也开始尝试和刘女士交谈。先问什么,后问什么,该如何有效提问,又该怎样倾听……一连串的问题,在记者的脑海里盘旋。一旦进行不下去,唐艳梅便会有经验地接上思路。一个小时的谈话,刘女士的情绪已经完全平复,而且对于离婚问题,也说出了自己对于离婚后财产问题和孩子抚养问题的底线。
等到徐先生单独谈话时,唐艳梅提前和记者沟通,因为刘女士有同意离婚的可能,做好“无法劝和时便要引导他们合理进行离婚和财产分割的意向,为下一步诉讼做好铺垫。”的准备。这让记者第一次感受到,调解工作并非仅仅是要把原来的裂痕缝合,也可以理性引导纠纷处理。由于徐先生在谈话中一再要求离婚,记者再三劝导他珍惜家庭无果,唐艳梅便直接提出,“那如果离婚,你对财产和孩子的抚养如何打算?”于是,谈话方向转向对于财产分割、孩子抚养等话题。
就在双方再次坐到调解室时,已经没有开始的剑拔弩张。得知丈夫的离婚决心,徐女士含泪接受,并开始针对财产和孩子问题进行讨论。
10点半,双方达成调解意向,为了节约诉讼费,徐先生没有办理立案,而是商量去民政部门办理手续。
刚送走俩人,诉调对接中心又约来一起民间借贷案件当事人做调解。因为案件尚未立案,当事人申请诉前调解。在参与法庭谈话中,记者慢慢了解到,这起涉及300多万的借贷,证据仅有借条和公司对账单,证据锁链不完整,原被告双方的单独谈话中的陈述又有很大出入,“对于证据不扎实的案件,即使当事人同意调解,我们也要慎重处理,避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在调解中,法官陈永骜跟记者沟通,说明问题所在,记者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建议将案件转入诉讼程序,对证据进行进一步查明核实,有利于纠纷的合法解决。
直到中午12点,记者已经参与调解多起案件,原本带着“劝和”的期待,以为当个合格的“和事佬”,没想到却有案件并非一定要“和”。在跟包河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主任程珧了解时,程珧告诉记者,“诉调对接有利于很多纠纷的化解,但是调解工作是双向的,既可以因势利导化解纠纷,也可能是辨别矛盾厉害,为诉讼做提前的准备工作,所以调解工作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诉讼经验。”
(安徽法制报记者 唐欢)
排版编辑 曹洋
美术设计 叶竞捷
安徽高院
Anhui Senior Court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